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暉
君子者,雖為敵,仍以德相報。
若不是因為政見不同,蘇軾與王安石絕對能成為知音摯友。他們皆才華出眾,年少得志。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初入仕途時,好詩佳文已經(jīng)傳遍朝野。蘇軾自幼博覽群書, 21歲考中進士,深受歐陽修等老前輩的賞識。他們兩人,相會之前就已熟知對方大名,相互傾慕,可謂神交已久。
遺憾的是,同朝為官后,這兩名朝廷棟梁之材,反而水火不容。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服完父喪回到京師,那時王安石已是權(quán)傾一時的宰相,正在推行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蘇軾作為保守黨骨干,自然極力反對,他不僅在政見上與王安石針鋒相對,還喜歡拿人家的文章開涮。王安石著有《字說》,把漢字“波”解釋為“波者水之皮”。蘇軾讀后,哈哈大笑,作了個滑稽的類比:“滑者水之骨?!边@令王安石頗為不快。真正激怒王安石的還是蘇軾的奏章,他舉例說:“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明擺著影射了王安石的“獨斷”。王安石火冒三丈,建議神宗:“軾才亦高,但所學(xué)不正……請黜之?!币酝醢彩敃r的權(quán)威,罷免蘇軾簡直易如反掌。然而,幾天之后,王安石又找到神宗,請求不要罷免蘇軾,而是責(zé)令他悔改,以觀后效??梢姡词乖诒患づ那闆r下,王安石依然不忍對蘇軾痛下殺手,他愛惜這個人才。蘇軾呢,意識到斗不過當朝宰相,也不想在朝廷里干了,于是請求外放。臨走的那天,一幫同黨為他餞行,其間有人把王安石罵得十惡不赦。蘇軾說了一句令人震驚的話:“我雖視他為敵,但我確信他是個品行高潔的人?!?/p>
來到杭州任職后,雖然遠離了政治漩渦,蘇軾卻不甘寂寞,忍不住又對新法說三道四。他的一言一行,自然逃不過朝廷的耳目,于是官職一降再降,最后被貶到偏僻荒涼的黃州做團練副使。
熙寧九年(1076年),反對變法的呼聲日益高漲,宋神宗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動搖。王安石心灰意冷,辭官回到江寧,從此安度晚年。王安石的倒臺,按理說是蘇軾東山再起的良機,但歷史卻恰恰相反。蘇軾以前抨擊朝政的詩文,終于被清算了,他以“做詩攻擊朝廷”罪被捕入獄。由于事關(guān)重大,蘇軾的許多親朋都噤若寒蟬,當朝官員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蘇軾的性命眼看不保。這時,隱居江寧的王安石知道了消息,連夜寫信派人飛馬進京給神宗。信中說:“國家多難,人才難得,豈有圣世而殺才士乎?”神宗見信,思之再三,這才下旨放了蘇軾。蘇軾怎么也不會想到,在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甘冒風(fēng)險救自己的,竟是自己以前的政敵。
后來,蘇軾又重新得到重用。接到圣旨后,他并沒有立即上任,而是專程去江寧謁見王安石。昔日,王安石是紅極一時的宰相,孤傲的蘇軾極少登門拜訪,如今他賦閑在家,體弱多病,蘇軾卻千里迢迢地趕來看望,令他頗為感動。王安石留蘇軾小住,兩人游山玩水,相處甚歡。當然,他們還是談到了政治。王安石承認,當初神宗曾有意提拔蘇軾,他沒少添置阻礙。蘇軾笑了,說,在我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的也是你。兩人撫掌大笑,沒有再過多地糾纏昔日的是非對錯。他們都清楚:彼此雖曾為政敵,但都是為了國家社稷,絕無個人私怨;也曾水火不容,但都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風(fēng)范。那些天,這兩位文壇巨匠詩酒唱和,惺惺相惜,不僅冰釋前嫌,而且成為了真正的知音。
兩年后,王安石病逝。宋哲宗追贈王安石太傅之位,蘇軾代擬了一份敕書,高度評價了這位政敵的“君子之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