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萍
[摘要]由安吉麗娜·朱麗、詹姆斯·邁克沃伊和摩根·弗里曼聯(lián)合主演的《通緝令》是2008年最火爆的美國動作片。本文從作品的主題到語言特色等方面對比分析了《通緝令》與《哈姆雷特》這兩部相距400多年的作品,展示了文學巨人對后世作品及社會生活的影響,呼吁人們勿忘經(jīng)典的魅力。
[關(guān)鍵詞]《通緝令》,《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由安吉麗娜·朱麗、詹姆斯·邁克沃伊和摩根·弗里曼聯(lián)合主演的《通緝令》(Wanted)是2008年最火爆的美國動作片。會拐彎的子彈,破玻璃幕墻而出,火車上用槍殺人,等等充滿奇幻色彩的打斗場面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讓觀眾再次體驗了動作電影的驚險與精彩。然而,當我們離開劇場,從那被稱為能載入史冊的特技場景回到現(xiàn)實之中再回味該片的主題及語言特色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透過現(xiàn)代高科技所制造的光怪離奇的場景,我們不難看出《通緝令》的主題相當古老,即人的命運與個人選擇。這就很容易讓人想到400多年前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及其不朽的戲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劇作描述的是年輕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求學,他的父親突然暴死,得到父王的噩耗后,他立即回國奔喪。其時,叔父克勞迪斯正要登上王位,母親正要匆匆改嫁給新王。一連串不幸的消息使他痛苦不已,抑郁寡歡,厭世之情開始在他靈魂深處產(chǎn)生。就在新王與母后舉行婚禮的狂歡之夜,父親的鬼魂在城堡上空出現(xiàn),向王子訴說自己的死亡真相,告訴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勞迪斯謀殺而死的,克勞迪斯趁他午睡時,將毒草汁滴人他的耳中毒死了他。父親的鬼魂要王子為他報仇?!笆巧孢€是毀滅”,是“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nti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在經(jīng)過內(nèi)心矛盾的激烈碰撞后,哈姆雷特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下決心替父復仇,他開始裝瘋賣傻并設計了戲中戲以證實叔父謀殺父親的真相。在復仇的計劃中,哈姆雷特誤殺了相愛之人奧菲利婭的父親波洛涅斯,導致她傷心過度,精神失常,溺水身亡。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克勞迪斯唆使奧菲利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斗,并在其劍上抹了毒藥,還在現(xiàn)場準備了一杯毒酒,陰謀讓哈姆雷特或死于劍下,或飲鴆身亡。在決斗中,雷歐提斯乘其不備,用毒劍刺傷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也奪劍反刺對方。雷歐提斯知道自己不能活命,當眾披露了克勞迪斯的毒計。這時王后因誤飲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懷著新仇舊恨,用毒劍、毒酒一齊加于克勞迪斯,懲罰了這個元兇,報了父仇,同時自己也毒發(fā)身亡。
《通緝令》的編劇承襲了《哈》劇的主題:韋斯利·吉布森(詹姆斯·麥卡沃伊飾)剛剛步入25歲的黃金年齡,然而“命運弄人”這4個字用在他身上似乎特別恰當。在單位,苛刻的女老板已經(jīng)把折磨他當成了人生的一大樂事;回到家中,見異思遷的女友又把他當成虛無的空氣一樣視而不見。在韋斯利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消磨時間,等待死亡。正當他沉浸在無比的無奈與痛苦之中時,父親的意外亡故再度將其倒霉的命運變得離奇起來——他從一個綽號“狐貍”的神秘女子(安吉莉娜·朱莉飾)口中得知自己的父親竟然是一個殺手集團的頭號殺手。此番遭毒手則是他們組織的死對頭所為。而韋斯利則遺傳了父親優(yōu)良的殺手基因,只是尚待高人指點。為了改變窘迫的生活現(xiàn)狀,為了替父報仇,韋斯利毅然踏上了先人之路。并在“狐貍”以及殺手集團老板斯隆(摩根·弗里曼飾)的悉心栽培下,迅速歷練成為一名訓練有素的殺手。但接下來的一切似乎完全超乎他原本的想象,一切都變得更加離奇。他逐漸察覺到身邊的危險伙伴并非如當初所說的那樣偉大崇高,他們是為著一套古老而又牢不可破的法規(guī)而活著:順從宿命,執(zhí)行指令。他是否要繼續(xù)盲目跟從組織的殺戮式報復?還是善用自身的強大力量成為新一代英雄?韋斯利靠自己的能力在充滿謊言的世界中追尋真相,并學會主宰自己的命運。
盡管學界多有爭議但仍普遍認為《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即以人為本,歌頌人的尊嚴和理性,同時也揭示人的缺點乃至弊端?!豆防滋亍返某志明攘υ谟谒严冗M的人文主義思想這種“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nèi)容”(恩格斯語)同生動的戲劇情節(jié)、復雜的人物性格塑造予以完美結(jié)合。雖然當今的電影藝術(shù)已經(jīng)把高科技手段運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電影文學作品應反映人性的善惡,反映人與命運的抗爭,這一主題應是亙古不變的?!锻ň兞睢分允艿接^眾的熱捧,不僅在于其驚險絕倫的動作,更在于動作后面所蘊涵的主題。
