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云 黃金成
摘要當前,恐怖主義已經(jīng)成為對人類和平與發(fā)展影響日益嚴重的毒瘤,國際社會一直關注著其發(fā)展動向,學界對恐怖主義的研究也越來越全面、深入,其中恐怖主義定義的界定是眾多學者爭執(zhí)不下的問題之一 。本文回顧了圍繞恐怖主義定義所產(chǎn)生的爭議,并結合實際分析了當前恐怖主義所表現(xiàn)的特征,以期能對反恐實踐有所禪益。
關鍵詞恐怖主義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新特征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27-02
一、恐怖主義定義之爭
對恐怖主義越來越多的關注,源于當代恐怖主義活動在國際社會的空前活躍,其危害和影響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尤其是“9·11”事件的發(fā)生,使得恐怖主義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恐怖主義問題成為全球熱點,反恐被提升到了國際安全的核心議程中。但是,盡管“恐怖主義”一詞已成為當今世界使用頻率最高的話語之一,國際社會對何為“恐怖主義”卻一直沒有達成統(tǒng)一的認識。試舉例: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對恐怖主義的定義是:“恐怖主義可以簡潔地定義為強制性恐嚇,或者更全面地定義為系統(tǒng)地使用暗殺、傷害和破壞,或者通過威脅使用上述手段,以制造恐怖氣氛,宣傳某種事業(yè),以及強迫更多的人服從于它的目標。國際恐怖主義是指跨越國界的恐怖主義。”①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恐怖主義的解釋是:“恐怖主義是對各國政府、公眾或個人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或威脅,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種政治組織、民族團體、宗教狂熱者、革命者和追求社會正義者,以及軍隊和秘密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義?!雹?/p>
美國國防部對恐怖主義的定義是:通常為實現(xiàn)政治、宗教或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 對個人或財物非法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或暴力, 以強制或脅迫政府及社會。美國國務院的定義是:由組織或代理人為了政治目的有預謀地針對非戰(zhàn)斗人員(除公民外, 也包括事件發(fā)生時未武裝的或非崗位上的軍事人員)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 通常這種行為是試圖對他人產(chǎn)生影響。③
在2001 年6月中國與中亞國家及俄羅斯簽署的《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中,將恐怖主義定義為:致使平民或武裝沖突情況下未參與軍事行動的任何其他人員死亡或?qū)ζ湓斐芍卮笕松韨?、對物質(zhì)目標造成重大損失的任何行為, 以及組織、策劃、共謀、教唆上述活動的行為, 而此類行為因其性質(zhì)或背景可認定為恐嚇居民、破壞公共安全或強制政權機關或國際組織以實施或不實施某種行為, 并且是依各方國內(nèi)法應追究刑事責任的任何行為。④
據(jù)統(tǒng)計,僅1936 -1983 年間,各國政府、學者們就提出了一百多個恐怖主義的定義。美國著名學者亞歷克斯·施米德在其專著《政治恐怖主義》中,用了100多頁的篇幅,分析了這些定義的內(nèi)容, 提出一個詳細的定義:“恐怖主義是一個令人不安的、重復暴力行為的方法,由(準) 秘密的個人、團體或者國家行為者為了特殊的、犯罪的或者政治原因而使用,它不同于暗殺,直接的施暴對象并非其主要目標。暴力的直接犧牲者一般是任意選擇的(隨機的目標) ,或者從目標人群(有代表性或者象征性的目標) 中挑選的并作為一個消息的發(fā)生器。在恐怖主義者(組織) 、(危險中的) 被害人和主要的目標(觀眾) 之間基于威脅和暴力的信息傳遞過程,被用于操縱主要目標(受眾) ,將其變成恐怖的目標、需要的目標,或者注意的目標,這取決于威脅、脅迫或者宣傳是否是其主要追求的目的。”⑤從學術方面來說,這是一個邏輯嚴密的詳盡定義,然而,另一方面,這種詳盡性泯滅了恐怖主義的最根本特性,讓人產(chǎn)生困惑,在判斷時反而無所適從。
歸根結底,恐怖主義定義的分歧是由于對恐怖主義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和利益爭奪的差異所致的,不同立場、利益和文化的各個國家和學者對恐怖主義的定義,均帶有感情或意識形態(tài)的傾向。1990年,第8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制定的《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指出:自從1972年聯(lián)合國首次研究國際恐怖主義以來,國際社會一直未能就國際恐怖主義一詞的含義達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也未能就預防恐怖主義暴力行為的有害表現(xiàn)所必需采取的措施達成充分的一般意見。
