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產權激勵的兩個層面

      2009-05-11 03:13曾祥炎林木西
      經濟與管理 2009年3期

      曾祥炎 林木西

      摘要:現(xiàn)代產權激勵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微觀層面,另一個是宏觀層面。西方產權理論側重于微觀與效率分析,卻無法解釋經濟增長和政府職能在宏觀層面上對產權激勵的影響。中國在經歷了30年改革之后,社會的進一步轉型需要剖析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的產權激勵。

      關鍵詞:產權激勵;微觀層面;宏觀層面;利益關系

      中圖分類號:F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3—0017—06

      一、引言

      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就是產權激勵不斷改進的歷史?!皯斣O計某種機制使社會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相等。”為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提供激勵的所有權結構將是重要的?!痹凇段鞣绞澜绲呐d起》與《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兩本書中,諾思特別強調了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是作出使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會收益率的產權制度安排,從而形成人們從事合乎社會需要的活動的激勵機制。因此,“狩獵的公有產權與農業(yè)的排他性公有產權的差異是解釋第一次經濟革命的關鍵。”

      于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產權激勵的機制在不斷重新構建,從而構成了各生產要素利益關系的變遷歷程。眾所周知,資本、技術、勞動、土地及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是經濟增長的基本生產要素,奴隸社會在客觀上使土地的產權得到了足夠的保護,但勞動力產權卻無從談起,直到封建社會將奴隸轉變成農民,勞動力產權才部分地有了現(xiàn)實意義。在這之后,中國“官僚體制”式的封建社會由于缺乏對資本產權的利益保護,于是形成了“工業(yè)革命為什么沒有發(fā)源于中國”的“李約瑟之迷”,但歐洲“貴族式封建體制”有利于形成重商主義的產權制度,從而存在使資本產權利益得以實現(xiàn)的可能,最終導致現(xiàn)代經濟增長最早出現(xiàn)在荷蘭和英國,“17世紀興起的歐洲各民族國家之間出現(xiàn)不同增長率的原因可以從每個國家建立的產權性質中找到。……在兩個成功的國家里,所建立的產權(制度)激勵人們更有效地使用資源,并把資源投入到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活動之中。在不太成功的國家里,稅收的絕對量和取得財政收入的具體形式刺激個人做相反的事情?!?/p>

      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似乎已經證明,人類正在追求一個在個人自由、文明的基礎上所有生產要素的產權都能完全實現(xiàn)的理想社會。馬克思曾科學地證明這種理想社會就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只不過,原蘇聯(lián)與中國的實踐證明建立這種理想的社會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原因在于,由于交易成本、信息等問題的存在,在我們目前甚至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建立一種機制讓所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社會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相等”是不可能的。我們仍然只能通過調整市場與政府之間的作用邊界來調整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產權利益關系,這就產生了現(xiàn)代產權激勵的兩個層面:一個是市場的層面,一個是政府的層面。

      西方現(xiàn)代產權理論傾向于微觀與效率分析,產權和政府被處理為兩個獨立的要素,產權的形式一旦給定,似乎就是一種不變的東西,政府被視為一種環(huán)境因素,外在于產權。這種處理方式使得西方產權在解釋經濟增長和政府職能上顯得格外蒼白無力。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政府介入產權的內在機理,探究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產權并形成宏觀激勵。

      二、市場、政府與產權制度

      由于從歷史的角度看,產權關系構成了人們最為核心的利益關系,因此,我們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產權,即“產權就是受制度保護的利益”。當某人對某物擁有產權,意味著某人因該物而形成了與他人的利益關系,要想充分地獲得這一利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這種利益能夠度量,二是這種利益不會受到他人的侵犯導致受損。只有這兩個條件均具備時,才能構成完整意義上的產權,才能“造成一種激勵,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促使人們去從事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活動。

      由圖1可知,產權利益的度量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的。通過“看不見的手”,市場形成的價格將使各種生產要素都得到公平的報酬。產品分配凈盡定理(歐拉定理)證明,如果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而且廠商生產的規(guī)模報酬不變,那么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所有生產要素實際所取得的報酬總量正好等于社會所生產的總產品。如果市場真正能符合產品分配凈盡定理的假定,那么,市場就完全可以形成精美的(微觀)產權激勵機制,政府僅僅需要做好“守夜人”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多地干預產權。但由于交易成本與信息問題的存在,市場從來就不是完美的,因此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市場似乎只是“次優(yōu)”選擇,但人們很難找到一個比市場更優(yōu)的選擇。社會主義國家試圖用行政與計劃來替代市場的努力最后證明是徒勞的,因為行政性組織雖然可以部分地替代市場從而降低“交易”的成本,但卻無法解決信息與微觀激勵問題,經濟在短暫的高增長之后立即陷入困境當中,把社會主義等同于計劃經濟只不過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1944)。正是這個原因,“次優(yōu)”的市場仍然是微觀產權激勵機制形成的基礎性方式。

