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原
最近在新浪網(wǎng)上看到了一則消息,就覺得這個問題還有討論的必要。這則消息是這樣的:
一個來自農(nóng)村的狀元學生,說他考到北大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因為他會做題、會考試的優(yōu)勢,在北大卻顯得“很無知,很無能”。因為他“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也不會踢足球”,“英文歌曲和搖滾我聞所未聞”,“不知道米蘭·昆德拉等作家的小說”……
于是,他憤怒地寫道:“我被應試教育教傻了!雖然在高中時,我是同學們中公認的比較喜歡讀課外書、知識也比較淵博的人,但是眼界一旦打開,我就發(fā)現(xiàn),我的那個考上北大的分數(shù),實在沒有什么意義,能夠背誦死板、僵化的教科書上的教條,能夠做一些低層次、而且并無實際意義的題目,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這個昔日讓家人和鄉(xiāng)親們感到驕傲的高才生,吃驚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12年的讀書生涯,幾乎沒有學到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由此感到非常自卑,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這則消息,恰好映射出了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人們過多地關注的仍然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并不是學生將來的發(fā)展。這是我國綿延了一千多年的考試文化根深蒂固的表現(xiàn),是應試教育所結下來的苦澀之果。雖然國家早就提倡并推行了素質教育,但考大學一直以來仍是“擋不住的誘惑”,是廣大學子孜孜以求的目標。人們經(jīng)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是“成績才是硬道理”,因為學生的發(fā)展是將來的事情,那有誰看得見呢?在這個充滿了種種誘惑力的社會,我們又似乎只能“失語”了。
過分看重眼前的成績而不問其它是應試教育的死結,然而實際上,就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言,這種做法顯然是非常愚蠢的。與我國辛苦的中小學生相比,美國的中小學生是十分輕松快樂的。他們不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熱衷于扛著天文望遠鏡,去探索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流星……嘗試著了解大自然的奧秘,熱衷于調查和研究諸如“狗靠什么選擇玩具?”“貓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老鼠有決策能力嗎?”“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搖滾樂對植物生長有什么影響?”等問題。因為在美國人看來,讓孩子自己用木頭做一把椅子,這就是素質教育。如今,在美國的中小學校里所開設的選修課中,就有木工、機械、園藝、建筑設計之類。而我們呢?我們搞的是“封閉式”教育,讓學生一頭扎進書本里,扎入題海中,“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課本成為載運知識的馬車,課堂成了教師推銷知識的店鋪,以至于我們所看到的現(xiàn)象是,太多的學生背著他們本不應該背著的過于沉重的書包,眼睛上過早地架上了不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眼鏡,更有甚者就是日益下降的體質指標。照這樣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孩子的未來還有希望嗎?我們的民族還有希望嗎?
所以說,我們不要老是抱怨我們的學生為什么考試成績那么厲害,而后來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卻很少了。原因自然是很復雜的,但是有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們的學生所拚出來的成績,那只是一種解題能力,除了這一項能力之外,還有什么呢?而且,這種“能力”畢竟只是暫時的,是急功近利的,它并不能代表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更不能代表學生素質的全部。
我們理智地想一想:這還是高考升學率的百分數(shù)里的“分子”的感受,如果說“精英”尚且有如此的失落感,那么,那些作為“分母”的更多的學子們呢?還有那些在中學時代只學會了解題,卻最終沒有靠解題能力考進大學的學子們呢?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知識視野狹窄,人際交往能力也很差,他們的出路在哪里?我們教了他們哪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個問題早就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
成績與發(fā)展,一個是眼前的浮華,一個是將來的未知數(shù),兩個詞之間表面上看來是成正比例的,然而在現(xiàn)行的中國,它們之間又似乎沒有必然的因果。因此,我們切不可用功利的眼睛去看待學生的成績,而要有長遠的眼光,關注學生將來的發(fā)展,這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 作者單位:湖南常德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