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ilaja?。危澹澹欤幔耄幔睿簦幔睢【幾g/陳 敏
2008年,當幾所美國大學宣布接受來自海內外印度人數百萬美元的捐助時,印度媒體不禁為之歡呼。報道稱,這種慷慨的行為無疑表明,印度已經成為一個樂善好施的國度,而不再是一個乞求施舍的窮國。然而,以下事實更能說明問題:盡管印度的大學亟需資金支持,但捐贈資金卻流向了美國機構。
在捐贈資金數額最大的印度人當中,有實業(yè)家、塔塔集團主席塔塔先生(Ratan Tata),他向康奈爾大學捐贈了5 000萬美元;有軟件服務提供商、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奈利卡尼先生(Nandan M. Nilekani),他向耶魯大學捐贈了500萬美元;有藥企老板卡普爾先生(John N. Kapoor),他向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捐贈了1 100萬美元。
“奇怪的是他們都不在印度國內捐贈?!痹诟叩冉逃母锓矫嫦蛴《日峁┳稍兊膰抑R委員會主席皮特羅達先生(Sam Pitroda)說。
其實,塔塔家族也曾為自己祖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作過不少貢獻。
在成立于1932年的家族企業(yè)——道拉布吉信托基金會的資助下,塔塔基礎研究所和其他幾個高等教育企業(yè)得以建立。
位于印度南部、備受關注的私立印度商學院,也獲得了國內外印度人的慷慨捐助;印度國內接受捐贈最多的高?!挠《壤砉W院,則從生活在印度以及美國的畢業(yè)生那里得到了上千萬美元的捐贈。
然而,這種慈善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因為所有的捐助都只是面向著名大學。與其他公立大學相比,一流的工程類學院接收到的政府資助要多得多,對于這種情況,皮特羅達先生說:“印度的捐贈人應該更多幫助地方大學,而不是印度理工學院這類名校。”
畢業(yè)生樂于捐助私立名校,是因為這些學校比印度的其他公立學院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另外,更加公開透明的機制也使這些學校能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贈款?;I款專家們說,印度潛在的捐贈者認為,捐給印度普通公立大學的錢很可能被腐敗官員揮霍或挪用。
此外,印度工程學院具有強大的校友網絡。在這方面,大多數印度的大學都無法與之比肩。
大學自己募集到多少資金,政府就將資助給大學的資金減少多少。這種慣例也使大學籌款難上加難。
德里大學校長彭塔耳(Deepak Pental)2007年在接受《高等教育紀事報》的采訪時說:“如果我們募集10萬盧比,政府就會少撥給我們10萬盧比?!?/p>
只有獲得政府的批準,大學才能使用募集到的資金,要邁過一道道的行政門檻,審核沒準要耗上幾年。沒有籌款運營預算,大學也不太可能籌到大筆捐贈。
波爾拉(Arogyaswami Paulraj)是斯坦福大學的工程學教授,他曾就讀于印度某著名的工程學院。他說:“在斯坦福的經歷告訴我,要想募集1美元的資金,你就得花掉15美分。”
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向其所就讀過的國外大學捐助資金,這可能預示著印度國內的慈善事業(yè)最終還是會從印度本國生根發(fā)芽。然而許多學者認為,這還有待時日。
(編譯自《高等教育紀事報》,2008年12月5日)
責任編輯 鄧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