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瑩瑩
有些人。即使老去了也有許多故事可講,張愛玲算一個,遺作《小團圓》剛剛面世,又惹起許多是是非非。4月16日,張愛玲摯友宋淇夫婦之子、文學遺產執(zhí)行人宋以朗在北大百年講堂,《小團圓》的新書發(fā)布會上,道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F(xiàn)在。不用你找出綠銹斑斕的沉香爐,也不用你沏上澀而苦的茉莉香片,只要你讀一讀張愛玲與《小團圓》的故事。
張愛玲與宋淇夫婦
宋淇和鄺文美夫婦是張愛玲的好朋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所以張愛玲才會在1992年立遺囑,把所有的財產,包括出版或未出版的作品著作權都饋贈給他們。最先和張愛玲相熟的其實是宋淇的太太鄺文美。1952年,張愛玲在香港美國新聞處斂短工翻譯,和鄺文美是同事。兩人似乎非常投緣,迅速成為好朋友,后來才又認識了宋淇。
張愛玲曾經對胡蘭成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一向孤傲的她能把宋淇夫婦當成遺物相交的朋友,就是因為“懂得”二字。
宋淇1970年編過一本《張愛玲語錄》,里面寫了炎櫻,寫了胡蘭成,還寫了她的弟弟,獨獨沒有這位好朋友鄺文美的只言片語。張愛玲沒有講過?他們的兒子宋以朗說,“我媽媽是不喜歡人家知道她跟張愛玲是很好的朋友,所以當年那些話沒有出版。”
張愛玲寫鄺文美的話:
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分來。我對別人要求不多,只要人家能懂得我一部分(如炎櫻和?;〉葘ξ业牧私舛疾煌耆?,我當時也沒有苛求)我已經滿足??墒亲詮恼J識你,知道這世界上的確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方面,我現(xiàn)在反而開始害怕。
那么鄺文美呢,她是否也把張愛玲引為知己?宋淇1976年12月在《明報月刊》上講過這方面的情況:
在50年代初期,我們差不多每天有機會見到愛玲,尤其文美同她志趣相投。幾乎無話不談。愛玲雖然不是約翰蓀博士,想不到文美倒像包思威爾。
1952到1955年,1961到1962年,張愛玲住在香港,是和宋淇夫婦交往最密切的兩段時期。這段時間,張愛玲一定十分開心。她的生活不再形單影只,出去做件旗袍,照個相,總有鄺文美陪伴;寫的小說、劇本發(fā)表在哪,稿費版稅怎么計算自有宋淇替她去張羅;覺得一個人孤獨了,還可以跑到宋家住上兩個星期。要躲在屋里寫作也沒人打擾,不在家里吃飯也沒人客套。若干年以后,張愛玲一個人在美國看相片,還會想起這段日子,她感慨“悵望州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想想張愛玲的一生,這幾年該是她為數(shù)不多的溫暖時光。
“《小團圓》要銷毀”算不得遺囑?
《小團圓》出版惹出背叛張愛玲遺囑的口舌官司,是因為張愛玲1992年2月25日的遺囑信,有兩頁。信中交待所有財產贈與宋淇夫婦,另外一頁有一段提到了《小團圓》:
“還有錢刺下的話,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如關于林彪的一篇英文的,雖然早已明日黃花,(《小團圃》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1995年張愛玲過世,1996年宋淇過世,2007年鄺文美過世。張愛玲的遺產歸宋淇子女宋以朗和宋元琳。宋元琳人在美國,不管這些事。宋以朗現(xiàn)在60歲,沒有子女。宋元琳有一子一女,聽不懂中文,看不懂張愛玲。銷毀還是出版,只有宋以朗做主。
2009年2月,《小團圓》在臺港同步出版;2009年4月,《小團圓》中文簡體版在大陸出版。“爭論《小團圓》應不應該出版已經沒有意義”,用宋以朗的話說,“因為《小團圓》已經出版?!?/p>
那么,出版《小團圓》有沒有背叛張愛玲的遺囑?
