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琳
選擇怕與愛的生活,在劉小楓那代人的語境里,意味著選擇理想主義、選擇受苦和犧牲,選擇“用血和淚浸泡出來的文化”。而在當下,能夠調(diào)慢節(jié)奏,不以功利心而是純?nèi)坏臒釔酆途次芳毙枭罹褪橇钊司磁宓倪x擇。
1999年,《新周刊》曾做過《20世紀愛與恨》專題。2004年,《新周刊》再次進行《我們時代的100怕》調(diào)查。2009年,《新周刊》300期關注21世紀的怕與愛,與新浪網(wǎng)的聯(lián)合調(diào)查在一周內(nèi)征集到10513條意見,同時還通過手機短信、論壇、豆瓣小組、QQ群收集到來自全國各地超過1000人的“怕與愛”。
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怕與愛。不同人的怕與愛同年齡、經(jīng)歷、精神有關,也是所處時代文化的反映。消費主義造就購物狂,數(shù)字化讓人對虛擬關系耿耿于懷,而概念則控制著人的價值取向。
我們時代的怕與愛,究竟是什么?
有些愛,最多算是喜歡
在討論怕與愛之前,我們先要弄清自己究竟生活在怎樣的時代。是消費時代?是數(shù)字化時代?還是概念化生存時代?或者。僅僅是一個充滿生存壓力和時間緊迫感的時代,一個只有生活情感碎片而缺少赤子之心的時代。
怕孤獨、怕好高騖遠、怕行差踏錯,這個人會愛什么呢?愛朋友?愛腳踏實地?愛小心駛得萬年船?但他只愛網(wǎng)購、幻想及三分鐘熱度。在我們的調(diào)查中,怕與愛,展現(xiàn)的首先是美好愿望與惰性的沖突。
愛交友的怕交友不慎、愛孩子的怕帶孩子辛苦、愛安靜的怕寂寞,怕肥但愛美食(尤其是女人)、怕失業(yè)但又不愛工作、怕寒冷但其實從沒見過雪。我們調(diào)查所見的怕與愛,多是世俗層面上的畏懼心與得失心,是面對我們本該安之若素的日常生活時表現(xiàn)出的怯懦和欲念。
如果對照劉小楓20年前在《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中所說的,“對某一具體對象和處境的畏懼心理”其實并不是他所理解的怕,而這些愛,也最多算是喜歡。我們時代的細節(jié)太多,繁復的生活幾乎淹沒了真愛和真理想,那些與“羞澀和虔敬”相關的怕,在這個世界的構成中勢單力薄。
怕不是恐懼,厭惡和逃避,怕是心懷“虔誠”
5年前,《新周刊》將“什么都不怕”列為100怕的最后一怕。這種人過去不多見,這個時代尤其稀少?!疤觳慌?、地不怕”形容的曾是膽大生猛者,而現(xiàn)在,“天不怕、地不怕”后面總跟著“就怕領導有文化”一類的俏皮話。明代名臣于謙寫下“粉身碎骨都不怕”,表明“要留清白在人間”,可擱在現(xiàn)在,這句話表的卻是流行歌里奔向非正常戀情的決心。
在本次調(diào)查中,參與調(diào)查者對怕與愛沒有疑義,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地列出十愛與十怕。他們對愛的理解接近喜愛、享受,對怕的理解則近似恐懼、厭惡和逃避。而這些恐懼、厭惡和逃避,經(jīng)常被有意曲解、縮放,或者干脆解構掉。
2009年,甲型HINI流感的流行激起了人們的怕,美國、加拿大等地的暑假從5月底開始,留學生們想回國躲避流感,但他們的歸來很可能將更大規(guī)模的流感帶到中國,畢竟內(nèi)地頭三例甲型HINI流感確診病例都是歸國留學生。此時,留學生們面臨著怕與愛的抉擇,是仍然回國,解決自己的恐懼感?還是原地不動,降低同胞家人的被傳染的可能?兩種選擇都代表著怕,前者是恐懼、厭惡和逃避,后者則心懷“虔誠”。
怕與愛的生活是她們最好的回報
丘比特與普緒刻一吻定終身;為了所愛者的幸福,海的女兒甘愿化作海上泡沫;在婚姻里,楊德昌是叛逃者,蔡琴是忠貞者和心存愛念者;《朗讀者》中少年對漢娜的愛恨交織象征著德國年輕一代對自己的帶罪民族的復雜感情。愛曾經(jīng)是自私、是嫉妒,但最終是舍己為人。
選擇怕與愛的生活,在劉小楓那代人的語境里,意味著選擇理想主義、選擇受苦和犧牲、選擇“用血和淚浸泡出來的文化”。而在當下,能夠調(diào)慢節(jié)奏、不以功利心而是純?nèi)坏臒釔酆途次防^續(xù)生活就是一種令人敬佩的選擇。
株洲高架橋坍塌、蘭州山體滑坡、杭州飚車肇事、無錫動車組撞人……外在因素造成的天災人禍不在人的意料與掌控之中。面對這些,始終保持清醒,絕不以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敷衍了事,是為一種怕。怕,但不怕強權、不怕災難,怕的是是非不分、真相不明。
人作惡就更不能使人膽怯,女服務員鄧玉嬌刺死非禮官員、大學生羅彩霞告倒冒名頂替上大學者,就算怕,也應是作惡者膽戰(zhàn)心驚。為了得到正義的結果,鄧玉嬌和羅彩霞也付出了代價,“自衛(wèi)”的副作用將跟隨她們一生,但是跟委曲求全相比,陽光下的怕與愛的生活是她們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