劉 仰
武松上景陽岡前,在山腳下的小館子里吃飯喝酒。飯館有告示,“三碗不過岡”,但是,武松一口氣喝了十八碗,喝完后,帶著醉意連夜上山,居然打死了一只老虎。
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按照人們的理解,碗的尺寸有大概的標準。對于武松使用的碗的大小,我們一般不會認為是現(xiàn)在飯店里那種專門分湯的小碗,電視劇里的道具也強化了人們的這種判斷。即使是現(xiàn)在最小的碗,一碗裝一兩酒應該沒問題,那么,武松的酒量至少在二斤左右。如果按照普通尺寸的碗,一只碗大概能盛三兩酒,武松的酒量就達到五斤多,確實有點嚇人。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一下,武松喝的究竟是什么酒?如果只是啤酒,一連喝下十瓶的也大有人在,算不得什么。當然,武松那個年代不會有啤酒。那么,武松喝的是今天人們喝的白酒嗎?如果是白酒,別說五斤,二斤就足以成為酒中豪杰了。
白酒也叫燒酒,有的地方叫“燒刀子”。燒酒出現(xiàn)后,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xiàn)象上判斷,武松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
所謂燒酒,是釀酒技術更新后的產物,蒸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濃度。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蒸餾酒”。按照今天的標準,即使標明“低度酒”,酒精含量也在三十度以上。在世界范圍內,蒸餾酒的濃度最高有七十度左右。
蒸餾酒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xiàn),目前尚缺乏定論。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蒸餾酒技術在中國的出現(xiàn),不會早于元代。普遍意見認為,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把阿拉伯人的蒸餾技術帶到中國。2000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給中國的蒸餾酒技術提供了一個考古學上明確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還沒有在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比它更早的蒸餾酒技術的證據(jù)。
我們現(xiàn)在可以下結論說,武松當年連喝十八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
從《水滸傳》小說里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我們也可以判斷,那個年代的人們所喝的酒不是今天的白酒。小時候看《水滸傳》,吳用設計劫“生辰綱”的故事,令我們印象深刻,但是一直有一個疑惑。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獸楊志及其手下,他們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種酒是白酒,怎么可能用來“解渴”?何況還是在“炎炎夏日”里。因此,比較合適的解釋是,當時他們喝的酒,應該屬于今天稱為“酒釀”、“醪糟”之類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后的米酒。
北宋時期,人們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類的低度濁酒,酒精度數(shù)應該在十度左右,甚至更低。景陽岡山腳下的那家小飯店,也許有一點特殊秘訣,能夠在沒有蒸餾技術的情況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濃度,這在當時應該屬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新產品。
今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當?shù)氐拿拙?、老酒之類的地方特產。這些米酒之類的東西都是不采用蒸餾技術的,它們的酒精含量各異,有的就像是甜水,有的濃度則較高。而景陽岡的那家小飯店,很可能米酒技術獨樹一幟,很多不明就里的客人還是按照喝其他米酒的習慣在這里喝酒,結果,醉酒比例相當高,因此,店家不得不提醒各位客官“三碗不過岡”,也算是給自己做一個廣告。
武松以前也沒喝過這種酒精濃度相對較高的米酒,無所顧忌地按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喝了十八碗。喝過米酒的人知道,米酒醉酒反應比較慢,因此,等武松意識到自己喝得太多的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在他的內心,也許根本沒想到老虎真的會出現(xiàn)。
據(jù)此推測,武松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十五度左右,最高不會超過二十度。如果按每碗三兩酒計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六十度的白酒一斤多。當然,這個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當厲害的了。
馬樹強選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