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剛 朱威烈
摘要:21世紀,大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開展熱點外吏,受軍事力量、經濟實力、政治體制、外交理念、利益相關度、決策者認知差異、熱點問題性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國和大國集團參與熱點外交的手段各不相同,包括軍事干預、向熱點地區(qū)派出特使、形成應急決策機制、依靠盟友和準盟友的援助、派駐維和部隊、利用大眾傳媒設置熱點話題、發(fā)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開展公共外交和提供經濟援助等,本文旨在比較美國、日本、歐盟和俄羅斯熱點外吏的基本模式,探討其對中國開展熱點外交實踐的借鑒意義,探索中國特色熱點外交新模式。
關鍵詞:西方大國;熱點外交;危機管理;中國外交
中圖分類號:D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09)02-0094-07
熱點問題常表現為突發(fā)性、危害性、緊急性、易變性、連鎖性和群體性等,中國參與國際熱點外交,是進人新世紀以來逐步形成的重要外交實踐。在構建指導中國熱點外交的理論過程中,有必要總結西方大國和大國集團熱點外交的經驗與教訓,洞察熱點外交的規(guī)律性特征,概括地看,美國熱點外交模式的全球性和戰(zhàn)略性色彩鮮明,應急機制健全,應對危機的手段多樣,但具有強加于人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特征,常背離國際道義;日本、歐盟和俄羅斯的熱點外交模式,則帶有區(qū)域性和策略性,主要服務于自身的國家利益與區(qū)域利益;未來中國開展熱點外交需進一步利用多邊主義舞臺。與時俱進地理解不干涉內政原則,加強外援體制的創(chuàng)新,促進戰(zhàn)略傳播,在熱點外交實踐中維護國家利益,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一、美國的熱點外交模式
美國代表的是世界霸權國的熱點外交模式。美國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主導者、支配者和控制者,在處理熱點問題上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以美國的領導地位為基礎。當熱點問題出現時,美國幾乎總是首先發(fā)出倡議,影響歐盟、俄羅斯、中國、聯合國、北約和其他國際組織,使之與美國的立場和政策保持一致,體現了國際體系的領導形象。
第二,以西方盟國為依托,在開展熱點外交時,美國常常尋求英、法、日、德和加拿大等盟國的配合,協調立場。例如,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fā)后,美國政府于1974年2月呼吁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召開石油進口國會議,并在會后成立了能源協調小組(ECG),共商應對能源危機的外交方案。(2)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處理熱點問題的安全合作載體主要是北約、美日聯盟和美澳新聯盟。1999年科索沃戰(zhàn)爭后,美國即發(fā)起“防務能力行動計劃”(DCI),啟動新的“快速反應部隊”。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北約、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都發(fā)揮了重要的協助作用。
第三,以軍事干預為主要手段。在熱點問題上,美國政府從來都是一手借助外交和談判,另一手采用軍事打擊。能在聯合同安理會通過維和、制裁、政治解決或動武決議時,美國就用聯合同的名義,如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海灣戰(zhàn)爭;當安理會出現意見分歧或安理會決議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通過時,軍事手段便成為美國熱點外交的重要手段,如1959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總的看,美國在熱點外交中明顯表現出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相結合,政治手段與軍事手段相結合,實用主義色彩十分濃厚,美具體采用何種手段取決于此手段的風險與成本,而不是某種道義或原則。在解決朝核與伊核問題上,政治談判比軍事手段風險更小,因此,美國更傾向于選擇多邊談判形式。
