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亞
記得,懵懂的時候就喜歡擺舞弄姿,咿啊呀地學(xué)唱閩劇。那時,福州三坊七巷的閩劇十分活躍。
黃巷南華戲園子的閩劇,是大人津津樂道的。遏上出新戲,戲文和演員便是街坊這一陣子的時興話題。戲園子戲都在夜里,上戲園就像去喝喜酒,還不到傍晚,姆媽就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有戲的日子,黃巷熙熙攘攘。晚上,四面八方的人魚貫而入,戲場子總是樓上樓下黑壓壓的一片。我看戲的興頭不全在臺上,大半沖著姆媽兜里的零食。零食掏光時,我的戲也算是看完了。于是,姆媽耐著性子一點(diǎn)一滴慢慢掏。戲園子的戲,我是聽不懂也看不明白,倒是演員的肢體動作一下子就給記住了?;氐郊?,鄰里圍在一起論戲,我邊聽大人們侃戲,邊琢磨著演員的肢體動作,朦朧的戲就有了幾分明白。
郎官巷的伬唱,場子設(shè)在門樓里。記得,大院落,六柱廳堂,堂屏前設(shè)有不很高的小平臺。平臺上五六個彈拉的圍在邊上坐,他們邊拉邊幫腔。臺中央一張小方桌,兩三個演員分兩旁。她們不上戲妝,衣著時尚,有時坐著唱有時也起身比劃著唱。
初次聽伬唱,我一頭霧水。只見那個演員,一會兒踩著花旦的碎步,一會兒裝起書生作揖,又一會兒則顫顫抖抖分明擺起老旦的譜,不知她究竟想裝扮啥——莫名其妙。姆媽說促唱是唱戲本,一人是要身兼數(shù)角的,我方才明白。姆媽最喜愛的戲本是《釵頭鳳》,我最先學(xué)會的閩劇唱段就是陸游的詞:“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兒時,我最期盼的戲,還是光祿坊菜市口旁邊空埕的搭臺戲。搭臺戲,兒童不收票,大人票價五分錢。上戲那天一大早,孩子們扛著條凳先占位,后街三坊七巷的孩子全聚在一塊,其樂融融。入夜,戲臺汽燈通亮。戲班開場的三通緊鑼密鼓,時急時緩、忽高忽低,遠(yuǎn)比戲園子鬧得歡。戲場里人山人海:前頭大片地坐著;后頭邊上一圈地站著;再后頭,踩在條凳上;最后頭干脆將腳下的條凳疊起來,遠(yuǎn)遠(yuǎn)望去,場子被一層層往上疊的人墻半包圍住。就連場子周邊的大樹和對街的圍墻上也趴滿了人。
搭臺戲,我看得懂,演的是現(xiàn)代小戲和老戲折子。記得最牢的一出現(xiàn)代小戲:有位男青年是種瓜能手,卻沒有文化。有位女青年鼓勵他學(xué)文化。種瓜人為什么要學(xué)文化,兩人對唱了許久。姆媽就是那時進(jìn)了居委會的掃盲班。這么許久,我才知道女紅烹調(diào)樣樣被親朋鄰里贊不絕口的姆媽,居然不識字。依爹可是滿腹經(jīng)綸,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搭臺戲的戲班子是業(yè)余的,戲班子很多人住三坊七巷。出彩的演員和出色的后臺是坊巷各自的驕傲。一位叫做“明”的姑娘就住在我家的巷子里。她嗓音甜扮相美戲路活,大家喜愛她的戲,上門求親的人絡(luò)繹不絕。
三坊七巷的人喜愛閩劇,他們不僅愛看愛聽,也愛唱。
夏夜,一條后街木屐聲鵲起,成串的納涼人群里,隨處可尋見或自拉獨(dú)唱,或三五結(jié)伴彈唱閩劇的人。只要你愿意,便可席地借坐,或旁聽或唱和,他們很樂意。
我家的閩劇票友會,三坊七巷一帶聞名。東廂的依五舅雖半身不遂癱瘓?zhí)纱?,卻是當(dāng)年福州城修理電機(jī)設(shè)備的高手。他除了一手絕活,還拉得一手好琴。他喜愛閩劇,手上沒活的時候,喜歡以戲會友。左鄰右舍也會來湊熱鬧,一屋子擠得滿滿的。到時候,嗓子好的或嗓子不好的,都可以乘興唱上一段。有時,遇到有人嗓子扯不上去,高嗓門的人就接著往上扯。倘若誰都接不上,反倒逗得哄堂大樂。
至夸,回想起兒時三坊七巷的閩劇,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
責(zé)任編輯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