      但市場畢竟是有缺陷的,存在所謂的“市場失靈”,所以需要有政府干預。政府介入產權的起點其實不僅僅是“市場失靈”,而是產權自我維護機制的不完善。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經濟學家大都主張依靠市場的力量,通過把個人懲罰條款加于交易對手,以保證產權契約的自我履行。威廉姆森提出“以抵押品支持交易”的主張,旨在通過擴大交易的內容和范圍,在各交易方之間構造更多的相互依賴性來實現(xiàn)產權的保護和契約的自我執(zhí)行。克萊因和萊弗勒認為,由于個人擁有一定的履約資本(如聲譽、專用性投資等),因此產權的私人維護是可行的,他們通過一個“價格貼水”(price-premium)模型證明,即使沒有政府執(zhí)行機制的存在,依靠市場機制和專用性投資也可以保證企業(yè)向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然而,政府介入私人產權,遵循的是專業(yè)化分工的規(guī)律,在沒有“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產權的保護和執(zhí)行職能是由產權當事人共同承擔的,其間并不存在明確的專業(yè)化分工。但是,隨著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增強和交易對象的復雜化,產權契約內的各項職能會發(fā)生分化,其中,執(zhí)行規(guī)則的職能由外在于契約的第三方來承擔可能更有效率。191一種產權制度的建立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意愿和政府所追求的目標(劉志國,2005)。就主要內容而言,政府介入產權的過程就是暴力的轉移和集中的過程。當政府介入產權并且成為暴力的合法壟斷者以后,強制執(zhí)行的職能便從產權當事人那里剝離出去,產權的當事人便不再擁有合法的強制執(zhí)行的權力了。產權的界定和維護職能最后由政府來承擔,產權向政府納稅來購買保護性服務,政府通過向產權收稅組建強制力量并向產權提供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有可能對所有權進行侵害,從而造成德姆塞茨所說的“所有權殘缺”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界定和維護產權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利益分配過程,產權的改革過程其實就是政府在各

      生產要素的利益保護上作出新的取舍。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我們提出宏觀產權制度的概念,這一概念至少可以通過兩個重要維度來進行描述:一是政府與產權的關系,二是各生產要素在政府目標下形成的利益關系。因此,宏觀產權制度是由國家的產權法規(guī)、產權政策等規(guī)范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各生產要素產權制度關系的總和,從根本上說是政府確定的并受到保護的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利益關系。

      三、產權激勵的微觀層面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一個社會既定的生產要素總量,在生產技術既定的條件下,將怎么樣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種不同的途徑,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經濟學分析得出的各種理論最終涉及價格問題,因而被高度概括為價格理論。所以,我們關于產權激勵的微觀層面的思考主要分析在市場環(huán)境中,產權如何對生產要素主體形成激勵并實現(xiàn)生產要素的有效率配置。

      (一)構建各生產要素主體的產權激勵機制

      產權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夠給產權主體以激勵。正如德姆塞茨所說:“產權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引導人們實現(xiàn)將外部性較大的內在化的激勵?!狈茀尾╊D與配杰威齊也說:“一個不難接受的基本思想是,產權會影響激勵與行為?!庇捎谖鞣浆F(xiàn)代產權理論傾向于微觀分析,新制度經濟學主要還是從微觀層面來分析激勵問題。他們認為,產權的激勵功能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產權能夠減少不確定性和降低交易費用。人們確立或設置產權,或者把原來不明晰的產權明晰化,就可以使不同資產或生產要素的不同產權之間邊界確定,使不同的主體有了不同的、確定的權利,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經濟交往環(huán)境變得比較確定,大家都更能夠明白自己和別人的選擇空間,這樣就會意味著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減少和交易費用降低了。二是產權能夠將外部性內部化。特別是存在正的外部性的情況下,經濟主體從事某種經濟活動的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他就沒有動力去從事這種有利于社會的活動,但在具備產權制度保護之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外部性內在化了,會給經濟主體帶來巨大的激勵。所以從微觀的角度理解產權激勵機制就是企業(yè)權利的合理安排(尤其是剩余索取權的安排)帶來的社會產權主體的積極性效果。具體來講,產權激勵就是企業(yè)如何進行有效的權利安排使土地得到地租,工人得到工資,資本得到利息,企業(yè)家得到利潤,從而保持有效的協(xié)調和激勵使這些生產要素的主體從事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事情。特別地,專利制度的建立,發(fā)明創(chuàng)新者的知識產權得到明確,就會給發(fā)明創(chuàng)新者以極大的激勵作用。所以諾思說:“一套鼓勵技術變化,提高創(chuàng)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會收益率的系統(tǒng)的激勵機制僅僅隨著專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確立起來。”

