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先生
一部《三國演義》演繹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建立其間風云變幻的歷史事件和眾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以至于模糊了真實的歷史,讓人們霧里看花。
魏延就是一個被“模糊”了的歷史人物。他叱咤沙場,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然而,丞相諸葛亮一死,魏延就緊跟著命赴黃泉了。他的死還背了一個“謀反”的罪名,雖然真實的歷史記錄一直就不承認魏延死于謀反。但架不住文學作品兜頭潑向魏延的一盆臟水,魏延只能頂著腦后的一塊“反骨”,背著一個叛國的罪名永世不得超生。
魏延之死既有客觀的原因,更有主觀的因素,他到底犯了什么錯,死后也不得安寧呢?拋開文學作品不論,就真實的歷史而言,魏延其人是很難見容于官場的。
與《三國演義》描述魏延降將的身份有些不同的是,魏延其實是劉備一手栽培和提拔起來的嫡系親信,雖然地位和聲望遠不及關(guān)、張、馬、黃、趙等人,但也深得領導器重。劉備得關(guān)中,人人以為鎮(zhèn)守這個戰(zhàn)略要地者非其結(jié)拜兄弟張飛莫屬,就是張飛自個兒也這樣認為,可劉備出人意料把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交給了魏延。以劉備識人斷事之能力。魏延要是忠誠度低,沒有點真本事,還真人不了老劉的法眼,定然得不到老劉的提拔。魏延果然不負眾望,很好地鞏固了北伐的前沿陣地,其一整套防御固守的經(jīng)驗還被后來者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可見魏延之才能。不僅如此,他還經(jīng)常給領導提一些合理化建議,頗得領導賞識,一度委以重任。加官晉爵。這樣看上去,魏延是一個前途遠大的有為青年。
但是,魏延并不能處理好自己與領導的關(guān)系。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老領導謝世新領導上臺后,魏延很不適應新環(huán)境。他在新領導的手下工作,不能做到言聽計從沉默是金也就算了,還總把自己“嘆恨己才用之不盡”的牢騷及合理化意見四處散播。這些建議以及牢騷到處流傳的結(jié)果是讓人覺得他比他的頂頭上司高明,而他是受到領導打壓了。魏延的牢騷或許有些道理,但結(jié)果是讓領導心里很不待見他。諸葛丞相病重囑托后事,按照魏延的級別和能力及在軍中的威望,諸葛亮沒有理由不把后事委以魏延,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只是把后事交付給自己的親信楊儀和費緯。由此可見,雖然劉備把魏延引為心腹,但繼任領導明顯不看好魏延。雖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后主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并沒有想辦法為蜀漢合理利用好魏延這個特別能戰(zhàn)斗的軍事人才,以至于引發(fā)爭權(quán)奪利的內(nèi)耗,最終斷送了魏延的半世英名。
魏延不會附和取悅領導不說,與同事也搞不到一塊兒去。實話說,以魏延的軍功地位,的確有理由驕傲,但是驕傲過了頭就是高傲。高傲的結(jié)果就會落個脫離群眾孤家寡人的境地?!爱敃r皆避下之”是魏延脫離群眾驕傲自滿的真實寫照。及至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在諸葛亮死后公開化。朝臣一致幫助人品低下的楊儀說話,毫不猶豫地腳踩魏延,可見魏延之不得人心。魏延就這樣死在了眾人的“腳下”。
魏延以“謀反”罪被處死后不久,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按照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后得出,魏延只是不想受楊儀的鳥氣而鬧意見,而并無背叛之心。這也算是官方給魏延的公開平反吧。
綜上所述,可見魏延顯然不懂官場規(guī)則,假如他為人處世有個三回九轉(zhuǎn),肚子里多點彎彎繞,嘴上有個把門的,定然不會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上б粋€才華橫溢的軍事將領就這樣死了。性格決定命運大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