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萍
摘要:在現代社會對信息化的依賴逐漸增強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網絡現象,及時處理網絡危機,提高對網絡事件的應對管理能力,是對各級政府及領導干部執(zhí)政能力、施政水平的重大考驗和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政府 網絡危機 建設
一、高度重視網絡民意,提高領導干部思想認識水平
各級政府及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網絡民意,提高領導干部思想認識水平。各級干部應將網絡民意看成人民群眾訴求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對待,及時回應。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提出要正視輿論“新格局”,即在傳統(tǒng)的黨報、國家電視臺之外,關注都市報紙和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在人民網,胡錦濤與“強國論壇”網友聊天二十多分鐘。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與網民在線對話,在中國還是第一次。胡錦濤在《人民日報》強調,“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與網民“零距離”交談,再次激發(fā)了廣大網民的參與熱情?!半x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網絡”,“互聯網已經成為民意與中南?;拥闹蓖ㄜ嚒?總書記與總理的倡導與垂范,體現了黨和政府根據新的時代特點積極吸納民意的努力。是我們各級政府、領導的學習榜樣?!懊裰鶓n,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面對新世紀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各級領導干部要像總書記、總理那樣更加重視人民呼聲,關注人民權益,通過包括網絡在內的各種渠道,全面把握社情民意,在國家意志與人民意志的共鳴中凝聚力量、共克時艱。
二、“問計于民”,積極采納網民的意見和建議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的帶動下,各地大興“開門納諫、問計于民”之風,就公共事務通過互聯網等途徑廣泛征集意見,鼓勵各界人士建言獻策,涌現出大量網絡江湖中的個性官員: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紅網論壇的一位注冊用戶,獲得網民“互聯網上的明星書記”雅稱;邯鄲市委 孫瑞彬:互聯網公共治理的先行者,內地最早于2003年7月嘗試通過互聯網進行公共治理的是“邯鄲論壇”,邯鄲市委、市政府在新浪網開設了邯鄲網站。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因開辦博客而被稱為中國“博客部長第一人”。江蘇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傾聽民聲的“博客書記”,在全國掀起“官員開博”熱潮; LYIC是洛陽市政府信息中心的英文名稱字頭,它的推動者是河南洛陽市委書記連維良,將網上行政工作納入對各級領導的考核體系并列入公務員年度考核內容。被譽為網絡世界里的明星ID。新絳縣紀委范寬衍在網上建了中國第一個紀委博客,開通網上舉報.廉政絳州吧和絳州廉政聚客,被稱為紀委博客中國第一人;海南臨高縣長符永:實名上網,歡迎各位“網友給臨高縣政府提意見和建議”為標題發(fā)貼,被稱為不穿“馬甲”的網民縣長;全國政協委員劉克崮:網上“曬提案”首開先河。
三、重點關注網絡熱點高發(fā)區(qū),做好網上群眾工作
網絡熱點易集中在八方面爆發(fā),須引起領導干部重視: 涉“官”與涉“腐”;涉“富”或貧富差距的話題;涉及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事件;涉及民族主義以及宗教信仰、中外關系的話題;涉及倫理道德的事件;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話題;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災害、環(huán)境污染等事件和話題;涉及明星“星聞”、“緋聞”及知名政府、敏感地域的新聞。
值得關注的是,如果一個新聞事件上集中八個熱點中的多個熱點,則這個新聞事件極有可能會出現轟動,在網上形成極其強大的輿論態(tài)勢。
不少互聯網重大突發(fā)事件在發(fā)生之初,是局部現象、個別言論甚至是普通民眾間的糾紛。而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無界性、互動性等特點,加之多重因素合成,直接使網絡媒介形態(tài)本身成為高倍的“放大器”、快速的“傳播器”。
領導干部應重視網絡熱點高發(fā)區(qū),及時做好網上群眾工作,避免一般互聯網輿論事件轉化為網絡突發(fā)事件,進而引發(fā)政府網絡危機。
四、掌握群眾輿論動態(tài),積極應對網絡輿論挑戰(zhàn)
雖然網絡媒體為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和情緒宣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客觀上能起到疏導心理、安撫情緒、緩和矛盾的作用。網絡重大輿論事件仍給新時期群眾工作,尤其是輿論引導帶來巨大挑戰(zhàn)。一是對信息披露的挑戰(zhàn)。二是對政府反應的挑戰(zhàn)。三是對傳播方式的挑戰(zhàn)。
互聯網時代,讓輿情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如何回應輿情,考驗著政府的執(zhí)政智慧。不同的舉措必然會有不同的結局,關鍵是贏得公眾贊賞,提高政府公信力。各級政府都要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的新變化,正確應對,才能取得好效果。
五、學習網絡知識,把握“網絡社會”工作規(guī)律,牢牢把握網絡輿論引導主動權
目前,一些領導干部還是“網盲”,不熟悉網絡傳播規(guī)律,對如何利用網絡做好群眾工作沒有經驗。如網絡出現突發(fā)性的傳播事態(tài)后,一些領導干部不是主動披露信息,而是消極對待,給謠言的傳播留下了空間,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對網絡輿情的引導更是缺乏經驗。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必須學會把握兩個規(guī)律:一是把握“網絡社會”工作規(guī)律。政府形象的提升,群眾輿論的引導,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今后會盡可能多地在網上進行。如果心存僥幸地希望通過“躲、推、拖、壓、捂、蓋、哄”等方式瞞天過海,就會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二是掌握網絡輿論事件的引導規(guī)律。主要做好四方面:1、建立起完善的應急、引導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網絡輿情予以分析,控制和引導;3、把握網絡危機管理的原則,盡早講,持續(xù)講,準確講,反復講。4、將網上輿論引導與網下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
六、重視網絡監(jiān)督,厲行官員問責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從甕安、孟連等地的群體性事件,到山西、河北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互聯網或者參與揭開事實真相,或者形成強大的民意壓力,致使一批不作為或亂作為的地方官狼狽丟官,直至被追究法律責任。而重視網絡輿情,重視網絡監(jiān)督,就會收到良好的成效,在這方面楊光遠“手表門”案是值得稱道的例子。如果每個官員都能在網上“一呼百萬應”,中國何愁不強盛?
七、處理好兩個“網絡輿論場”,完善網絡時代的政府信息新聞發(fā)布
在涉及公共權力的互聯網輿論中,實際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是各級黨和政府通過權威發(fā)布和權威解讀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動釋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網絡輿論場,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是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等新媒體只是傳播載體;另一種是依靠網民自下而上的“發(fā)帖,灌水,加精,置頂”而形成的“民間網絡輿論場”,“草根網民”和論壇版主是這種傳播模式的主體。
目前這兩個輿論場從關注內容到文章寫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實踐中”,“官方網絡輿論場”在涉及國家大政方針等重大題材上占據統(tǒng)治地位,而“民間網絡輿論場”在貪污腐敗、貧富差距、行業(yè)壟斷、社會保障、城鄉(xiāng)差距等民眾關心的話題上,更容易被網民認可。如何處理好兩個“網絡輿論場”的關系,讓黨和政府的聲音以老百姓更加看得懂、好理解、能接收的方式傳播,成為網絡時代的另一項重點工作。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網絡時代的政府信息新聞發(fā)布制度,通過“官方網絡輿論場”提高信息透明度;二是用“官方網絡輿論場”引導“民間網絡輿論場”。
總之,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應高度重視“網絡危機”的公關應對和有效管理,制定配套的法規(guī)和標準,動員有效的應急防范資源,針對其特點采取正確的對策和適當的治理措施,把網絡危機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降到最小,維護社會和諧及國家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