      (二)各生產要素產權利益度量

      產權關系歸根到底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不僅如此,產權關系作為一種利益關系,它又是整個利益關系的核心和基礎。產權常常是利益分配的依據,無產權或產權模糊,經濟活動主體均不能得到相應的利益,產權激勵也就無從談起。生產要素的利益獲得需要以其貢獻為依據,否則就會出現(xiàn)“剝削”或“不公正”,從而扭曲資源有效配置,導致出現(xiàn)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 Triangle)與塔洛克四邊形(Tullockquadrande)的潛在損失。在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中,某一生產要素到底做出多大貢獻,只有在市場交換的過程中才能得以較好地度量,任何人為設計度量標準的主觀努力注定是徒勞的,計劃經濟的實踐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產權的交易只有在產權市場中進行,充分發(fā)揮市場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才能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

      在微觀產權激勵分析的視角下,形成了汗牛充棟的關于各種生產要素的產權理論,包括企業(yè)產權結構理論、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專利制度理論、土地產權理論等等。

      四、產權激勵的宏觀層面

      宏觀經濟學更多地關注一個國家既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實際上會有多少被投入于各生產部門的問題,也就是會不會出現(xiàn)生產資源被“閑置”未用的情況及其原因。所以,我們關于產權激勵的宏觀層面的思考主要分析國家介入產權對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價值。

      (一)政府的產權利益保護

      在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對排他性產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一個社會如果不建立對資源利用的排他性權利體系,就不會有任何經濟秩序,社會通行的將是霍布斯的“叢林規(guī)則”即“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巴澤爾認為:“人們對資產的權利(包括他們自己的和他人的)不是永久不變的,它們是他們自己直接努力加以保護、他人企圖奪取和政府予以保護程度的函數(shù),最后這點主要通過警察和法庭奏效?!睂Ξa權利益的保護需要通過一定的機制,雖然學者們發(fā)現(xiàn)即使在一個無政府社會中也存在“武力復仇”、“補償”、“橫向忠誠”等一些產權的自保護機制,但是在現(xiàn)代國家,如果沒有政府以及、其制度和對產權的支撐性組織,那么高交易成本將使復雜的生產系統(tǒng)癱瘓,也不會有涉及長期交換關系的投資。因為,現(xiàn)代技術為獲得高生產率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沒有那些伴隨著時空延伸所形成的精細的生產專業(yè)化和非相關個體間的復雜交換網絡,這些高生產率是不可能達到的,把先進技術的交易成本降低到可操作的水平需要適宜的產權結構,而政府具有供給產權所需的比較優(yōu)勢,“與法律、公正和防衛(wèi)的設計相關的規(guī)模經濟是文明的基本源泉?!焙唵蔚卣f,個體所有者希望得到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充分利用先進技術的各種資源,這種愿望直接依賴于社會的各種規(guī)則結構,比如獲得相對穩(wěn)定且公正的第三方仲裁,而往往只有政府才能提供此種服務。

      (二)構建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產權利益關系

      政府介入產權后,除了保護功能外,還有可能侵犯產權,這就是政府作用于產權的兩面性?!爱斀y(tǒng)治者、王權或政府強大到有效運用暴力保護私有產權的時候,它也同時可以通過任意懲罰和稅收對私有產權進行侵犯,這被溫加斯特稱之為經濟制度的一個根本性的政治悖論。”一旦政府接管了產權保護職能并成為惟一合法使用暴力的組織,它就有可能憑借其獨一無二的地位索取高于其提供服務所需的租金,甚至有可能剝奪個人產權。對政府潛在的侵權行為,經濟學家?guī)缀跻恢碌赜枰耘u,“因為是國家界定產權結構,因而國家理論是根本性的。最終是國家要對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國家也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焙笳呔褪侵摹爸Z思悖論”。

