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生活常常讓人們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是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還是做一頭快樂的豬。
人們都想變得聰明一些,可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聰明是天生的,是沒辦法改變的。但今天人們卻可以通過尋找聰明基因使人變得聰明起來。200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華裔科學家錢卓培育了一種轉(zhuǎn)基因鼠,并通過實驗證明它們是一種比普通鼠聰明的老鼠,他根據(jù)一部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劇中的天才人物的名字——醫(yī)生杜奇·霍瑟——為這種老鼠取名為杜奇鼠。錢卓的做法是在一些老鼠的基因中加入一個額外的轉(zhuǎn)基因NR2B,然后把這些有額外轉(zhuǎn)基因的老鼠與一般老鼠做對照。實驗表明,在6項行為指標方面轉(zhuǎn)基因鼠都比普通老鼠要優(yōu)異一些,尤其是在學習和記憶力方面,轉(zhuǎn)基因鼠大大超過了普通老鼠。
這一研究成果馬上引起了轟動。有人預測,如果把這樣的手段運用到人身上,就可能使人更聰明,智商更高,社會適應能力更強。姑且不論把這一研究成果運用到人身上是否有違倫理,僅僅是純生物學技術(shù)意義上的進一步觀察就使人感到,如果有人想通過這種途徑變得聰明,很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轉(zhuǎn)基因鼠變得聰明后,它們也付出了非?!巴纯唷钡纳泶鷥r——它們對長期的慢性疼痛變得很敏感。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培養(yǎng)了一批聰明鼠,然后用聰明鼠與一般老鼠做對照實驗。他們把甲醛溶液注射到聰明鼠和一般老鼠的爪子里,在一個小時內(nèi),兩組老鼠舔舐爪子的次數(shù)差不多,這表明兩組老鼠的疼痛感覺差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聰明鼠舔爪子的次數(shù)逐漸多起來,明顯超過普通鼠。這說明聰明老鼠與一般老鼠忍受急性疼痛的感覺是一致的,但是對慢性疼痛,聰明鼠的耐受力顯然要比一般老鼠差。
這個試驗表明,如果一個人想利用轉(zhuǎn)基因或改變基因的辦法來變得聰明一些,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價,比如說感覺到更多的痛苦。這種痛苦產(chǎn)生的原因也在于基因,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聰明鼠體內(nèi)轉(zhuǎn)入了NR2B基因,這個基因能控制一種叫做NMDA的受體,后者能激活神經(jīng),幫助記憶和學習,使老鼠變得更聰明。但是由于NMDA受體的作用,也使得老鼠的神經(jīng)對長期的慢性疼痛難以忍受。換句話說,聰明鼠對疼痛和傷害都同樣比普通老鼠有更好的記憶力。
當然這個研究結(jié)果還可以得出其他一些啟發(fā),比如針對NMDA研制止痛藥。但它更能說明的是,一種基因如果有一種正面作用,也就可能有另一種負面作用,正如一張紙的正面與反面,相輔相成,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明白這一點,也許我們今后的研究將會更加理性,少走彎路。
(編輯 慕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