第四,以處理突發(fā)國際事件的專門機構為平臺。為應對國際突發(fā)事件,美國于1947年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1949年該委員會被劃為美國總統(tǒng)行政機構的一部分。國安會專門負責具體熱點問題的評估、跟蹤、情報搜集和預案制訂,是總統(tǒng)、國防部長、國務卿等確定熱點外交政策的重要平臺;國安會的執(zhí)行委員會則是制訂熱點外交政策的核心機構。通過整合美國軍事、情報和財政資源,美國總統(tǒng)便將突發(fā)安全事態(tài)納入到正常安全事務程序中。
第五,以大眾傳媒為輔助,制造熱門話題。美國政府憑借掌握國際傳媒導向和話語權的優(yōu)勢,經常通過引導國內媒體對美國關注問題的報道來影響國際輿論,選定熱點話題,為美國政府開展熱點外交提供輿論支持。美國主流媒體對“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的報道,使2008年9月南奧賽梯問題成為美國開展熱點外交的主要對象,布什政府還向格魯吉亞提供10億美元援助,以增強格同俄對抗的資本,推動沖突升溫。
第六,以反美國家為對象。美國的熱點外交大都把反美國家列為對象,分別以防擴散和防人道主義災難為口實,對反美國家進行打壓。前者如對伊拉克、朝核與伊核等問題的干預;后者如對緬甸、蘇丹、津巴布韋等問題的干預。
第七,以快速反應為表現特征。美國在情報搜集和處理、信息傳播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均屬世界一流,又在幾乎所有潛在熱點地區(qū)擁有駐軍,對熱點問題的反應速度也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一般為1- 10天。在中美洲等地區(qū),美國的反應時間只有1-5天。美國對熱點地區(qū)作出快速反應,一是因為它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的機制較為完善,二是憑藉它在熱點問題出現后能夠迅速占領宣傳陣地。
美國熱點外交盡管比較成熟,但也存在缺陷。從主觀上看,美國與當事方缺乏平等對話的態(tài)度和必要的溝通能力,也缺乏傾聽當事方意見的耐心,常會表現出美國人特有的情緒化與傲慢,很少尊重對象國政府的感受。從客觀上看,由于美國自視對世界和平肩負使命,在后冷戰(zhàn)時期幾乎參與了世界上所有的熱點外交,其關切點遍布東亞、中東、中美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而隨著美國經濟狀況的惡化和動輒濫用武力,使其干預戰(zhàn)線拉得過長,熱點外交缺乏重點,已經力不從心,不得不頻頻要求盟友、中國、俄羅斯和聯合國在處理熱點問題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美國熱點外交正出現回歸多邊主義的趨向。
二、日本的熱點外交模式
日本是經濟大國,又是資源貧乏的國家。日本的熱點外交常與經濟外交、災難外交、援助外交等聯系在一起,以維護本國的安全利益、經濟利益,追求拓展政治影響力。其主要特點大致如下:第一,在低級政治問題上開展熱點外交。日本開展熱點外交具有選擇性。日本不是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但十分熱衷于拓展國際影響,竭力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會國。日本目前對國際上的政治類、傳統(tǒng)安全類熱點問題仍缺乏參與解決的身份、能力與資源。除朝核問題外,日本基本不在國際安全熱點問題的解決方之列,但在經濟和救災等非傳統(tǒng)安全方面,日本的熱點外交較為活躍。如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國際經濟熱點問題出現后,日本都積極利用自身的經濟優(yōu)勢,向債務國和政局動蕩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僅1997年便向泰國提供了172億美元的援助;2008年9月美國出現金融風暴后,日本再次成為第一個宣布向美國金融機構提供大規(guī)模援助的國家。日本利用經濟熱點問題提供援助的
