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閏 姜美菊
摘 要:清代高郵王氏父子在訓詁學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文將對王氏及其前人訓詁學思想與方法的研究進行綜述。
關(guān)鍵詞:高郵 王氏 訓詁學 綜述
所謂“高郵王氏”,是指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在經(jīng)學和語言學上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學者王念孫和他的兒子王引之。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人,乾隆進士,官永定河道。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嘉慶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王念孫在訓詁學方面的著作以《廣雅疏證》為代表,另一部著作《讀書雜志》雖以??笨甲C為主,其中也涉及訓詁。王引之代表作有《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等。
一、因聲求義,不限形體
創(chuàng)造性地、科學地運用音韻學理論與方法訓釋古籍,從而發(fā)現(xiàn)許多前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錯誤,取得了別人難以取得的學術(shù)成就,這便是王氏父子經(jīng)學研究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也是最為輝煌的一頁。
(一)利用“因聲求義”探尋同源詞
王氏父子根據(jù)“音近義通”這一現(xiàn)象,指明了因聲求義、以聲訓源的訓詁途徑。對王氏父子同源詞的研究很多,胡繼明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全面和深入,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廣雅疏證>研究同源詞的理論和方法》(2003)、《<廣雅疏證>研究同源詞的成就和不足》(2003)、《從<廣雅疏證>看漢語同源詞的語音關(guān)系類型和音轉(zhuǎn)規(guī)律》(2003)、《<廣雅疏證>同源詞的詞義關(guān)系類型》(2003)、《<廣雅疏證>中的同源詞研究》(2004)。胡繼明(2004)對同源詞的研究進行了總結(jié),專門討論了王氏“聲訓”和同源詞之間的關(guān)系,總結(jié)了王念孫對同源詞研究的貢獻。
(二)利用“因聲求義”破解和分析假借
王氏父子考察聲義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說明詞語的假借現(xiàn)象,指明了“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的訓話方法。趙振鐸(1988)評價王氏父子聲訓成就時總結(jié)到:“古音學的成果利用到訓詁上首先是破假借。古書多假借,解釋假借一定要有古音學作根據(jù),破假借主要解決所謂“本有其字的那一類假借?!?/p>
陳亞平(2005)認為王氏“因聲求義”解決了古音通假的一系列問題:1.明確了“六書的假借”即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的區(qū)別。2.提出“本無其字”和“本有其字”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3.指出假借的條件是假借字和本字要聲同聲近。
二、王氏訓詁方法的多樣性
“聲訓”是王氏訓詁的一大特色,但并不是唯一方法。
殷孟倫(1985)指出,王氏訓詁解釋詞義不僅從文字、聲音、訓詁三者的古今關(guān)系相互推求,而且通以詞言之情,運用比例而知的方法。
徐興海在他的專著《<廣雅疏證>研究》中對王氏的訓詁方法做了很詳細的研究。他歸納出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聲訓,還有引申、對文散文、相對成文、反訓、雙聲疊韻、合言、重言、單言、合聲等。
三、明確的虛詞觀念
王引之的《經(jīng)傳釋詞》在前人虛詞研究的基礎(chǔ)上,有較大的發(fā)展。王引之提出了“虛字不可以實義解釋”的主張,并列舉了大量實例以佐證其說,對訓沽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如英、李德先(1984),徐莉莉(1985),吳禮權(quán)(1995),袁海林(1998),張金霞(2001)都對王引之虛詞有詳細的研究論述:
(一)對王引之虛詞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方面的成果很多,袁海林(1998)歸納的比較詳細,他指出這些方法有:以古音為線索發(fā)現(xiàn)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結(jié)合句法結(jié)構(gòu)歸納概括虛詞用法和意義,依據(jù)語言環(huán)境考查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運用詞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尋繹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宏觀把握虛詞,進行綜合化系統(tǒng)化分析。
(二)對王引之虛詞分類的語法思想的研究。吳禮權(quán)(1995)認為,《經(jīng)傳釋詞》體例上并未對虛詞作詞性上的系統(tǒng)分類,比如介詞、連詞、助詞等系統(tǒng),還是以單個的虛詞為線索,分析編次,逐字辨釋為主,仍然沒有完全脫掉傳統(tǒng)訓詁學著作的陳套。
四、王氏父子訓詁學思想與方法的不足之處
任何認識都有一個“前修未密,后世轉(zhuǎn)精”的過程,高郵王氏父子在訓詁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有不少不足之處,許多學者在這方面也有所論述。
(一)“一聲通轉(zhuǎn)”和“假借”的濫用受到的批評最多。由于過分強調(diào)“因聲求義”訓詁的積極作用,忽視其負面影響。只要是讀音稍有聯(lián)系的字詞,從字面上難以理解的,似乎都能用“轉(zhuǎn)”來解釋,過猶不及。
洪誠先生在他的《訓詁學》中就提到清人訓詁的缺點,認為“破字是合理的訓詁方法,但是濫用通轉(zhuǎn),附會穿鑿。”
(二)王氏父子訓詁有時太過信古,謹守家法而不顧事實。有時會出現(xiàn)主觀臆斷的毛病,缺乏理據(jù)證明,訓釋出現(xiàn)的錯誤也不少,顯得草率。有時考據(jù)雖然精密,但邏輯上卻不夠嚴密。
(三)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王氏父子還不明確古今文法的不同,因而有以后世文法作為標準來改變古語語法的現(xiàn)象。章太炎在《檢論五·正名雜義》里面批評王引之說:“高郵王氏欲以晚唐以來屬文之法,強傅古人?!焙檎\在《訓詁學》中指出:“有較強的語法觀是王氏的優(yōu)點,但是他不明確古今文法有所不同,每每以后世的文法做標準改變古語的詞義或語法。”許嘉璐(1984)也認為“以今律古,失于破碎”。
(四)王氏父子訓詁學的局限性也受到不少批評。洪誠先生認為:“王氏父子訓詁學為經(jīng)學的附庸。他們盡力做注釋,但沒有寫成系統(tǒng)的理論著作。雖然懂得語義有古今之變,具有歷史的觀點,但由于厚古薄今,輕視唐以后的新詞俗語,不去做系統(tǒng)研究?!?/p>
五、結(jié)語
縱觀王氏父子訓詁學思想與方法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議今后的研究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要注意結(jié)合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成果,發(fā)掘王氏訓詁思想和方法中新的價值和意義,為訓詁學增添新的理論,讓這門古老的學科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二)注意研究的多角度性。大多數(shù)論文沒有創(chuàng)新性,僅就幾個老問題進行反復論述,意義不大。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王力.龍蟲并雕齋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殷孟倫.子云鄉(xiāng)人類稿[M].濟南:齊魯書社,1985.
[4]許嘉璐.未輟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洪誠.洪誠文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6]徐興海.《廣雅疏證》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7]盛林.《廣雅疏證》中的語義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
[8]周祖謨.讀王念孫《廣雅疏證》簡論[A].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
[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9]王小莘.王氏父子“因聲求義”評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
科版),1988,(4).
[10]張治樵.王念孫訓詁評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2,(2).
[11]姚淦銘.王國維于高郵王氏之學的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5,
(3).
[12]蔣紹愚.讀《廣雅書證》札記[A].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shù)
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3]華學誠,柏亞東,王智群,趙奇棟,鄭東珍.就王念孫的同源
詞研究與梅祖麟教授商榷[J].古漢語研究,2003,(1).
[14]單殿元.高郵王氏研究《尚書》的成就與方法[J].揚州大學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朱閏 姜美菊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