宋以朗先生說沒有。1992年的那一頁只是普通的信,不是遺囑,而且張愛玲說“沒細想,過天再說”,說明她并沒有下決定,只是和宋淇夫婦商量的意思。隔年,張愛玲給一直出版她作品的皇冠出版公司編輯寫信時又說:“《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被使?994年也還在預告《小團圓》即將出版。說明她一直在寫、在修改《小團圓》,并沒有冷落它、決心要銷毀的跡象。
宋以朗確信,出版《小團圓》不違背張愛玲的遺囑,才又開始考慮其他的事。他很有邏輯地排除了8條擔憂:一是媒體會炒作。答曰:媒體永遠在炒作,所以不必管它。二是讀者看不懂。答曰:總會有些讀者看不懂,也總有人能看得懂。三是臺灣政治因素。答曰:大陸臺灣政治都在變化,當年對內容涉及汪偽、國共的擔憂可以消除。四是對位入座會傷害他人。答曰:張愛玲以前的作品也是如此。五是《小團圓》寫得不好。答曰:張愛玲從來沒有承認《小團圓》寫得不好。六是《小團圓》沒有寫完,或修改完,出版的不是小說終稿。答曰:這是1976年的版本,當時已經指令出版,只是由于環(huán)境種種沒有付梓。七是擔心會破壞張愛玲之前美好的形象。答曰:張愛玲自己的故事不應該由胡蘭成下定義(注:《今生今世》),再說她也說不好的事“還是自己來揭發(fā)的好”。八是不想其后打擾你們倆(宋淇夫婦)或琳琳朗朗(宋家的子女)。答曰:一早已經發(fā)生了,張愛玲定居美國后,宋氏夫婦負責她作品在臺港方面的發(fā)表出版,不會為這一部小說談什么打擾不打擾。
宋以朗分析得入情入理,《小團圓》似乎真的沒有理由不出了。不過以上的8條擔心都是沒有必要,最要緊還是沒有違背張愛玲的遺愿,只此一條就足夠了。近來,有人撰文將此類比布洛德整理出版卡夫卡作品,納博科夫之子出版其未完成小說《勞拉的原型》。其實,卡夫卡囑托將生前作品付之一炬,納博科夫也希望那部招惹非議的小說不要見人。布洛德和小納博科夫滿足了大眾的窺探欲望,卻真真正正背叛了作家的遺囑,也踐踏了作家最后的信任,這種人恐怕不能原諒。
“無賴人”胡蘭成
胡蘭成是張愛玲一生跨不過去的角色,到了臺灣,他更是時時覆在張愛玲頭上的一片黑云,張愛玲亦稱胡為“無賴人”。
1976年,張愛玲在美國創(chuàng)作的自傳性小說《小團圓》完工,馬上寄出給宋淇,要他交給皇冠出版社出版,并在《世界日報》開始連載。宋淇接至4文稿讀后,力勸她現(xiàn)在不要發(fā)表,很大原因和胡蘭成有關。宋淇寫給張愛玲的信中說:
(注:發(fā)表后)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一定會有人指出:九莉就是張愛玲,邵之雍就是胡蘭成。張愛玲明知他的身份和為人,還是同他好,然后加油加醬的添上一大堆,此應彼和,存有私心和妒嫉的人更是每個人踢上一腳,恨不得踏死你為止。
旁邊還有一個定時炸彈:無賴人(注:指胡蘭成)。《小團圓》一出,等于肥豬送上門,還不借此良機大出風頭,寫其自成一格的怪文?不停的說:九莉就是愛玲,某些地方是真情實事,某些地方改頭換面,其他地方與我的記憶稍有出入等等,洋洋得意之情想都想得出來。一個將近淹死的人,在水里抓得著什么就是什么,結果連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來?
張愛玲為什么要寫一部這樣的小說?也和胡蘭成有關,她在1975年10月16日的信里說道:
趕寫《小團圓》的動機之一是朱西寧來信說他根據(jù)胡蘭成的活動手寫我的傳記,我回了封短信說我近年來盡量de-Dersonalize(注:減少個性化)讀者對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寫。
張愛玲自然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別人說三道四。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還是別人寫得東西,好與不好,統(tǒng)統(tǒng)不是她,清高的張愛玲讓別人來寫她也著實“不犯著”。
張愛玲言語刻薄是出了名的??墒呛秃m成在一起,再怎么刻薄,都不及說他好的萬分之一。例如:她見到他,“覺得自己很低很低,低到了塵埃里,只是我的心里是喜歡的,于是從塵埃里開出花”;她在窗外看他,“他一人坐在沙發(fā)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琳瑯,漫山遍野都是今天”;她又說“因為愛你,所以寬容。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終究是寬容和慈悲了,即使對這個“無賴人”已沒有懂得沒有愛。
其實,寫《小團圓》之初,張愛玲對如何處理胡蘭成這個角色也時時矛盾著。起初覺得寫這個小說“讓他更得了意,實在不犯著”,后來終于看淡了他,沒有把筆墨都暈染在邵之雍身上,寫成了個“愛情故事,不是打筆墨官司的白皮書,里面對胡蘭成的憎笑也沒像后來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