政策,旨在樹立經濟大國形象,博取國際輿論好評,進而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第二,重視同美國協調立場。作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盟國,日本在熱點外交中十分重視配合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例如,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fā)后,日本的資助金額高達130億美元,主要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約旦、土耳其和埃及提供援助,成為名副其實的援助大國,2008年,在朝核、伊核、蘇丹達爾富爾、緬甸、津巴布韋、格魯吉亞等熱點問題上,日本都與美國的立場保持一致,2005年朝核危機惡化后,日本同美國一道對朝鮮采取經濟制裁。第三,注意協調外交部門與國防和情報部門的立場。近年來,日本在開展熱點外交時重視推動自衛(wèi)隊和情報部門發(fā)揮作用?!?·11”以來,日本即通過修憲使自衛(wèi)隊走出國門合法化。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又派出750名自衛(wèi)隊員前往伊拉克“維持秩序”;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fā)生后,日本自衛(wèi)隊以搜救為由,再次走出國門。日本政府在熱點外交中動用自衛(wèi)隊的做法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第四,面對熱點問題迅速制訂預案。為防止熱點問題威脅到本國安全,日本政府常在矛盾激化之前制訂相應預案。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召開臨時內閣會議,決定成立伊拉克問題對策本部,并通過了“關于國內恐怖事件發(fā)生的對應措施”,以防止熱點地區(qū)矛盾尖銳化,危及自身。朝鮮2006年10月9日進行核試驗后,日本也制訂了類似預案。第五,首相的作用日趨重要。二戰(zhàn)后日本形成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一般奉“不出頭”為美德,排斥獨斷型的政治領袖和決策主體,注重協調和自下而上的決策模式。這實際上擴大了內閣權限而限制了首相權限,日本《內閣法》和《國家政府組織法》使首相的權限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其他部門的總管職位,重要信息和情報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送達首相辦公室。職能部門的壟斷信息,造成日本熱點外交的開展比美國和其他大國顯得緩慢。但自小泉于2001年執(zhí)政后,日本首相以“有事立法”為依據,試圖提高首相在熱點問題出現后的決策能力。“顯然,日本立法與行政部門之間的博弈,正在強化首相在熱點外交中的主導作用。
日本在應對國內突發(fā)事件和災難問題方面,已有一套成熟完備的危機管理體系。但在熱點外交方面,日本的應急機制仍有欠缺,這與日本將國內經濟與周邊安全放在首位不無關系。前首相福田提出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度,因日本國內政治動蕩而擱淺;目前內閣官房長官、外相和防衛(wèi)相之間試圖加強協商,履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能,但在熱點外交中尚很難及時整合各部門資源,從類別上看,日本的熱點外交主要集中在經濟和環(huán)境外交,而不是熱點政治和安全外交;從地域上看,日本的熱點外交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qū),如朝核危機和東南亞問題,對中東、高加索和非洲的熱點問題參與度仍還有限;從手段上看,日本的熱點外交主要表現為經濟援助和在政治上協同美國立場??傊?,由于日本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提供援助,并將開展熱點外交作為提高它政治大國地位、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王具,利益驅動色彩明顯,缺乏平等意識和向熱點地區(qū)提供公共物品的主動性,因此其熱點外交模式具有局限性。
三、歐盟的熱點外交模式
