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永
新聞報道文體的創(chuàng)新是當今媒體普遍關(guān)注的一個話題。近些年來,《華爾街日報》在新聞報道中以人物的視角和故事講述的方式來報道非事件性新聞受到受眾的好評。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方式,被稱為“華爾街日報體”,簡稱華體,與我們在消息寫作中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結(jié)構(gòu)最大的區(qū)別不僅僅是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編輯更是一種考驗。
這個考驗主要源于報紙版面的制約。我們要在有限的版面中給予讀者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資源,這就要求我們的文稿短而精,而倒金字塔式體裁,在編排時,最安全與最正常的刪改方式就是從最后一段往前刪,直到只保留導語仍然能充分展示新聞事實的核心內(nèi)容。
而“華體”新聞因其體裁的特殊性就會使每一段都與前一段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使得編輯不可能像刪改倒金字塔式新聞那樣從后往前大段刪減,而如果把每段都刪節(jié)一部分,成為一句話一段,又會使文章的可讀性與故事性大大降低。
因此,可以這樣說,華體新聞報道能否在一張報紙上獲得充分的版面空間,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要靠編輯改變思想觀念,更新新聞理論及實踐水平。
改變觀念,正確認識版面信息量與發(fā)稿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
一個版上編發(fā)一堆垃圾稿件,不如編發(fā)一篇新聞價值高、內(nèi)容多、服務(wù)性強的稿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減輕記者完成任務(wù)的壓力、方便版面編排等,盡可能刪短稿件,盡可能多地往版上擠稿子。有時也不排除在編稿時偷懶,看見一篇長稿子,直接另起爐灶,改寫成一篇很短的倒金字塔形式的消息。這種做法在初接觸華體新聞時尤其明顯。因為華體新聞報道一般要將一個故事貫穿始終,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直到把新聞的主題完全展現(xiàn)出來。這樣做稿件不可避免地會較長。此時,用倒金字塔的格式重新改寫一篇消息稿,顯然要比細致地保留稿件原來風格進行編輯省時省力得多。只是這樣一改寫,省事倒是真省了,但記者在一個新聞報道中要透露的信息可能絕大部分都找不到了。
因此,作為一名編輯,筆者的體會是,不但需要時時學習新的新聞傳播理論,同時也要在實踐中真正把報紙的理念貫穿到具體的工作中去,不偷懶,精編細編那些信息量大、新聞價值高的新聞,還要舍得給版面,敢于打破排版模式,做搶眼新聞。當然,這也需要報紙在考評上時時進行鼓勵、引導。
緊扣主題,圍繞中心講故事
觀念轉(zhuǎn)變之后,在具體的“華體”新聞稿件編輯中,要緊扣新聞主題,編輯適當?shù)膶дZ小故事,剔除不能使主題更鮮明的細節(jié),精練語言、平實敘述,圍繞報道的中心講好故事。
編輯適當?shù)膶дZ故事?!叭A體”的最大特色在于運用作為導語的小故事情節(jié)吸引讀者,利用精心選擇的事例層層推進,直到完全展現(xiàn)新聞主題,并在結(jié)尾時返回開篇故事,從而串聯(lián)上整篇報道。這勢必使得導語故事成為稿件的一大“重頭戲”。在編輯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學習或模仿“華體”的稿件過多地在導語小故事上著墨,故事寫得很精彩,而整個報道的主題卻顯得不太重要了。有些稿件給人的感覺是偏離了主體新聞的采擷和挖掘。過分尋求瑣碎的事件。所以,在編輯“華體”新聞稿件時。首先要把握的一點就是:重新考慮導語故事的寫作,既要把這個故事寫得趣味盎然,又要簡單、明快,充滿誘惑力,更主要的是要能恰當?shù)匾鲋黝}。也就是說,在編輯過程中,時刻記住這個導語故事是為主題服務(wù)的,是用來引出主題的,而不是與主題爭風頭。
立足事實,剔除瑣碎細節(jié)。由于“華體”新聞報道更多地采用非虛構(gòu)或短故事形式,需要匯集大量的新聞素材,作者很容易陷入羅列事實的圈套。將題材弄得零零碎碎,不利于明確地表達思想。羅列事實也使作者習慣于跟在事實后面跑,而不能從事實上升到廣泛的概括。因而,編輯在編稿過程中,必須明確把主題放在首位,立足于新聞事實。除去事件的來龍去脈。編輯要處理的不單純是事實和細節(jié)材料,還有事實材料中的細微之處、情緒和情感,從中選擇最有意義的,然后加以分析、概括,通過細節(jié)觀察的方式重構(gòu)故事,運用足夠的背景及相關(guān)資料向受眾詮釋主題。與此同時,毫不猶豫地剔除那些對主題來說次重要的細節(jié)。
精練語言,避免刻意渲染。由于“華體”新聞報道的主體就是講故事,注重故事性,一些初接觸的新聞報道者常常會用一些文學上的手法來寫消息性報道,刻意渲染氣氛,運用一些矯揉造作的格調(diào)和弄虛作假的手法。編輯這些稿件時,就要做到讓稿件簡單明了,條理清楚。新聞的藝術(shù)在于寫得簡短、清楚明了,只有在把新聞寫得簡明扼要時才能實現(xiàn)。因此,在保證故事本身能反映主題的前提下,應該盡可能地讓事情本身說話,用普通的詞匯來講述這件事,并且使用直截了當?shù)年愂鼍?。為了做到平實敘述,寫作就像電視新聞鏡頭那樣,把現(xiàn)場展現(xiàn)給讀者,使讀者能看到、感覺到當時所發(fā)生的一切。
汲取精華,用細節(jié)打動讀者
“華體”本身是非事件性新聞寫作的一種方法,通過見事又見人的故事描述手法,特別是通過普通人這個點以深化新聞主題的面,在賦予了人情味的同時又突出了貼近性,極易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這也是“華體”這種寫作風格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少記者在運用“華體”框架結(jié)構(gòu)進行寫作時,往往生搬硬套,開篇是人物故事。中間表現(xiàn)主題,結(jié)尾再強行讓導語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來說兩句話。而目前的綜合性日報(黨報和晚報)很多報道都是事件性新聞報道,仍然不作改動地照搬“華體”套路,就使得新聞報道形成了新的八股文。
我們應該如何借鑒“華體”呢?筆者以為,“華體”的精髓在于講故事,講一個生動的吸引人的故事。具體到我們的新聞報道中,由于多是事件性報道,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故事,記者就要盡可能多地采訪細節(jié),占有材料。將這些事實的碎片運用文學寫作的手法組合起來,使之“高峰”完全顯現(xiàn),從而達到提高新聞可讀性的目的。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