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我去杭州旅游,專門到杭州西湖孤山腳下憑吊魯迅先生。然而,卻目睹一幕煞風景的鬧劇,一群青少年游客,輪流爬上魯迅雕像照像。有人騎上魯迅的脖子,手舞足蹈,作得勝將軍狀,還有一個更大膽,居然站在魯迅肩膀上,洋洋得意,大喊小叫。
作為一個魯迅的忠實崇拜者,看到魯迅雕像受此輕褻,我頗憤慨,大聲勸阻,那些游客才稍有收斂?;氐劫e館后,我還一直心緒難平,有人居然敢站在魯迅肩膀上,真不像話!想著想著,我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如果說有人站在魯迅雕像的肩膀上,是對魯迅的大不敬,需要譴責的話;而我們在思想、精神、學識方面站在魯迅的肩膀上,則是對魯迅的最好繼承和紀念。那么,我們敢不敢站在魯迅肩膀上呢?
牛頓有一句名言,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歷代前賢的研究成果,像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笛卡兒等等,為牛頓的萬有引力等劃時代的三大科學定律發(fā)現(xiàn),奠定了雄厚基礎。而我們要想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建樹上超過魯迅,比魯迅走得更遠,同樣也應該大膽地站在魯迅的肩膀上,繼承他的思想遺產,發(fā)揚他的批判精神,學習他的膽識風骨,光大他的未竟事業(yè)。
站在魯迅的肩膀上,要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是行不行?要在過去肯定不行,那時魯迅是頭頂光環(huán)的上天神祗,是凜然難侵的文化旗手,是至高無上的思想主將,我們只有仰視的份,只能頂禮膜拜?,F(xiàn)在這已不成問題,經(jīng)歷了近三十年思想解放的洗禮,我們的思想早巳“沖破牢籠”,把魯迅從神還原成了人,對魯迅可以議論,可以批評,可以商榷,甚至可以開點無傷大雅的玩笑。如果說杭州魯迅雕像前還有“禁止攀爬”的提示招牌,而作為思想和精神意義上的魯迅,今天,已沒有任何“禁止攀爬”的清規(guī)戒律來阻止我們站在魯迅的肩膀上。
站在魯迅的肩膀上,其次是敢不敢?這需要的是勇氣和膽識。敢于超越前人,一代勝似一代,我們的事業(yè)才有希望。因而,不能因為魯迅是文化巨人,我們就唯唯諾諾,只能跟在他的后邊亦步亦趨;不能因為魯迅是權威泰斗,一言九鼎,我們就言聽計從,不敢表示任何不同意見。魯迅是文化巨人,但也是有歷史局限性的文化巨人;魯迅是思想大家,但還是有瑕疵的思想家,并未窮盡真理,也非至善至美。我們要鼓足勇氣,破除迷信,無所畏懼,敢于站在魯迅的肩膀上,繼承他的偉大精神,也糾正他的偏頗之處;接過他的投槍、匕首,爭取投得更準、更狠;繼承他的思想,并賦予更科學更具時代性的內容。
站在魯迅的肩膀上,關鍵是能不能?魯迅心胸開闊,“俯首甘為孺子?!保绨蛞埠軐?,歡迎大家來站,但想站穩(wěn)卻沒那么容易,這得靠本事,不是誰想站就能站得上、站得穩(wěn),站得住的。魯迅學貫中西,博大精深,思想深邃,洞察秋毫,許多人跟著學尚且學不了,又談何超越?有的人連魯迅的文章都讀不大通,不學無術,胸無點墨,還想站在魯迅的肩膀上,豈不是天大笑話?魯迅骨頭最硬,沒有一點媚骨,從不趨炎附勢,那些軟骨病,墻頭草,馬屁精們,恐怕也難取得與魯迅對話的資格,更遑論站在肩膀上。魯迅愛國情深,“我以我血薦軒轅”,那些不以國家民族為念者,不論名頭再響,“本事”再大,也不會受魯迅先生歡迎。魯迅先生普愛眾生,滿腔熱情,《一件小事》讓他感慨萬千,閏土、祥林嫂讓他牽掛再三,對阿Q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下那些脫離群眾,冷漠弱者的“冷血動物”,也與魯迅格格不入,想站在魯迅的肩膀上自然更是不可思議。
魯迅是一座豐碑,我們瞻仰他,除了尊敬和愛戴,還想比他走得更遠;魯迅是一面旗幟,我們跟隨他,除了虔誠和信任,也不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雄心壯志。因而,讀懂魯迅,認識魯迅,跟上魯迅,然后站在魯迅肩膀上,進而超越魯迅,在思想文化方面創(chuàng)造出更輝煌的業(yè)績,應該成為當今一切有志文化人的崇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