歐盟熱點外交模式反映的是一種合眾國或區(qū)域組織外交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盟(包括其前身歐共體)主要參與了格林納達(1983年)、利比亞(1986年)、科威特(1990年)、索馬里(1993年)、盧旺達(1994年)、前南斯拉夫(1999年)、伊拉克(2003年)、伊朗(2003年至今)、蘇丹(2007年至今)等熱點外交。歐盟的熱點外交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以人道主義和國際維和為旗號。歐盟參與熱點外交通常從人道主義與國際維和等全球治理的角度出發(fā),強調歐盟對國際熱點問題承擔的獨特責任。例如,在科索沃危機爆發(fā)后,英、法、德歐盟三大核心成員積極開展外交磋商,并同美國一道向前南斯拉夫發(fā)動了軍事打擊,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保護人權;在索馬里危機和海灣危機爆發(fā)后,歐盟前身歐共體積極介入,與美國一道加以干預;伊朗核危機出現后,以英、法、德為首的歐盟成為熱點外交的主要參與方,第二,聯合行動、單邊行動與構建志愿者聯盟相結合。歐盟各國參與熱點外交的動機、利益和目標雖不盡相同,但歐盟在參與時既慣于以聯合國、北約和歐安會為依托,通過派遣國際維和部隊來強化對熱點地區(qū)事務的干預,又會以雙邊形式聯合干預熱點問題,英、法等國甚至為了維護各自在熱點地區(qū)的國家利益,采取單邊行動。通常的情況是,歐盟成員國利益一致時,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較大;利益不一致時,則各國獨自行動的可能性更大。1994年盧旺達發(fā)生種族清洗時,法國便脫開歐盟單獨采取了行動,此外,歐盟還會選擇采取志愿者聯盟模式,亦即在熱點問題爆發(fā)時,從歐盟成員國中招募志愿者,任務完成后志愿者聯盟自行解散。這種志愿者聯盟具有靈活性、動態(tài)性與功能性,更像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個組織,由此可見,歐盟處理熱點問題的方式,是綜合運用多邊、三邊、雙邊、單邊等多種形式。第三,注意尋求干預的合法性。為取得行動的合法性,歐盟首先會尋求在聯合國、北約和歐盟的框架內解決熱點問題,倡導多邊主義,其次,歐盟很強調內部成員國集體行動,協調歐盟大國和小國的立場與政策,盡量做到聯合行動;再者,歐盟也十分注重通過主流媒體影響公共輿論,以突出其行動的“維和”和“人道主義”性質,進而達到為歐盟干預政策披上合法外衣的目的。第四,建立歐盟快速反應部隊。2000年11月20日,歐盟各國國防部長在布魯塞爾開會討論設立快速反應部隊事宜。各成員國國防部長還同意,未來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將配備10萬人、400架戰(zhàn)斗機和100艘戰(zhàn)艦。歐盟快速反應部隊(地面部隊)的建立,為其采取聯合行動奠定了軍事基礎。未來,歐盟還可能在現有地面部隊的基礎上,再成立歐盟空中和海上快速反應部隊,以增強對熱點地區(qū)投送軍事力量的能力。索馬里海盜危機爆發(fā)后,法國等歐盟成員國迅速派兵打擊海盜,第五,綜合運用各種非軍事手段,援助是歐盟干預熱點問題的重要外交手段。目前歐盟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0%和工業(yè)生產的30%,但已向國際社會提供了50%的人道主義援助和60%的發(fā)展援助,這些援助主要用于熱點外交。第六,向熱點地區(qū)派出特使。歐盟積極向熱點地區(qū)派出待使,利用特使機制協調各方立場,使特使成為聯系歐盟及其成員國、熱點地區(qū)各方和關注熱點問題的非政府組織之間的紐帶,并通過特使管道,鼓勵非政府組織向熱點地區(qū)提供援助資金??扑魑趾鸵梁宋C爆發(fā)后,歐盟都派出特使協調各方立場。近年,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便以歐盟特使的身份多次在談判中取得建設性進展,為英、法、德聯合行動奠定了基礎。第七,派出觀察員,以維護熱點地區(qū)秩序,監(jiān)督各派
力量執(zhí)行有關協議。2008年8月俄羅斯同格魯吉亞爆發(fā)沖突后,歐盟于9月中旬召開了緊急外長會議,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9月30日宣布向靠近阿布哈茲及南奧塞梯沖突地區(qū)派出觀察員。第八,加強歐盟成員國情報部門的整合和交流。歐盟在熱點外交中的情報交流,包括雙邊與多邊合作兩個層面,也有兩個目的,一是運用經濟、外交和軍事手段阻止熱點問題的出現;二是在熱點問題出現后加強危機管理。
不過,歐盟熱點外交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各成員之間不易協調立場,達成共識。當成員國立場出現不一致時,歐盟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熱點外交便會面臨諸多難題,最終難以“發(fā)出同一種聲音”。例如,1994年盧旺達發(fā)生種族清洗時,歐盟中只有法國起勁,其他成員國均反應冷淡。1996年,希臘和土耳其因塞浦路斯問題發(fā)生外交糾紛,導致兩國關系全面惡化。歐盟對于沖突束手無策。1999年以來,歐盟制訂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FSP)為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協調定下了基調,但在具體熱點外交層面,歐盟要達成共識仍需經過多輪磋商和溝通。