可見,期望短期內(nèi)達成恐怖主義定義的共識是不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的做法是對它進行一個共同認可的大致范圍的圈定。然而,沒有一個綜合性的定義并不妨礙對具體的恐怖主義行為進行打擊,其理由在于:“其一,國際恐怖主義行為極強的政治性決定了界定者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同程度的主觀性甚或偏見性。國際法不是國際政治, 在國際公約中的法律概念如果有太多的主觀因素,必將導致不確定性, 帶來混亂和不公。其二,目前已經(jīng)制定了12 個與恐怖主義的具體行為有關的國際公約, 這些公約雖然沒有包含綜合性定義, 但是并沒有影響它們在打擊相關形式的恐怖主義方面發(fā)揮的作用,這種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的方式是有效的, 應該繼續(xù)。其三,國際社會也應該是法治的社會, 不應該根據(jù)政治的需要來界定一個法律概念或者把政治概念當作法律概念來使用。”⑥
具有積極意義的是,盡管在定義方面存在分歧,“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敵人”已成為共識。同時,沒有確切的定義并不意味著評判它是沒有任何標準的,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針對國際恐怖主義,區(qū)分打擊測重點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和區(qū)域性公約。2006年9月8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有關在全球范圍內(nèi)打擊恐怖主義的《全球反恐戰(zhàn)略》,以協(xié)調(diào)和加強聯(lián)合國各個成員國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的努力。這是聯(lián)合國192個成員國第一次就打擊恐怖主義的全球戰(zhàn)略達成一致意見。這一決議強調(diào),為最終達成全面的國際反恐公約,成員國將盡一切努力來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制定“恐怖主義”的法律定義。⑦
二、當前恐怖主義的新特征
近年來恐怖主義活動所體現(xiàn)的特征表明,恐怖主義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更成為了對世界進步乃至人類生存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具體而言,當前恐怖主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新特征:
(一)恐怖主義的國際性
這一特征具體體現(xiàn)為:其一,恐怖主義組織活動方式的國際化。如本·拉登資助的恐怖組織在沙特、蘇丹、埃及、也門、索馬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國全力開展活動,其它的恐怖主義組織也大多具有跨國組織結構,這些恐怖組織分散在世界各地,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尤其是是計算機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使遠距離相隔的分散組織和個人能夠共同謀劃和協(xié)同行動,并且使分散在各地的恐怖分子通過網(wǎng)絡從遠距離打擊選定的目標成為可能。
其二,恐怖襲擊目標的全球性。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和地區(qū)在經(jīng)濟、政治、外交方面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全球貿(mào)易、投資及人員流動性進一步增強,使得恐怖主義針對某一國家的恐怖活動不必一定要打擊其本土目標,針對某一國家或某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恐怖主義既可能在所在國進行,又可能在第三國或多個國家發(fā)動,具有更為明顯的跨國性和國際性。例如,目前美國已將其重要的安全利益擴張到了差不多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日本、韓國、海灣地區(qū)、非洲直至歐洲,美國士兵無處不在。作為恐怖襲擊的頭號目標,美國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使領館、軍艦、人員等屢屢遭受襲擊。
(二)極端民族主義型恐怖主義成為當代恐怖主義的主導類型之一
