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軼平 徐葉萍 程軍鳳
[摘要] 老年患者體弱,并?;加卸噻娐圆?一般手、足背下的靜脈均較細小、表淺,彈性差,且皮下脂肪少,血管缺乏脂肪支持,活動度大,穿刺較困難。如何提高技術操作效率,減輕老年患者的痛苦,提高老年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高質量地完成任務,是一個值得研究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老年患者; 靜脈穿刺; 疼痛
老年人各臟器機能減退,防御功能降低,患病后易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感染等并發(fā)癥,如處理不當,會威脅老年人的生命,通過靜脈給藥補液,是搶救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輸液時,若滴速調節(jié)不當,會加重病情,根據多年來我們對60歲以上老年患者靜脈輸液的觀察,提出以下問題共同探討。
1 首先要做好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因體弱力不從心,對外界環(huán)境和新生事物的適應和接受能力差,或有耳聾的毛病,不易合作,因此作為護理工作者應耐心,熱情向患者解釋,舉止要文雅、端莊,語言要溫順,消除老年患者的緊張心理,交待患者在輸液過程中若有不適不必驚慌,應及時報告護士。
2 靜脈的選擇及穿刺方法
老年人有的表淺靜脈多有血管硬化,幾乎所有的靜脈都有不同程度的結構性的變化,血管壁的集成性增加。血管細而不明顯,體型瘦的老年患者,血管細而滑,不易固定,肥胖型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細。這些常常造成選擇血管和穿刺的困難。根據對老年患者靜脈穿刺的體會:首先要選擇好血管,可用熱毛巾熱水袋敷局部,摸清靜脈的走向和特點。再進行穿刺,穿刺前不易過早、過緊地扎止血帶,以免影響局部血運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同時因老年人血管壁脆,如過早使之充盈,進針時易穿破血管。應該在選擇血管后松開止血帶,消毒皮膚排氣等準備工作完畢后,再扎上止血帶進行穿刺。還要選擇合適的針頭,對細而表淺的靜脈一般選用6~6.5號頭皮針,針頭細、尖、斜面短而銳利。進針時不要過深,只要有回血即可固定。對一些反復感染需多次輸液患者,應從遠端小靜脈開始使用。滴入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除注意藥物稀釋的濃度外,還應選手較粗的靜脈為宜。
3 輸液速度不易過快
通過臨床實踐,一是要根據病情控制滴速,一般無心、腎、肺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滴速可控制在50滴/min左右,輸液時,只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即可。如有高血壓、心臟疾患的老年患者,應特別注意控制滴速在30~40滴/min,否則易誘發(fā)或加重病情。二是根據輸入液體總量及種類控制輸液速度。如從靜脈滴入藥物溶于200~250 ml糖內者,滴速可按上述原則適當調節(jié)。如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時,應特別注意控制好輸液速度。因為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較小,它們雖然有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作用,但能擴充血容量,如滴速過快,血容量增多,則加重心臟負荷,有導致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故開始滴入時,速度可控制在20~30滴/min左右,經觀察無心率、呼吸及血壓變化時再將滴速調至40~45滴/min,三是大量補充液體時,還應密切注意鉀離子的丟失。
4 預防輸液反應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要求做到嚴格無菌操作技術和熟練的穿刺技術,避免在同一條靜脈、同一部位反復進針,減少機械性刺激。掌握好稀釋藥物所用的液體濃度,不易用來稀釋氯化鉀、紅霉素及氯霉素應根據劑量加大稀釋度,否則刺激性強,患者不能耐受,也易引起靜脈炎。輸液速度易慢,因為輸液速度過快,易出現(xiàn)各系統(tǒng)并發(fā)癥,例如呼吸系統(tǒng)肺水腫,循環(huán)系統(tǒng)負荷過重,輸液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滴速,冬天輸液時應進行穿刺部位局部熱敷,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預防靜脈炎。
參考文獻
[1] 孫海燕, 嚴寒榮, 翟喜玲,等.靜脈輸液速度的確定與掌握.中外健康文摘, 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