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光
中國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許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稱貧窮的讀書人為“寒士”、“寒人”、“寒儒”。為什么稱貧窮的讀書人為“寒士”呢?《史記》中有這樣一個典故:范睢,字叔,有才,很窮,投魏國中大夫須賈為門客。一次他隨須賈出使齊國,回國后卻受毒打幾乎致死,被棄入廁所。他蘇醒后逃到秦國,當了秦國的宰相。后來須賈出使秦國,范叔故意穿上破舊的衣服來見他。須賈不知,對他說:“范叔一寒如此哉!”接著,便將一件綈(厚綢子)袍送給了范叔。后來,就用“一寒如此”來比喻人貧困潦倒到了極點。
“寒”字有時也用做謙稱。例如“寒門”、“寒舍”常作為對自己家的謙稱,“寒荊”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寒”也滲透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將御寒的衣物叫“寒衣”、“寒具”,家里搗衣服用的石具叫“寒砧”,粗劣的飯食叫“寒齋薄飯”等。
由于冬寒,古人見面問候起居的客套話叫“寒暄”,也就是“噓寒問暖”的意思。
實際上,“寒”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影響還遠不止此。比如,害怕叫“心驚膽寒”,灰心叫“心如寒灰”,貧困而簡陋的形態(tài)叫“寒酸”,貧苦寒酸叫“寒乞”,丟臉或不體面叫“寒磣”,貧困且社會地位低下叫“寒微”,人剛死不久叫“尸骨未寒”,艱苦的讀書生活叫“寒窗”,清貧的人或家叫“寒素”,死者可稱“寒骨”……“寒”,對中國古人來說,可謂“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