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約三分之一的恐怖組織是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進行恐怖活動的。學理上認為, 民族主義是指“近代以來民族在其生存與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 基于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強烈認同、歸屬、忠誠的情感與意識之上的旨在維護本民族權益、實現(xiàn)本民族和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要求的意識形態(tài)和實踐運動。”⑧民族主義具有兩面性:一方面, 它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成為各民族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 民族主義自身的狹隘性,使之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損害別族利益之上, 伴隨對本民族利益極端狹隘追求的,往往是對其他民族利益的極度漠視。因此,人們把民族主義的這種作用比作雙刃劍。我國學者胡聯(lián)合認為:民族主義因素是誘發(fā)恐怖主義的最持久、也是最強有力與最致命的根源之一。
民族主義型恐怖主義發(fā)展各異,但根據(jù)其訴求,不外乎兩種:一類是追求民族獨立或自治目標型;另一類是以取得本民族(部族) 在現(xiàn)有國家中政治優(yōu)勢地位目標型。從危害性上看,極端民族主義型恐怖主義手段殘酷,后果嚴重,如今世界各大洲幾乎都受到民族主義型恐怖活動的影響。伴隨著恐怖主義在全球的肆虐,極端民族主義恐怖分子的活動策略也開始向著“既要更多的人看,也要更多的人死”的方向轉(zhuǎn)變,在打擊目標的選擇上,日益針對無辜平民等“軟目標”,甚至對本民族的反對力量也大開殺戒。⑨而在宗教文化作為民族主流文化的國家和地區(qū),民族主義往往與宗教情感、宗教意識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成為當代國際恐怖主義最活躍、對國際社會危害最嚴重的部分。
(三)恐怖襲擊手段高科技化趨勢明顯
目前,恐怖主義活動原始的襲擊手段,如爆炸、槍擊、劫機、暗殺、綁架等依然占主導,但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力的生化武器、核武器等陰云顯現(xiàn),不能排除使用這些手段進行恐怖襲擊的可能性。1995年,日本奧姆真理教成員在東京地鐵施放沙林毒氣,致12名乘客死亡,5500名乘客中毒受傷,這一事件給人們敲響了防范生化武器的警鐘?!?·11”事件后不久,美國一些地方的系列炭疽熱病毒案件更是使全美陷入生物恐怖主義的恐慌中。
另外,核恐怖主義威脅的陰云日趨濃重??植婪肿訛E殺無辜、追求最大傷亡趨勢的顯現(xiàn),巴基斯坦核武器之父卡迪爾·汗建立的“核武器黑市”的曝光,蘇聯(lián)解體導致的對核危險材料管制的放松以及“基地”組織對核武器的尋求等等,這一切使核恐怖主義不再是僅存在于好萊塢大片中的假想, 核恐怖主義威脅已經(jīng)成為當前和未來國際和平與安全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zhàn)之一。
(四)系列連環(huán)恐怖爆炸已經(jīng)成為當今恐怖襲擊的主要方式
近年來大量的恐怖襲擊表明,當今的恐怖分子對無辜生命極端蔑視,竭力制造盡可能多的人員傷亡并企圖對現(xiàn)實社會造成盡可能大的震動和影響,這種邪惡的欲望和危險趨向,使得在以往較為罕見的一次事件中同時襲擊兩個或多個目標的系列爆炸日漸增多。
例如,美國2001年“9·11”恐怖襲擊、2004年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列車連環(huán)恐怖爆炸案、2006年印度首都新德里、孟買、高哈蒂等城市的連環(huán)恐怖爆炸襲擊等等,均是以制造連環(huán)爆炸的方式進行恐怖襲擊。事實上,最近幾年頻繁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尼、埃及、印度等國家的恐怖襲擊,基本上都是采用系列爆炸的作案方式,可見,連環(huán)恐怖爆炸方式已經(jīng)成為當今恐怖襲擊的主要方式。
(五)恐怖主義活動范圍擴大化
歷史上的恐怖主義活動范圍和破壞程度相對集中,例如在冷戰(zhàn)時期,恐怖事件多集中在中東地區(qū)及亞、非等一些較不發(fā)達的國家內(nèi)。但現(xiàn)今,恐怖主義襲擊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嚴峻問題,當今世界已幾乎不存在不受恐怖主義危害的“安全島”。從產(chǎn)生國家來看,恐怖組織不僅出現(xiàn)于貧窮落后的國家,同樣也滋生在發(fā)達國家,如美國的“三K黨”, 西班牙“埃塔”,意大利的“紅色旅”,日本的“赤軍”等。如今,面對恐怖主義,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六)恐怖分子更趨于濫殺無辜,對平民的傷害程度越來越大
