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尚
一個男人挑選什么樣的妻子,決定他以后將過什么樣的生活。然而,在愛情面前,很少有人去理智地分析尺長寸短,也很少有人能夠堅決地在怦然心動之時果斷地關閉情感的閘門。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那么多迷茫的錯愛和長短不一的疏離與怨恨。沈從文和張兆和在生前,就是一對被搭錯了紅線的怨偶。
那時,張兆和是學校里出了名的美人,追隨者甚眾。毫無例外地,她的美麗,也讓沈從文一見傾心。自古才子配佳人,按照世俗的眼光,他們似乎應該配成一對??墒?,問題在于張兆和對沈從文毫無感覺。
別人的追求是低調內斂的,才子沈從文的愛卻熱烈而奔放,像開閘之水,不可收拾。盡管美人多驕,他也從不泄氣,將對她的愛慕涂滿信紙,句句都炙熱得令人耳根羞澀。年輕的張兆和并不懂拒絕,只好以沉默抵抗,只字不回。沈從文卻把這理解為默許或者縱容,他的信更頻繁,也更深透。
為了接近張兆和,沈從文甚至和張兆和的閨密王華蓮交上了朋友。信越寫越多,沈從文也越發(fā)地沉不住氣。有一次,他直言不諱地向王華蓮探問張兆和的態(tài)度。王華蓮的話很讓沈從文失望:追求張兆和的男人沒有一千,也有一百,她都不回信……
情緒低落的沈從文見張兆和仍然不為所動,便拋出了軟硬兼施的策略。硬的時候,他甚至恐嚇她,揚言要自殺;軟的時候,他表示,即使遭到拒絕,也沒有什么關系,他會重新站立起來,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然而,語氣中對張兆和沒有絲毫的放松。
就這樣,這個“頑固”的年輕作家,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將對他毫無感覺的張兆和追到了手。
如果婚姻是愛情的保鮮機器,能讓時間的鐘擺永遠停在最甜蜜幸福的一刻,那么他們的結合便是萬里長征的勝利終點。可是,婚姻卻是更加殘酷的現實生活的開始。
除了最初幾年恩愛,余下的漫長的人生段落,他們始終處于疏離、斥責、懷疑、傷痛的陰影里。
北平失陷后,沈從文倉皇南逃,張兆和與兩個孩子暫時留了下來。沈從文一個人在西南,經濟拮據,經常向朋友借錢。張兆和時常在信中責備他生活奢侈,不是紳士卻擺紳士的派頭……
張兆和有多次離開北平與他團聚的機會,最終都未達成,沈從文認為她是故意錯過的,他開始懷疑,經過了這么多年,張兆和仍然是不愛他的,并且不愿意與他共同生活了。長期的壓抑,使精神處在崩潰邊緣的沈從文無法從家庭中得到應有的溫暖和慰藉。
空間和時間令他們感情的裂痕越來越大,所愛之人的不理解以及自己對愛的懷疑,讓這個偉大的作家的眼光一天天黯淡下去。
1995年,張兆和整理完沈從文生前的遺稿,在《后記》中深切地懺悔著自己對沈從文的一片深情的辜負——“從文與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太晚了!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fā)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p>
沈從文與張兆和幾十年的愛與怨,情與癡,洋洋灑灑地揮就了一部值得現代人借鑒的婚姻圖冊。
愛情是這世上唯一不可以勉強的東西,它就像天平,如果一方付出過多,過于沉重,只能高高地翹起另一端的驕傲。愛既已失衡,不如放手,讓她去發(fā)現別處天空的遼闊。緊緊抓在手里,不肯釋懷的結果,便是累及婚姻,錯愛一人,煎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