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曉
有人說,她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的精髓;有人說,她是漢語中最美麗最凝練最寫意的一筆;更有人說,她是華夏兒女最寶貴的財富,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大瑰寶。
有幸,早在孩提時就與她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記得初次相見,是在幼兒園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來教大家念一首古詩,好不好?”“好!”然后,老師就將一張色彩艷麗的兒童畫貼在了黑板上,只見幾只紅嘴白鵝,在碧綠的池塘中嬉戲,各具情態(tài),喜歡上了畫上那群活潑可愛的白鵝,愛屋及烏,“古詩”這個名詞和那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便烙在了我心里。
再次的偶遇,我的胸前已系上了鮮艷的紅領(lǐng)巾。六年的小學生活,讓我和她有了多次的親密接觸——
聽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現(xiàn)在想想,真正對于杭州的西湖有一種莫名的神往,是看到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在陽光的照耀下,西湖水金波澄澈,圈圈漣漪閃爍著耀眼的光彩,又在陰雨的天氣,近近遠遠的山巒,在一片灰蒙蒙中,宛如披著面紗的少女,神秘妖嬈。特別喜歡蘇軾將西湖與西施進行類比,兩者同樣不需刻意修飾,自然之美,令人陶醉,讓人向往。
升入高年級之后,對于古詩,不再僅僅停留于詩意的欣賞,更多的是去挖掘詩人在寥寥數(shù)字中所蘊涵的深刻情意——
第一次認識愛國詩人陸游,是在讀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后,詩中,陸游形象地描繪了中原淪陷,百姓在外敵踐踏下苦苦掙扎、生不如死的悲慘生活,他們望眼欲穿地等待南宋軍隊的解救,換來的只是敵人殘暴的對待,卻不見南宋軍隊的身影。陸游的義憤填膺在末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彰顯無余。雖然已退居在江陰的家中,但是他對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卻有著深深的同情,含蓄地鞭撻了那些茍且偷生的南宋統(tǒng)治者。念念不忘國事的他,滿腔悲憤卻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對這樣一位先人,我的心中升騰起一種別樣的情感,同樣是華夏的兒女,同樣是中國人,有的,一生為國家和百姓的安寧而操勞奔走,有的,一生墮落于燈紅酒綠的生活之中,也許我不能左右他人的人生價值觀,但是我卻能堅定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之舵!
如今,漫步在中學的校園之中,一路與她同行的我,羨慕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明白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牡览?。感動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感嘆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胸懷……
一路上有她,我是如此幸?!?/p>
點評
與經(jīng)典從相識到相知的過程,更是小作者感悟經(jīng)典的魅力。思想不斷進步與成長的歷程,行文流暢,語言深刻,是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