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控制住你的怒氣!”我們總是在接受這樣的來自于周圍人,甚至是來自于自己的提醒,但其實有時候被怒氣控制也沒什么不好,它甚至能夠幫助你重新奪回控制權,讓你重新有勇氣去面對自卑和危險。當然這并不能成為你亂發(fā)脾氣的借口,但卻是—個重新認識自己和周圍情況的好方法。
怒氣并沒有那么可怕
“雪莉是一名空姐,她的工作性質(zhì)讓她不可以發(fā)脾氣,要隨時表現(xiàn)出溫和有禮的態(tài)度,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微笑,客人對于她來說永遠都是對的。不過生活中的她可是一個敢怒敢言的人,老公時常打趣她說,你要是時時都像工作時一樣溫柔就好了。雪莉卻說,無休止的微笑讓她變得麻木,正是生活中偶爾的怒氣幫她在迷茫的時候找到了方向?!?/p>
我們也許應該對、“怒氣”公平一點,當我們牢牢記住了《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怒傷肝”的警示后,卻忽略了后面的“喜傷心”,看來七情六欲中沒有什么是百無一害的,那么我們又為何如此恐懼怒氣呢?
其實我們不用對“怒”如此唯恐避之不及,因為它竟然還能夠治療疾病。根據(jù)生理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的這種“以情勝情法”是有其科學根據(jù)的,當人長期處于憂思焦慮的情緒中,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持續(xù)地抑制不暢,致使功能失調(diào),引發(fā)疾病,而發(fā)怒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huán)加快,神經(jīng)系統(tǒng)高度緊張,快速地作出反映,使循環(huán)通暢失調(diào)的功能得以恢復,抑郁的癥狀消失,這就是思傷脾者,以怒勝之。
歷史連接
“怒”能治病的說法來源已久,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案中就曾經(jīng)記載了通過激怒患者的情緒來治療思慮抑郁的癥狀有位的儒生,得了一種怪病,喜歡獨居暗室,不能接近燈光,偶爾出來則病情加重,遍尋名醫(yī)而屢治不驗,一天名醫(yī)經(jīng)過此地,家人請來幫助診視。名醫(yī)診畢,并不出方,卻索取儒生昔日腓的文章,亂其句讀,高聲朗誦。儒生聽到后怒叱“讀者誰人”,名醫(yī)則聲調(diào)更高,儒生氣憤至極,忘記了畏明的習慣,跑出來奪過文章,就燈而坐,并指責名醫(yī)說,“你不解句讀,為何在此高聲嘶鬧?”儒生一怒之后,郁悶得泄,病也就好了。
為你的憤怒找到真實身份
我們的意志支配我們的行為,但在我們沖動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似乎并不受意志的控制,或者說我們做完了過后都會被自己嚇一跳。例如,在跟朋友吵架時,你突然拿起手邊的水杯砸向了墻壁,或者在離開房間時重重地甩上門……這些行為都是你憤怒的表現(xiàn),但這并不是句號。憤怒就像一把大傘,下面還有許多更細微更深的動機,是我們?nèi)菀缀雎缘舻?。其實面對怒氣,有時候我們并不用自責,而是要讀懂它。
保護傘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許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房間亂亂的,但是突然來了客人,于是只好把所有的雜物都堆在一起,用被子一蓋,至少不必讓客人看到我們用過的衛(wèi)生紙或者穿過的襪子,暫時掩蓋住這些混亂和難堪,保住一個女孩子“愛整潔”的形象。也許你還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母親在偷看你的日記,于是你大發(fā)脾氣,控訴母親不應該這樣不尊重你的隱私,但其實你的內(nèi)心卻在為母親知道了自己暗戀哪個男孩而羞愧得無地自容,于是這時候怒氣就好像被子一樣,我們想用它來掩蓋住那些令人臉紅的情緒。
是的,生氣能夠保護我們的心理。在很多時候怒氣并不是最原始的下意識反射,而是躲藏在其他的感情之后的,這些感情有可能是羞愧、內(nèi)疚,恐懼等等,但它們的相同點就是有讓我們感到被動和失控,于是我們需要一種自發(fā)的,更加激烈的感情來奪回控制,于是憤怒在許多時候成為了我們的選擇。這么做能夠在當下保護我們的自我,我們在心里把緊繃的情緒做了一種轉(zhuǎn)化,例如把恐懼轉(zhuǎn)換成了同樣強度的憤怒,這樣會感到自信和安全一些。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也許憤怒在某些時候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過后不要忽略了它掩蓋之下的原始情緒,例如焦慮,如果這種原始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那么我們將會一次一次地用憤怒來掩蓋,到時候非但憤怒不能保護自己,還會傷害到周圍的人。
安慰劑