四、俄羅斯的熱點外交模式
俄羅斯的熱點外交模式帶有明顯的軍事大國色彩,俄羅斯是個正在謀求重新崛起的大國,對關系到俄戰(zhàn)略利益的東歐地區(qū)、巴爾干地區(qū)、高加索地區(qū)、中東地區(qū)、中亞地區(qū)和遠東地區(qū)的熱點問題,均十分關注。它參與熱點外交具有獨特的模式。
第一,外交核心決策機制與輔助性決策機制相結合。1994年1月,俄羅斯緊急情況國家委員會更名為緊急情況部(全稱“俄羅斯聯邦民防、緊急情況和消除自然災害后果部”),被列為俄五大執(zhí)行權力機構之一,有俄總統(tǒng)直接管轄,應對突發(fā)事件。此外,總統(tǒng)對外政策局是俄羅斯熱點外交最重要的決策機制,1995年12月26日,葉利欽簽署總統(tǒng)令,正式成立由他領導的總統(tǒng)對外政策委員會。該委員會是隸屬于總統(tǒng)的協調性機構,成員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對外經濟聯系部、獨聯體合作部、財政部部長、聯邦安全局局長、對外情報局局長和總統(tǒng)對外政策助理,每月至少舉行一次會議。1997年9月19日,葉利欽簽署總統(tǒng)令,將總統(tǒng)對外政策委員會和總統(tǒng)辦公廳獨聯體機構協調處合并,組建為總統(tǒng)對外政策局,其任務包括熱點問題出現后轉呈和分析對外政策情報,擬定總統(tǒng)對外政策決策方案等。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下屬的安全會議國際跨部門委員會,也積極參與熱點外交。該機構作為俄熱點外交決策機制的參與部門,在熱點問題出現時,即著手分析國際安全狀況,確定俄國家利益,分析國際安全狀況的情報。其主席由總統(tǒng)任命,設副主席一名,成員包括外交部長、外交部副部長、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總統(tǒng)辦公廳副主任、安全會議副秘書、對外情報局副局長、緊急情況部副部長、司法部副部長、副總參謀長、安全會議機關主任、財政部副部長、俄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等人。安全會議國際跨部門委員會實際上涵蓋了俄羅斯各主要職能部門,使總統(tǒng)能夠在國際熱點問題出現后獲得充分的資源配置,開展熱點外交。
第二,擁有多元化的熱點外交執(zhí)行部門。俄熱點外交的執(zhí)行機構包括國防部、總參謀部、外交局、安全局、對外情報局、通訊與信息局、邊防局、緊急情況部等。其中,緊急情況部下屬的危機事態(tài)管理中心,包括搜尋救援部、民防部隊、空中機動救援中心和高危救援行動中心,都負責國內熱點問題的處理,也是國際熱點問題處理的輔助機構。
第三,重視在聯合同的框架內協調同中國的立場。中同和俄羅斯同屬崛起中的新興大國,均不具有西方國家屬性,在朝核、伊核、伊拉克重建、緬甸、蘇丹達爾富爾和津巴布韋等熱點問題上,中俄立場較為接近,雙方都堅持主張遵守《聯合國憲章》,主張在尊重當事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國際社會通過協商與談判解決熱點問題,反對西方國家動輒使用武力侵犯當事國主權。在關系到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俄具有重要的可交換利益,如俄羅斯不附和“中國威脅論”,不與臺灣地區(qū)發(fā)展實質性關系;中國在車臣和南奧賽梯問題上對俄羅斯的立場表示理解和尊重。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開展熱點外交、協調立場,既有利于維護歐亞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也有利于維護各自利益。
第四,在關系俄戰(zhàn)略安全與利益時,不惜動用武力解決熱點問題。2008年8月8日,格魯吉亞在西方勢力的唆使下對南奧賽梯采取了軍事行動。梅德韋杰夫總統(tǒng)果斷作出決定,迎頭痛擊格魯吉亞軍隊,并正式承認南奧賽梯與阿布哈茲獨立。這是出于維護俄在高加索的戰(zhàn)略利益和樹立大國形象的需要,對美歐均產生了一定的震懾力。隨后,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呼吁在《聯合國憲章》基礎上,制訂第二個類似于《赫爾辛基協議》的“歐洲安全協議”,并建議召開由所有歐洲國家及該地區(qū)國際組織參加的泛歐首腦會議,討論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問題。