濫殺無辜、無視平民的生命是當今恐怖主義的新特征之一,當代的恐怖主義無論是從國際法的角度還是人類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角度來看,都遠遠超出了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基本規(guī)則和規(guī)范。為了擴大影響,增強恐怖效果,恐怖分子不惜采用殘忍、血腥的手段,濫殺無辜。其中最典型的是“9.·11”事件,造成數(shù)千人遇難。
印尼駐華大使庫斯蒂亞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表的演講中指出:“在現(xiàn)代歷史的早期, 恐怖主義主要被認為是以自己政府為目標的一種地方行為,試圖通過恐怖手段爭奪和控制影響力。主要的目標不是人,而是具有戰(zhàn)略重要性的象征物,以收強烈反響之效。因此,人員傷亡只是副產(chǎn)品,或者是恐怖主義行為的負面效應, 而非尋求的目標。這正是為什么就數(shù)字和程度來看,受害者從來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原因。”進入80年代后,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恐怖主義組織和恐怖分子也改變了指導思想,“當代恐怖主義則應用極端瘋狂的社會方法論, 恐怖主義者盡可能地偽裝和掩飾自己的存在……這些恐怖分子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就是, 要證明政府的無能和無權威;制造社會分裂和鼓勵社會極端主義的崛起;誘逼政府工作陷入泥潭,或者反應混亂失控,反過來敗壞政府自身的合法性;引發(fā)暴力,吸引某些社會群體的成員將恐怖分子視為英雄;通過目標的選擇,獲取公眾的同情心和證明恐怖行為的正當性?!雹?/p>
(七)恐怖主義出現(xiàn)了本土化的特征,對全球經(jīng)濟和國際社會的破壞影響力加大
當前恐怖主義體現(xiàn)了更令人擔憂的另一特征,那就是各國本土的恐怖主義勢力與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勾結越來越密切,國內(nèi)恐怖主義組織出現(xiàn)了國際化的趨勢。在地球日益成為“地球村”、世界各地聯(lián)系空前密切的今天,恐怖襲擊所造成的心理打擊既直接關系到國際社會的經(jīng)濟狀況,也間接影響著各國政府的政策取向。
恐怖主義活動的目的在于制造恐怖氣氛,使社會陷入恐慌狀態(tài),以最大限度的擴散恐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恐怖分子進行的恐怖活動頻率在增加,規(guī)模在擴大,危害日趨嚴重;而現(xiàn)代迅捷的傳媒工具,可以將任何信息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傳播到世界每一角,這一現(xiàn)代傳媒工具使得恐怖分子更易于向全球范圍迅速擴散恐怖主義襲擊對民眾產(chǎn)生的恐慌心理影響。
三、結語
總之,確定恐怖主義的概念、界定恐怖主義的范圍,把握恐怖主義活動的新特征及其新動向,是有效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的前提。正如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我國也面臨著恐怖主義的現(xiàn)實威脅,隨著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參與的國際事務增多,也必然會面臨隨之而來、無法避免的更多恐怖主義問題。面對恐怖主義,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因此,打擊恐怖主義,符合中國的現(xiàn)實需要,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注釋:
①戴維米勒等著.中國問題研究所和中國農(nóng)村發(fā)展信托投資公司組織譯.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757.
②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817.
③金衛(wèi)星.國際恐怖主義的歷史演變與界定.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3(8).
④張潔.中國的反恐政策:原則、內(nèi)容與措施.當代亞太.2005(11).
⑤何秉松,廖斌.恐怖主義概念比較研究.比較法研究.2003(4).
⑥白桂梅.從國際法角度看國際恐怖主義的界定問題.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2(10).34.
⑦黃海濤.關于恐怖主義界定問題的分析.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07(2).
⑧徐藍.關于民族主義的若干歷史思考.史學理論研究.1997(3).
⑨王焱.當前民族主義型恐怖主義的態(tài)勢、成因及治理.國際論壇.2003(9).
⑩庫斯蒂亞.巴厘爆炸事件和印尼政府對恐怖主義的反應.當代亞太.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