實際上我們真的會踐踏別人的肩膀來取得內(nèi)心的平靜,例如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不壞,沒有錯,不自私,也不輕率,錯的是我的孩子,我的丈夫,我的婆婆”,用否定別人的方法來肯定自己。這常常發(fā)生在我們的自尊受到威脅時,例如你被丈夫指責烹調(diào)技藝不佳,你會憤怒地反駁他說:“你這個根本不會做飯的人沒資格品評我的廚藝”,雖然這么想會讓你好過一些,但是你的廚藝可能真的不佳。因為我們并非完美,所以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產(chǎn)生質(zhì)疑,如果我們無法改變或者接受這種質(zhì)疑,那么我們需要自我的安撫和肯定,怒氣在這種時候滿足了我們的心理需求。當然如果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十分健康和強大,那么我們是能夠接受那些可能存在的自我瑕疵,并且仍然能夠肯定自我。
空口無憑,我們的荷爾蒙分泌證實了這種說法。無論我們是感受到身體還是心靈上的痛苦,或者說是感受到了痛苦的威脅,我們的內(nèi)在機能都可能讓我們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從而我們的大腦會分泌一種叫作降腎上腺素的激素,對我們身體來說,它就像止痛劑。在內(nèi)心的深處我們有時會為我們是怎么樣的人而感覺不好,這種殘缺的自我感覺會讓我們無法忍受和面對一些來自于外界的質(zhì)疑和刺激,所以有時候需要靠憤怒來從新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會在發(fā)泄憤怒過后感到平靜的原因之一。
興奮劑
非常神奇的是,我們在憤怒的時候不但可以分泌像止痛劑一樣的降腎上腺激素,還可以分泌讓我們感到充滿力量的腎上腺素,憤怒時交感神經(jīng)興奮,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我們會出現(xiàn)包括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心排血量增加,肝糖原分解增強等生理反應,這些反應有著積極意義,它能提高我們對外界的應對的警覺性和力量。而這種憤怒的出現(xiàn)一般都是在我們感到無力和挫敗的時候,它這時候就像一瓶烈酒一樣突然給了我們勇氣和力量。
相比較之前的無力和懦弱,憤怒的出現(xiàn)讓人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神勇無敵,刀槍不入,頗有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許多平時溫柔甚至懦弱的女性在保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家庭時,會顯現(xiàn)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勇氣,而這種勇氣通常都是由憤怒來表達的,就如許多文學作品中所形容的那樣“她像一直受傷的母獸一樣憤怒”,脆弱、勇敢和憤怒在某些時刻交織在了一起。
安慰劑
有一位生活看似美滿幸福的中年婦女抱怨自己的私人空間太少,家人,朋友,同事充斥著她的整個生活,讓她有時候甚至想離家出走。于是有心理醫(yī)生告訴她,那一定是因為你人太好了,如果你隨時隨地都在生氣和憤怒,那么你將會擁有無限的私人空間。就如我們預料的一樣,憤怒似乎只能拉遠人與人的距離,怎么可能成為粘合劑呢?我們在渴望與人親近的同時又害怕與人親近,也許害怕他們窺探到了我們誰也不想告訴的小秘密,也許是害怕太過依賴后被推開。
由于我們的脆弱,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不該建立起長久的親密關系,但是如果憤怒成為了我們的保護外套,那么也許我們能夠找到一種雖然需要小心翼翼維護但是適中的與人相處的距離。有的人可能會抱怨自己的伴侶總是時不時地無原因的生氣或者跟自己鬧別扭,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兩人的距離超出了讓他可以承受的范圍,或者太遠,或者太近,讓他的不安全感冒了出來,所以他會用憤怒來表達這種不適應,但是自己卻意識不到。也正是這種情緒的變化在幫助他找到適合的空間,有時候他可能生氣你為什么什么都要管,有時候他卻生氣你為什么不多關心關心他。
脾氣可以越發(fā)越少
不完美的我們時刻都有可能遭受到外界的打擊或者傷害,怒氣雖然不能“治本”,但是的確能夠讓我們在有的時候更好地應付和控制當下的情況,存在即合理,這可能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擁有這樣一種看似負面的情緒的原因吧。如何與憤怒的情緒和平相處,做到既不壓抑自己,又不傷害別人,便成為了一種藝術。
首先我們要學會允許自己生氣,生氣的確是不良情緒,學會寬容了自己才會真正的寬容他人。當我們可以對自己的不良情緒有一定的寬容度的時候,也就慢慢學會了對不如意的事物的包容。
要做到越來越寬容,每次生氣過后勇敢的回頭看看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想起來就生氣”的借口來回避那些讓我們生氣的事,但其實問題仍然遺留在這些事情中。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為什么會生氣,怒氣的背后到底還有什么更原始更深層的情緒和動機被掩蓋了,然后嘗試著做出自我調(diào)節(jié),例如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或者改變一下某些現(xiàn)實的情況等等。如果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況,你通過用生氣以外的方法處理得更好,或者沒有那么生氣了,那說明你進步了,如果沒有,可以從的別的方面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