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南海特派記者 劉 斌
南海身處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經濟發(fā)展最迅速的地區(qū)之一,位于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連接歐、亞、非、大洋洲等地區(qū)的重要國際海上樞紐和商業(yè)往來的交通命脈。而人類對南海的地理認識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我國古代航海家在一次次途經南海的通商活動中,對于南海哪里有島嶼,哪里有暗礁,從一無所知到漸漸明晰,使南海開始有了自己的地理坐標。而我國的漁民也在一次又一次出海打魚時摸清了南海的氣候,何時會吹東北季風,什么時候會來臺風,甚至南海島礁的數(shù)量也漸漸趨向準確。
明朝時,南沙也見不到周邊國家漁民的影子
南海最早是由中國人發(fā)現(xiàn)的。早在秦漢時代,我國就有了大規(guī)模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yè)生產活動,中國人最早發(fā)現(xiàn)了南海諸島,并予以命名。在宋代許多歷史地理著作中,人們開始以“石塘”、“長沙”等相對規(guī)范的名稱來指稱南海諸島中的不同群島。此后,中原統(tǒng)治者對南海的行政管轄也逐漸加強。元代繪制的大量地圖上,已經將南海諸島納入行政區(qū)劃范圍內。到了明初,海南設立了統(tǒng)一的地方行政機構———瓊州府,隸屬廣東,南海諸島被劃歸瓊州府領屬的萬州管轄。
與此同時,中國漁民也開始有組織地去南海打魚。最可以證明這一歷史事實的便是漁民代代相傳的航海指南———《更路簿》。記者到海南瓊海市潭門鎮(zhèn)采訪時得知,現(xiàn)存的《更路簿》約成書于康熙末年,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如今瓊海漁民出海時雖已不再使用,但很多人家都將其作為祖?zhèn)髦畬毠┓?。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李國強研究員認為,在中國開發(fā)、發(fā)現(xiàn)南海時,沒有別國有資料證明他們曾出現(xiàn)在南海,并進行相關活動,從歷史學研究角度說,南海自古以來屬于中國沒有疑義。此外,在發(fā)現(xiàn)南海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憑借優(yōu)越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在東亞處于中心地位,南海周邊國家大多向其稱臣納貢,不存在有國家比中國更早發(fā)現(xiàn)或管理南海一說。
從航海技術看,中國民間航海技術與航海業(yè)在早年間就很發(fā)達。相比之下,直至20世紀中葉,越南、菲律賓等國家漁民所使用的仍是最原始的獨木舟和用竹篾編成的竹舟。菲律賓距南沙雖然僅有165海里,但獨木舟和竹舟根本不可能遠航,只能在肉眼可見陸地的沿岸耕海捕魚。可以說,當明朝的中國漁民到南沙捕魚時,連南沙周邊國民的影子都沒見過。李國強研究員對記者說,確定一個地區(qū)的領土主權有四要素:最早發(fā)現(xiàn)、最早命名、最早經營開發(fā)以及最早連續(xù)不斷地進行行政管轄。考察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毫無疑問,在南海問題上符合這四個要素。
南海有16個廣東省那么大
從第一個發(fā)現(xiàn)南海的航海家到第一本《更路簿》的出現(xiàn),南海在中國人的敘述中從模糊變得清晰,但南海的成因、島礁的數(shù)量等問題,卻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到近代才被慢慢弄清楚的。
距今約2.25億—1.3億年前,南海以及周圍地區(qū)是一片陸地,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南海陸地板塊下沉解體,形成中央盆地。后來又經過一系列劇烈的地殼運動,最終塑造成現(xiàn)今南海的基本輪廓。南海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大約是16個廣東省面積的總和;在4個群島上,共分布著200多個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整個海域的形狀大體上是自東北向西南伸展。南海海區(qū)南起北緯3度58分的曾母暗沙和亞西暗沙,北至北緯21度4分的北衛(wèi)灘,西起東經109度36分的萬安灘,東至117度50分的黃巖島。南北相距約1800公里。中國漁政南??傟牳闭沸l(wèi)和告訴記者,我國漁政船如果從廣州出發(fā),到達南沙北緯9度58分的美濟礁行程有800多海里,海上行駛50多個小時。
南海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非常明顯,乘船越往南沙走氣溫越高。梅衛(wèi)和說,冬天最冷時南海也不會低于28攝氏度,所以在那邊執(zhí)行任務的漁政人員常年穿短袖衣就可以。平時中午在船艙里,如果不開空調,至少能達到40多度,就像蒸桑拿一樣。高濕也讓人很不舒服。南海平均濕度達70%左右,平時身上都粘乎乎的,即便出太陽,衣服曬一天也不能完全干透。
南海是中國領海,可分為淺海大陸架區(qū)、大陸坡區(qū)和深海平原。它也是我國最深海區(qū),平均約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最深處達5567米,超過青藏高原平均高度。梅衛(wèi)和說,中沙相對較深,到了南沙除雙子礁附近水域有4000多米深外,其他水域3000米就算較深的了。一位曾隨我海軍從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人士告訴記者,與世界其他水域相比,南海海水很藍,一旦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后,海水顏色就明顯變暗。
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海域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馬漢在《海權論》中提到,“海洋之所以最重要、最惹人注目,是因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線”。用這句話形容南海一點也不為過。盡管中國海整體上缺乏開放性,但南海卻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中國與世界相連的最重要海區(qū)。早在西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就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黃金水道,它以中國南方沿海各地如番禺(今廣州)、泉州等地為基點,經過南海進入印度洋。南海北部接我國廣西、廣東、海南、臺灣和香港等地區(qū),周邊有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文萊等國,其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東部的巴士海峽、民都洛海峽、巴拉巴克海峽,以及南部的卡里馬塔海峽,編織成一條四通八達的南海交通網。據統(tǒng)計,每年過往南海的船舶達十萬艘以上。
正是由于看重南海無與倫比的地理位置,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開始侵占南海部分島礁,并拿出一些所謂的歷史文獻當證據。像越南外交部就曾以一個名叫杜伯的儒生撰寫的《籌集天南四至路圖》中的“廣義地區(qū)圖”及其注釋作為證據,生成于1776年的《扶邊雜錄》也經常被引用。書中提到的“黃沙渚”,越南未加證實就將其等同為“黃沙群島”,后又將之與我國的西沙群島混為一談。表面上看這些理由很充分,但如果仔細考證,就發(fā)現(xiàn)越南史料中的“黃沙”和“長沙”是指越南中部沿海一帶的島嶼和沙洲,與我國的西沙、南沙群島完全不是一回事。馬來西亞在毫無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下,于1979年發(fā)布了一張新地圖,以南沙群島中的某些島嶼位于其聲稱的大陸架界線之內為由,第一次正式將南沙群島南部部分島礁列入馬國版圖。李國強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從歷史學的研究來看,沒有實物、文獻記載,就不能說明其他國家在南海曾經從事的活動。像印尼民間雖然有一些關于南海的傳說,但這顯然不能作為其在南海活動的依據。
美蘇等雖沒有直接介入主權爭議,但美國在菲律賓設立蘇比克軍事基地,前蘇聯(lián)在越南金蘭灣設立軍事基地,形成南海兩端對峙格局。日本也將南海視為經濟發(fā)展的生命線,因而對其主權問題十分關注。這些區(qū)域外國家試圖讓南海周邊國家共同分享權益,以此遏制中國發(fā)展,這也是導致南海問題日益復雜的重要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