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雙塔街道的“菇王”徐裕安,2007年種植猴頭菇、秀珍菇、白菇共62萬袋,獲凈利40萬元,全家4口,人均收入10萬元,成為農(nóng)村創(chuàng)收致富的佼佼者。
從多年種菇實踐中,徐裕安摸索出了一套如何適應市場的經(jīng)驗。早白菇最早上市,開始價格不錯,但由于他的種菇基地是在平原,一般氣溫較高,缺乏種早白菇條件,而種中白菇是菇市最集中上市季節(jié),價格偏低。他發(fā)現(xiàn),隨著天氣變冷,吃火鍋的人增多,白菇需求量大,而此時早、中白菇供應量又逐步減少。因此,他果斷種植晚白菇。2007年他到11月初才開始種植,比別人晚幾個月,到12月中旬頭茬菇才上市,那時氣溫已很低,他銷售鮮菇最低價每公斤7~8元,最高價達15~16元。徐裕安說,效益好是因為碰上冰雪天氣。其實這是他有一套善抓機遇的本領。
根據(jù)“人無我有”的法則,徐裕安從2002年起就開始發(fā)展猴頭菇,近幾年來他每年都種植50萬袋,是江山市唯一的猴頭菇種植大戶。開始時,他把猴頭菇運往廣州銷售,后來他從網(wǎng)上看到臺灣有一家收購猴頭菇的公司價格比較合算,他就與該公司聯(lián)系實行訂單收購,把加工品通過代理商銷售給該公司,這樣每袋猴頭菇都可獲凈利0.5元,每年獲利25萬元。
為了使場、所設備不閑置,徐裕安2007年開始種植10萬袋秀珍菇,到5月份白菇和猴頭菇采收結束,秀珍菇剛好上市,10月秀珍菇下市,他又著手種植猴頭菇、白菇,這樣三菇輪轉、循環(huán)反復,實現(xiàn)了全年有菇種、月月有收入。他為了在夏天種好秀珍菇,不斷改善生產(chǎn)環(huán)境,增添先進設備,如熱天降溫采用屋頂噴灌、菇房內使用增濕機等,從而增加產(chǎn)量、提高質量。他2007年種植的10萬袋秀珍菇,獲純利達10萬元。
徐裕安不僅自己種菇致富,還帶動本村村民增加收入,每年要雇10多個長期工,70多個臨時工,一年內幫助農(nóng)民增收20余萬元。(浙江 陳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