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山 吳 ?!钚×帷ⅰ∏?/p>
〔摘 要〕在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環(huán)境下,單純的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無法全部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的協同工作機制,以提供系統(tǒng)化、集成化、知識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為宗旨,嵌入到科研用戶的研究工作中去,實現科研工作和信息服務工作的協調發(fā)展。
〔關鍵詞〕情報研究;學科化服務;協同工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1-0007-03
Coope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Su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
Jiang Shan1 Wu Hai1 Yang Xiaoling2 Liu Qing1
(1.Wuha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1,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In the digital,network information environment,individual information research service and su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 can not meet all of the user餾 needs.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systematic,integrated,personalized and knowledge based information service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linking both information research service and su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which can be utilized in user餾 research work to adv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earch;su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coope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國內外科技情報研究服務為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滿足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和用戶的強烈需求,在服務觀念、研究層次、資料來源、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服務方向上都發(fā)生了深刻轉變。在工作方式上,協同情報研究成為科技情報研究的主要工作方式,即一項復雜的情報研究任務由多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甚至是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分散的工作地點,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網絡通訊手段共同協作完成的一種情報研究方式。
學科化服務是最早出現于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一種服務模式。我國在1998年由清華大學圖書館率先引進,而后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大學館相繼開展。截至2002年末國內已有近30家大學圖書館開展此項工作。
隨著信息環(huán)境的網絡化、數字化,科研用戶對情報工作的需求也在發(fā)生改變,科研用戶不僅需要情報研究服務,也需要學科信息服務??茖W研究的網絡化數字化生存,要求科研人員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為基礎進行科學信息的收集、交流、分析、重組和發(fā)布。面對新時期科研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單一的情報研究人員、學科館員或者信息技術人員已經無法滿足,因此需要將情報研究人員、學科館員、信息技術人員結合形成團隊,以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為基礎,根據用戶的問題和環(huán)境,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能夠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專業(yè)化、個性化的服務;基于分布式多樣化動態(tài)資源、系統(tǒng)的服務;集成化的服務;自主和創(chuàng)新的服務。
1 情報研究和學科化信息服務的特點
1.1 當前情報研究服務的特點
當前的情報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開始向縱深方向發(fā)展,成為當前情報工作的主體。在知識經濟時代,情報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公眾對情報研究仍存在認知上的偏差,情報研究在服務推送能力上仍有待提升,這些都為情報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了困擾。情報研究面臨著嚴峻的社會信息環(huán)境,這一局面給情報研究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zhàn)。
1.2 當前學科化信息服務的特點
學科化服務是針對當前社會的信息環(huán)境所提出來的新興發(fā)展模式,在社會行業(yè)不斷細分、信息構成日益復雜、用戶需求進一步專深的情況下,學科化服務應運而生。鑒于實踐有限、經驗不足,學科化服務雖前景看好,但仍困難重重。
學科化服務的主體是學科館員,其直接與用戶接觸,是學科化服務的執(zhí)行者和推動者。學科化服務的推行與學科館員的建設是分不開的,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科化服務的成功與否。目前,我國的學科館員建設情況剛剛起步,需要在工作中去完善。
1.3 情報研究與學科化服務的共性
學科化服務與情報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前者更強調知識的提供,要求根據用戶的需求不間斷地提供知識服務,強調動態(tài)的知識提供過程;后者更強調提供的知識,在用戶需求驅動的前提下提供具有時效性的知識服務,更強調提供的知識結果。雖然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有著不同的定位和分工,但二者之間仍存在著許多共性。
(1)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都是個性化、知識化服務,需要緊密貼近用戶需求,針對性開展定制的信息,只有這樣才可全面滿足用戶的顯性需求,充分挖掘隱性需求,從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2)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都是主動信息服務,面對目前網絡化和數字化信息環(huán)境,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用戶對信息服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只有主動出擊,了解客戶需求,輔以市場化的營銷手段推廣信息服務和信息產品,才可以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3)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都是以用戶為導向的,以提升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為目標。二者都強調緊密貼近用戶,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為最高目標。
(4)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都是深層次、專業(yè)化和集成化的信息服務。它們都屬于知識管理的一部分。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用戶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感興趣的信息,而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可以幫助用戶獲取有益的信息,并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充分挖掘信息的價值,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
(5)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對工作人員的知識素養(yǎng)和信息處理能力要求都很高。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面臨用戶多樣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要求相應工作人員能夠對研究對象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
(6)情報研究與學科化服務都需要借助一定信息技術手段,以實現服務方式的多樣化,滿足用戶的需求。當前社會,信息技術已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信息的傳遞上更是功不可沒。學科化服務與情報研究都建立在海量信息基礎之上,信息技術無疑為資源的收集和知識的服務提供了更為便捷、快速的手段。也為其服務的推送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方式,從不同層面上滿足用戶的需求。
