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強
與地球上的其他大洲相比,非洲大陸上生活著更多的大型掠食動物。非洲水牛、獅子、大象和獵豹被稱為非洲四大猛獸??雌饋硎譁仨樀姆侵匏V两裆形瘩Z化,因此對干人類來說屬于高度危險的動物,它們每年都會刺傷或者殺死幾名狩獵者。盡管河馬和鱷魚有時候也會傷害人類,但是水牛還是被稱作非洲最強悍的人類殺手,所以素有“黑色死神”之稱。據(jù)說曾有獵人被打傷過的水牛設下埋伏而遭受牛群的攻擊。
強悍勇猛
非洲水牛有著兩大對付侵入者的終極武器:強悍的力量和非凡的勇氣。斑鬣狗、花豹和非洲野狗或許偶爾可以撿漏般地捉到一頭掉隊或者被驅(qū)趕出群的幼年水牛,但是要對付一頭成年水牛,則只有獅子才有一些獲勝的希望。不過,即便是作為非洲草原之王的獅子,它們把水牛作為獵食目標的頻繁程度,與水牛在草原上的巨大數(shù)量和廣泛分布不相匹配——獅子們更樂于對個頭小一些的不那么難纏的目標,如黑斑牛羚和平原斑馬下手。盡管如此,一頭落單水牛身上豐美的鮮肉,不免誘惑獅群中的勇敢者斗膽賭上一把。
水牛奔跑時可以達到每小時56千米,這讓它們在較短的距離上能夠跑贏獅子。不過,它們?nèi)狈铀俣群妥銐虻哪土?,不能僅僅憑借高速奔跑擺脫被掠食的危險。因此,單頭水牛常常把它那十足的蠻力作為保護自己的首要手段:雄性水牛能夠掀翻900千克重的物體,而雌性則是530千克。水牛頸部和肩部的肌肉發(fā)達,力大無比,能夠輕易地把一頭120千克重的雌獅拋向空中。
若非獅子進化出協(xié)同捕獵的技巧,非洲草原上就再沒有什么動物能夠捕捉和殺死一頭健壯的成年水牛了。因此,雌獅們不得不聯(lián)合起來對付它們。盡管如此,動作敏捷、身體輕靈的雌獅組成的典型狩獵團隊,仍然需要體形更大、體力更強的雄獅鼎力支持。
一般雌獅們把捕獵目標集中在形體較小的物種身上,把水牛留給了雄獅捕獵隊。即便如此,雄獅們也寧愿鎖定那些水牛群里的單身弱小者,以增加狩獵成功的概率。雄獅們的首選目標是那些落在隊伍后面、以其他水牛吃剩下的“殘羹冷炙”養(yǎng)活自己的可憐蟲,這些水牛要么發(fā)育狀況不佳,要么被寄生蟲和傷病折磨得疲憊不堪。然而即便是這樣的獵物,四五頭雄獅也要花費至少2個小時的時間把它拖垮,此時才能夠把它掀翻在地,咬住它的喉嚨或者卡死它的口鼻,令它窒息而亡。
集群生活
在大草原上,非洲水牛幾乎沒有什么天敵,獅子勉強算得上,不過確切一點,應該說獅群是足以與水牛匹敵的對手。除此之外,非洲大陸的其他肉食動物并沒有多少魄力和實力與一頭非洲水牛直接面對面:尼羅鱷通常只是攻擊那些老弱的獨居水牛和年幼的牛犢。
在非洲,動物生活在群體里就相當于進了一個保險箱。如果群體成員數(shù)量達到數(shù)千頭之眾,那么毫無疑問,身處其中將是一項非??煽康陌踩胧?。對于群里的每一個個體來說,身邊同伴的數(shù)量越多,自己成為獵物的可能性就越小。非洲水牛聚在一起,力量更是超乎想象。牛群的基本單元是有親屬關(guān)系的雌性和它們的后代,牛群的外圍是單身雄性、高等級的成年水牛以及年老、殘疾的個體。年輕的雄性與帶頭的雄性保持一定的距離,后者由于頭上厚重的牛角很容易被辨認出來。所有群體成員共同進食,共同遷徙,休息的時候也待在一起。夏季里集中起來的大群只不過是這些小群體的集合,在家族之上,并沒有更高的社會結(jié)構(gòu)。冬天一到,這些超級大群重新分化,不同的家族就會再次變身為單獨遷徙和進食的獨立單元。即便是在分化不明顯的夏季群體里,真正的內(nèi)部分群也可能根據(jù)它們進食、遷徙和休息時的親密程度予以區(qū)分。大部分群體固定成員的預期壽命都能達到20歲以上,這對于水牛來說已經(jīng)算得上是“頤養(yǎng)天年”了。
獅群詭計
遷徙過程中,成年公牛和未生育的母牛會游走在牛群周圍,而處于哺乳期的母牛和易受傷害的牛犢則被圍護在中央。群體的探路者,也就是那些經(jīng)驗豐富的成年母牛,引導著群體尋找食物和水源,避開那些獅子經(jīng)常出沒的地帶,以及那些它們憑借經(jīng)驗判斷獅子有可能潛伏的地方。即便是在中途休息的時候,一部分群體成員也會時刻保持警戒,其余個體則緊緊地聚集在一起——要么靠在一起,要么把下巴搭在同伴的背上,這樣,掠食者在捕捉一頭水牛之前,必須先越過另一頭水牛才能得逞。