俄羅斯處理熱點外交的最大特點是決策機制健全,能夠迅速作出反應,不乏大國外交風范,俄羅斯處理熱點外交的基本原則是,在關系國家安全與核心價值觀時不惜使用武力;在不關系國家核心利益與價值觀的熱點問題上,主張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俄處理熱點外交雖有果斷一面,但也有粗疏之處,如不太重視充分發(fā)揮國際傳媒的作用,未能有效開展公共外交,較少展示俄熱點外交中富有彈性的一面等。這些都有損于俄在國際社會中的和平正義形象。
五、西方大國熱點外交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西方大國的熱點外交模式對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其存在的問題也應當引起中國的重視,如美國熱點外交的最成功經驗是其國內形成了完備的多種應急機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但其不足之處是在處理熱點問題上缺乏耐心,常常在和平機會尚未喪失時輕易采取軍事行動,無視當事國的主權和尊嚴;日本政府善于在處理熱點問題時巧妙地運用經濟援助來樹立自己的大同形象,試圖影響熱點問題的走向,但由于日本在提供援助時往往附加許多政治條件,導致其在熱點外交處理過程中有強加于人之嫌,難以做到與當事國和當事方平等相待;歐盟目前形成了一定限度的共同熱點外交政策,主要表現為創(chuàng)立特使機制和斡旋機制等;俄羅斯善于在聯合國的框架內參與熱點外交,同時在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干預熱點問題。新中同成立六十年來,中國政府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熱點外交模式,如向熱點地區(qū)派出特使、派駐維和部隊、發(fā)揮聯合國的作用、參與斡旋外交、向熱點地區(qū)提供援助等,為研究需要,本文采取了簡約的辦法,將熱點外交的手段分為“是”與“不是”兩種情況,大國和大國集團熱點外交的基本模式便可以從下表(表1)中看出。
從上表可以看出盡管中國熱點外交實踐凸現了伸張正義、尊重對象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坦誠相待、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發(fā)揮建設性作用等特色,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今后中國開展熱點外交亟待在以下兩方面進一步改善:第一,創(chuàng)新外援理念與外援體制。外援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特別是在參與全球熱點問題治理的過程中,全球熱點問題影響已越來越凸顯,在國內政治生活中也應跟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突出強調它的政治功能和長期戰(zhàn)略效應,而不只是一種經濟行為。從宏觀上看,目前外援占我國GDP的比重明顯偏低,宜逐年適當加大外援力度;從管理體制方面看,則應加強外交部的主導作用,做到統(tǒng)籌規(guī)劃,可研究設立開發(fā)署作為外援的管理機構,歸口外交部管理,以切實加強對外援工作的統(tǒng)籌。第二,加強戰(zhàn)略傳播,創(chuàng)新公共外交機制。中國應加大在包括熱點問題當事國和地區(qū)在內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輿論存在。在理念上,對熱點問題當事國和地區(qū)的報導、評論要注意客觀公正,尤其要與中國外交政策的走向保持一致;在官方與非官方的互動中,要更耐心地解釋中國政策主張的依據和思路,平抑熱點問題當事國和地區(qū)對中國的過分要求??傊轮袊闪⒘苣陙?,中國在處理熱點問題上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寶貴經驗,并已形成了中國特色熱點外交基本模式,亦即在尊重當事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現有能力開展熱點外交,充分考慮各方的核心關切與核心利益訴求,平衡好中國國家利益與中國國際責任的關系,發(fā)揮作為發(fā)展中大國的獨特作用,在多邊舞臺上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爭取熱點問題的和平公正解決,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責任編輯:周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