2 建立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協同工作機制的必要性
2.1 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需要建立協同工作機制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傳統(tǒng)的信息服務受到沖擊。知識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guī)模和質量,而是直接依賴于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因此,知識的更新成為能否在知識經濟時代取得先機的關鍵。作為知識服務的對象,用戶對知識產品的要求也就提高了,要求不光是獲得簡單的信息,而是希望通過信息服務的工作獲得知識的更新。因此通過對信息的整理、檢索和綜合而得的“單一的”和“純粹的”信息服務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因此將知識提供和提供知識結合起來,從整個知識流和信息流的角度將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結合起來,實現從過程到結果的一攬子信息服務,將科研工作和信息服務全面對接,充分發(fā)揮1+1>2的倍增效應,有助于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從而促進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的協調發(fā)展。
2.2 全面提升知識服務的能力需要建立協同工作機制 目前學科交叉已經成為當前科學發(fā)展的主要潮流,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深入,解決一個科學問題,往往需要多學科科研人員的加入。因此他們對知識服務的要求也就提高了。為了更好的促進科研的發(fā)展,全面提升知識服務的能力成為當務之急,而解決之道除強化培訓和自我學習之外,內部學習、交流合作也非常重要。通過構建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的協同工作機制,首先,可以在內部形成知識共享機制,讓個人的知識成為團隊的知識,全面促進團隊內部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其次,通過協同工作,形成有效團隊,情報研究人員和學科館員可以以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和重組為基礎,根據用戶的問題和環(huán)境,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能夠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服務,從而提高了服務的效率,拓展了服務的范圍,加深了服務的層次。最后,在協同工作的過程中,可以促使情報研究人員和學科館員進一步強化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2.3 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建立協同工作機制
目前,網絡化和數字化信息環(huán)境,Google等非傳統(tǒng)的信息服務商的出現,給情報研究人員和學科館員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面臨著嚴峻的局勢,只有主動出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斷調整才可以實現信息服務長期、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要實現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就需要取得用戶的充分認可,如此才可以穩(wěn)定住老客戶,發(fā)展新客戶,實現雙贏。通過構建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協同工作機制,情報研究人員、學科館員甚至包括信息技術人員可以充分合作,以提供系統(tǒng)化、集成化、知識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為宗旨,嵌入到科研用戶的研究工作中去,實現科研工作和信息服務工作的協調發(fā)展,強化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即做到全面覆蓋,又做到重點突出,從而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3 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協同工作機制的探索
組織機制保障的協同工作就是在信息服務機構的組織機制保障下開展協同情報研究工作。每一個信息服務機構都有自己的一套組織機制,這套機制能確保在一個項目立項之后,在原有組織形式的基礎上,能迅速、及時地形成一個敏捷的研究小組(或研究團隊),來從事該項目的工作。該研究小組可以由一個機構不同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也可以由多個不同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小組人員的構成視項目涉及的學科領域、項目規(guī)模、資助額等情況而定。每個部門或機構各自承擔一部分情報研究任務,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部門與部門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可以實時進行溝通、交流。最后,由項目負責人對各部分研究結果統(tǒng)一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得出最終的研究結果。通過敏捷研究小組形式開展信息服務工作正是協同工作的具體體現,也是組織機制保障的結果。協同工作機制主要包括溝通機制、協調機制、評估機制。
3.1 建立溝通交流機制
開展協同工作首先需要在情報研究人員和學科館員之間要建立穩(wěn)定的通訊聯絡機制??梢圆扇〉姆椒òǎ航⒍ㄆ诘臅毯陀懻撝贫?,共同分析信息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尋求可行的解決辦法;形成內部的學習交流機制,學習情報研究、學科化服務、信息技術的新方法、新理論,通過相互的學習,促進能力的提升;與用戶即科研人員保持常態(tài)的、深入的溝通,充分了解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展,及時把握研究動向,以便在全面滿足顯性需求的情況下,充分挖掘隱性需求。
3.2 建立協調機制
情報研究主要是針對戰(zhàn)略決策的深層次服務,學科化服務主要是針對一線的普遍服務。要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就需要建立可靠的協調機制。
(1)在日常的工作中情報研究人員要和學科館員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雙方協調合作中,合作雙方可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為對方的工作提供良好配合。
(2)制定項目合作協定,準確描述個人職責及其對整個項目的貢獻性。項目合作協定既起到統(tǒng)籌計劃的作用又起到溝通的作用,規(guī)定項目組成員的各自的工作范疇與定位,防止工作過程中的責任推脫,并依此針對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應對方案。
(3)制定項目進度表并及時通報工作進度,對項目進展情況及項目組成員工作進行公開監(jiān)督。通過項目進度表,可以清楚了解項目進展狀況,一旦出現問題,可及時確定負責人并予以糾正,保證項目合作的順利開展。
3.3 建立評估機制
在開展合作過程中,要對工作進行科學的評估,其目的在于分析合作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促進工作又好又快發(fā)展。評價指標包括用戶滿意度、信息服務能力、團隊管理等三個方面。
從用戶滿意度來看,評價內容包括:質量預期、感知質量、感知價值、用戶滿意度、用戶抱怨、用戶忠誠度等。
從信息服務能力角度來看,評價內容包括:知識挖掘深度,知識組織整合與揭示,信息服務的實用性、權威性、準確性、全面性、獨特性、有效性、可持續(xù)性、可獲取性等。
從管理角度,評價內容包括:項目人員設置,知識產權的使用和保護,標準規(guī)范的遵循與建立,合作與共享的規(guī)劃,用戶人均服務成本,用戶意見反饋機制,管理檔案是否規(guī)范,管理成本投入,經費管理等。
4 結 語
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都是知識服務的一部分。建立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的協同工作機制將有助于將知識提供和提供知識結合起來,充分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促進情報研究和學科化服務的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春,方曙,楊志萍,等.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學科化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07,(2):107-109,148.
[2]徐路.知識服務與情報研究探析[J].情報雜志,2007,(3):88-90,94.
[3]張蕾.Web2.0環(huán)境下“學科館員”工作的重新定位[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8,(3):29-31.
[4]施榮.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情報研究工作及其能力建設[J].現代情報,2006,(3):133-135.
[5]杜暉,謝贊,趙平.中國用戶滿意度指數若干問題研究[J]. 消費經濟,199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