單獨一頭水牛,確確實實需要五六頭獅子的齊心合力才能夠?qū)Ω?,好在它身上的肉對這些獵手來說綽綽有余——中等個頭公牛身上的肉差不多有500千克,這樣的量足夠這些獅子們飽餐三四天了。對于獅子來說,在一次狩獵中捕獵多頭水牛既不現(xiàn)實也沒有必要。在夏季即將過去的那些潮濕的日子里,水牛群的成員甚至可以達到幾千頭,而獅子們只需要三四天捕獵一次,這樣,一頭水牛被獵殺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一。水牛群協(xié)調(diào)警戒和共同防御的策略進一步降低了被獵殺的可能性。
牛群警戒的強度和方式也會隨著威脅的不同而調(diào)整變化。在炎熱的白天,掠食者的捕獵和靠近都變得很困難,此時牛群的警戒強度會降低;然而到了涼爽的夜晚,或者當牛群穿過那些獅子慣于藏身的區(qū)域時,警戒的強度無疑會相應加強。此時此刻,位于牛群最后的水牛時常會駐足回望身后,檢查是不是有掠食者尾隨而來,它們甚至懂得尋找一塊較高的地勢,以便能觀察得更遠更清楚。
牛群常常在開闊地上休息,這樣的場合,獅子們沒辦法偷偷摸摸靠近它們。只有在最熱的時間里,驕陽把它們的皮膚表面溫度烘烤到40℃的時候,它們才會尋找借以避暑的蔭涼。這個時候,它們往往把自己隱藏在一小片一小片的林地里,滿是灰塵的暗黑膚色與大樹和灌木的陰影混合在一起,形成絕佳的掩護。公牛們隱藏在這樣的小片林地里,會密切注意是否有前來掠食的不速之客靠近正在休憩的牛群,它們輪流值守和進食。在牛群繼續(xù)前進之后,它們還會在原地逗留1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然后才尾隨而去。
水牛常常通過變換姿態(tài)而非大聲嚎叫來向同伴傳遞警報信號。一頭雄性成員身體挺得筆直,或者沖向更好的觀察位,這樣的舉動常常提醒附近的同伴,使它們變得同樣警惕。如果它調(diào)轉(zhuǎn)方向撒腿就跑,那么其他水牛也會緊緊步其后塵,揚蹄而去。逃跑的距離取決于它們對于危險程度的判斷,于是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跑出一段距離之后,牛群會暫停下來查看掠食者的尾隨情況,此時,一些成年水牛會在后排主動構(gòu)建起一條防御線。那些捕獵水牛在行的獅子則習慣于驅(qū)使牛群不斷奔跑,把體弱的水牛從大群中剝離出來。當這些可憐的水牛逐漸落在后面,獅子就會從中選擇一頭牛犢或者一頭病弱的成牛,將其置于死地。
自衛(wèi)反擊
如果高度的警惕、持續(xù)的騷擾和快速的奔逃,都無法阻止掠食者的進攻,那么在所有的潛在獵物種群中,水牛是最有可能奮起反抗的動物了。在戰(zhàn)斗中,奮力保護牛犢的母牛甚至可能把進攻的獅子頂起拋到空中,成年公牛則把獅子從同伴的背上掀下去,所有的群體成員肩并著肩,鋒利的牛角交錯在一起,防止獅子靠得過近。這個時候,牛犢被集中在群體中央,任何掠食者想要從防守如此堅固的群體中掠走任何一個成員,都將是異常困難的。如果一名成員不幸被捉,群里的其他同伴會全力救助,一頭牛犢的呼救聲引起的不僅僅是母親的注意,而往往是全群成員的關(guān)注。在驅(qū)逐掠食者的時候,水牛往往群起而攻之。曾有記錄,在獅子殺死一頭水牛以后,憤怒的水牛群把獅子圍困在大樹上,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幼獅有時候也會被水牛踐踏而死。有人曾在野外拍攝到因牛群的不懈努力,令一頭小牛犢從獅子口下死里逃生。
非洲水牛有時候還會主動把戰(zhàn)火引向獅群,那些負責殿后的成年公牛,甚至可能向尾隨的獅子發(fā)起進攻,它們也是少數(shù)幾個會在掠食者發(fā)動攻擊之前進行自衛(wèi)反擊的物種之一。它們可以把正在休息的整個獅群驅(qū)趕分散到附近的樹林里,或者對幼獅痛下殺手。那些有過上述經(jīng)歷的年輕掠食者在以后面對水牛的時候,常常心有余悸,變得異常小心。
在同伴的保護下,即便是失明的水牛也可以安然生存數(shù)月。有一個數(shù)據(jù)最能說明群體作為防護墻抵御掠食者進攻的有效性,那就是群中“元老”的年齡。無論是衰弱還是殘疾,無論牛角是破損還是只剩下殘根,只要它們一天能跟得上同伴們前進的腳步,它們就一天不會失卻群體的保護。
有時候,一些老牛之間的情誼超乎人們的想象。曾有這樣兩頭老牛,它們中一頭健康狀況良好,另一頭則雙目失明。在每次動身之前,那頭健康的公牛都會用身體磨蹭同伴,以此來告訴它出發(fā)的時間到了:到了需要停下的時候,前者也會站在后者前進的道路上,直到后者撞上它后停下來。兩頭老牛就這樣一起休息,一起進食,一起飲水,形影不離。如果這頭失明的公牛感覺到危險來臨,它會警覺地站在原地,直到同伴通過磨蹭來告訴它沿著哪條途徑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