      但由于缺乏更進一步的研究,關于“諾思悖論”存在的邊界并沒有被確定,因為將政府侵權等同于經濟衰退顯然是不對的,這一思路很難合理地解釋計劃經濟初期的高速經濟增長以及東亞國家經濟增長的“奇跡”。計劃經濟體制中只有國有產權,沒有非國有產權,根本不存在諾思意義上的產權競爭效率,但卻維持了前蘇聯(lián)近半個世紀的高速增長;

      東亞國家的“強政府”模式雖然處于“市場經濟”(或者說不完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可既然是“強政府”,就意味著政府在產權決定方面超出了諾思認為的國家的干預只應該限定在產權的初始界定上,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侵權性產權配置,但這種“強政府”模式卻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一定的條件范圍內,政府可以通過扭曲手段來構建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產權利益關系達到促進增長的目的。為了進一步對此進行分析,我們引入一個修正的索洛模型。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產出是生產要素的函數(shù)。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定沒有技術進步,并且認為產出僅僅是土地、資本與勞動力的函數(shù),即不考慮其他生產要素對產出的影響。于是產出便為如下所示的生產函數(shù):

      Y=F[rain(L,K,N)]

      其中,Y、L、K和N分別表示總產出、總土地、總資本和勞動力總量。這與索洛生產函數(shù)不同的地方是加入了土地這個變量,加入這個變量的原因在于,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并不是不需要成本的,這就意味著土地的不同產權制度安排會導致土地供給與需求量的改變。

      與索洛模型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們假定土地、資本與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不論是土地資源,還是資本與勞動力資源都有可能被閑置。于是產出便完全符合“木桶原理”,即產出取決于生產要素中最為稀缺的資源。

      由于“后發(fā)國家”往往是資本稀缺的,因此,“后發(fā)國家”趕超戰(zhàn)略的核心內容是如何促使資本的形成。在資本是經濟增長“短板”的前提下,實施有利于資本的宏觀產權制度,即將勞動、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置于“公共領域”并攫取其租金為資本服務在很大程度有利于資本形成,并最終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但在資本形成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繼續(xù)實施有利于資本的宏觀產權制度有可能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并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這個時候產權必須獲得了正式的、合法的表述形式,“市場繁榮不僅需要適當?shù)漠a權制度和合同法,而且還需要一種能夠限制國家剝奪公民財富的能力的政治基礎?!闭窃谶@個意義上,斯蒂格利茨就認為,在建立市場的時候需要政府手段強有力的支持保護,但隨著市場不斷的強大和完善,政府應該預先有一個透明的、公開的退出機制,政府介入的目的是完善市場,最終是要退出的。

      30多年前,產權經濟學家菲呂博滕與配杰威齊就指出:“如果沒有一個關于國家的理論,也不可能真正完成關于產權的理論,而令人遺憾的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這一方面的理論成果?!?0多年來,盡管巴澤爾、諾斯和溫加斯特等經濟學家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但關于宏觀產權制度的研究依然嚴重缺失。

      五、深入研究宏觀產權制度對中國社會轉型的現(xiàn)實意義

      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因此產權改革是中國從傳統(tǒng)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基點。與西方現(xiàn)代產權理論傾向于微觀與效率分析一致,中國絕大多數(shù)學者更多地關注企業(yè)、土地、技術進步的產權安排以其勞動力產權如何實現(xiàn)等微觀產權制度,對宏觀產權制度關注相對較少,但事實上對宏觀產權制度的研究對中國這樣的社會轉型國家有著非常重大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由于中國轉型期的社會變革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隨著中央政府授權程度的逐步加深,地方政府漸漸承擔起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責任,這種責任在“晉升錦標賽模式”(周黎安,2004、2007)中被進一步強化,為了能在“晉升錦標賽模式”中脫穎而出,中國地方政府會尋求一切可能的方式來推動地方經濟增長以求獲得晉升,這成了中國保持經濟增長最為可靠的原初動力機制。面臨“木桶原理”的產出約束,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增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彌補生產要素中的“短板”,即采取措施促使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