《通緝令》中刺客集團的老板斯隆對初來乍到的韋斯利講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Its a choice,Wesley,that each of us mustface:to remain ordinary,pathetic,beat-down。coasting through a miserable existence,like sheep herded by fate,Or you can take control 0f your own destiny and join us,releasing the caged wolf you have inside……This is the decision that lies before you know:thesheep,or the wolf,The choice iS yours,(韋斯利,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選擇——是繼續(xù)在悲慘的生活中品嘗平凡、可悲和沮喪,就像被命運驅(qū)趕到一起的羊群?還是加入我們的行列,釋放囚禁在你內(nèi)心深處的狼性,將宿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你真正做出決定之前,你并不知道,要成為羊,還是成為狼?這由你自己選擇。)
本段中,單詞or前后連接的to remain(=you can remain)ordinary……和you can take control of……是兩個并列成分,分別描述了被命運主宰的“羊”和主動把握命運的“狼”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由表示“選擇”的or連接的并列成分在英語中很常見,聽完這段話,不用說那些英語為母語的觀眾,大凡是學過英語的人都會想起哈姆雷特的那段著名獨自——起碼是獨白開頭的一行:“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
是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幾百年來的莎學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其中尤以《哈姆雷特》的研究為最,單是單行版本就多達800種以上。相關(guān)的著述和論文,更是不計其數(shù),尤其是該劇中“To be,or not to be”這段獨白。莎評家們從語境、語篇,詞語、句法乃至語音等角度,對文本的形式和內(nèi)容特征進行分析,探討這段獨自的真正意蘊,盡管理解不一卻促進了這段獨自的深入人心,幾百年膾炙人口,魅力不衰。
人們喜歡這段原文有33行的詩體獨白,是因為它雖用詞平實,語句簡短,卻既能恣意縱橫,慷慨陳詞,也能沉思冥想,低吟淺嘆。它富含著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辨,涉及生與死的問題,探索生的苦難和慨嘆,拷問死的向往和疑懼,思慮與行動的矛盾等。在思索“生”(to be)時,具體而又真切,——述說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探問“死”(not to be)時,不停留在一死了之的快意,而深入到“死后”的狀態(tài)(that sleep of death)和那無人返回的“神秘王國”。這是非飽嘗了人生巨變、窮究人生難題而不能流露的內(nèi)心表白。獨白在詞語音調(diào)的選擇、節(jié)奏的鏗鏘和詩行的安排等方面也達到了高度的和諧,它在藝術(shù)上所達到的成就是無人能比的。
后輩數(shù)不清的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包括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商家給商品做廣告都曾模仿套用過這段獨自。文學大師馬克·吐溫在其《哈克芬歷險記》中就模仿了這樣一段:To be,or not t0 be,that is the bare bodkin/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一把出鞘的短劍,使災難變成了長期的折磨……)美國著名作家西賽拉·博克(sissela Bok)寫過一篇文章的題目就叫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 s Dilemma(撒謊還是不撒謊一一醫(yī)生的難題),該文已被收錄在國內(nèi)大學英語精讀課本中,是大學生必讀篇章。美國一家賣T恤衫的商店在其網(wǎng)站上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詞:Two Bees or Not Two Bees T-Shirt from Zazzle.com,美國一位老師給其12年級學生布置過一次作業(yè),要求學生以馬克·吐溫為例,仿寫哈姆雷特的獨白,于是想偷懶的學生就寫了To Slack,or not to slack,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zeros and low marks of outrageous assignments。/ Or t0 take pens against a sea of compositions,…(偷懶還是不偷懶,這是一個問題;是默然忍受作業(yè)上那讓人厭惡的零蛋和低分還是拿起筆來去和那無盡的作業(yè)抗爭……)愛吃的學生就寫了To eat,or not to eat,that is the quandary)/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hunger and temptation of food savory and fine,/or to grab it and devour it au,…(吃還是不吃,真叫人猶豫不決,是饑腸轆轆且要忍受美味佳肴的誘惑還是餓虎撲食般將其吃光喝盡……)等等這些,叫讀的人忍俊不禁。
《通緝令》的編劇及眾人套用莎翁的名言警句當然是為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加強作品的藝術(shù)效果從而打動聽的人,抓住讀者和觀眾的眼球。電影里,斯隆就成功地說服了韋斯利,也給銀屏前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00多年來,莎士比亞作為文學巨匠,語言大師,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觀眾,如上所述,這種影響已經(jīng)深入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在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科學技術(shù)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筆者呼吁大家能擠出點時間來回味莎翁作品,重讀經(jīng)典名篇,一方面陶冶情操,一方面加深對當代文學及影視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