      在改革開放后的較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一直被定位為“勞動力豐富、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當然,土地似乎也是相當充裕的。為了補充稀缺的資本要素,地方政府往往圍繞資本形成來展開競賽,其中就包括了外資引入的競爭、本地資本培育的競爭以及政府財政支出的投資偏好的競爭等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完全流動并且逐利的。為了爭奪,地方政府傾向于對資本提供盡可能足夠好的保護,由于產權被定義為“受制度保護的利益”,可以預計,資本的產權將會被很好地界定并得到有效的保護。

      于是,在對傳統(tǒng)計劃經濟公有制一統(tǒng)天下的產權模式改造的過程中,一條中國式的產權改革路徑便形成了:政府為了給資本提供足夠好的利益保護,逐步明晰原本不清的國有與集體資本,而將土地、勞動力資源更多地置于“公共領域”并攫取其租金為資本服務。正因為此,從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基本生產要素產權改革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產權改革是不平衡的:資本產權改革不斷積極推進,勞動力產權改革緩慢進行,土地產權改革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幾乎停滯不前。鑒于我們將宏觀經濟產權制度定義為“政府確定的并受政府保護的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利益關系”,轉型期中國的宏觀產權制度便可以用“過度保護的資本產權”、“保護不足的勞動力產權”及“受損的土地產權”來進行簡單的概括,這就是“漸進式改革”的內核。

      當然,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宏觀產權制度的經濟績效不容置疑!正如中國香港著名新制度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所說,“不要告訴我什么不對。我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寫一本厚厚的批評中國的書。然而,在有那么多的不利的困境下,中國的高速增長持續(xù)了那么久,歷史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跡。那是什么呢?這才是真正的問題”(張五常,2003)。由于實行有利于資本形成的宏觀產權制度,改革開放初期嚴重稀缺的資本在過去30年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增長,這是“中國奇跡”的根源所在。統(tǒng)計顯示,1978—2007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7 600億美元,居發(fā)展中國家第1位、世界第2位;GDP均增長9.88%,遠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由世界第10位躍居世界第4位。這個偉大的成就,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進一步需要我們思考的是,接下來我們應該做什么?當資本日益豐富以至于不再稀缺,現(xiàn)行的宏觀產權制度必然成為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阻礙。因為即使是一個最英明的政黨領導的國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進程的不利干擾。優(yōu)待資本,淡薄民生,掠奪公共領域內的“租金”已經成為一些利益集團的思維慣性,也成了我們進一步改革的“惰性”所在,改革進程有被“鎖定”的趨勢。

      中國是在資本高度稀缺的前提下進行社會轉型的,因此不能實行俄羅斯式的“休克療法”,因為那樣極有可能使我們經歷一段更漫長的時間(50年還是100年?)才能促使資本形成與經濟總量達到今天的水平,30年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30年改革成功之后,我們的社會轉型遠未完成,但制度“隋性”趨勢漸顯,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政府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來進行新一輪的社會改革,以防止被目前次優(yōu)的社會制度完全“鎖定”。

      應該說,目前中國宏觀產權制度進一步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主要依據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產能過剩。經過多年的過度投資,中國已積累了巨大的產能,而這些產能很多需要靠外需來消化吸收,只能說明由于長期以來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利益保護不充分導致內需不足,經濟沒有進入良性循環(huán)階段。二是人均GDP超過1 000美元。按照世界經濟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來說,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達到1 090美元,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關鍵性轉折點的到來?!笆晃濉逼陂g中央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問題是符合資本不再高度稀缺后產權改革的正確方向的,但對勞動力與土地等生產要素利益保護仍然不夠,因為直到今天,“農民工”還沒有辦法在城市安居樂業(yè),農民承租的土地仍然有隨時隨地被侵犯的危險,這其中既有產權改革力度不夠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中央相關政策的因素。

      責任編輯:武玲玲

      乡城县| 习水县| 丽江市| 伊川县| 陕西省| 祁门县| 榆林市| 平定县| 全南县| 原平市| 盐边县| 昔阳县| 海丰县| 股票| 巴林左旗| 景德镇市| 三都| 三河市| 杭州市| 颍上县| 长乐市| 新野县| 东安县| 南漳县| 北安市| 屏山县| 绥宁县| 安阳市| 宁海县| 万荣县| 海南省| 泗水县| 龙江县| 喀喇沁旗| 扶绥县| 涟水县| 深水埗区| 景洪市| 明溪县| 沈阳市|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