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景竹
〔摘 要〕我國目前的信息資源版權司法實踐中,司法者維護版權公共利益的途徑主要有:剔除公共領域的知識和信息,還原著作權權利范圍;內容不當?shù)淖髌返闹鳈嗖挥璞Wo等。版權司法審判中要實現(xiàn)版權制度中的公共利益,法官應具有利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同時要結合我國的重義輕利傳統(tǒng)。
〔關鍵詞〕信息資源;版權;公共利益;司法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1-0004-03
Research on Public Interes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Judicature Angle
Wei Jingzhu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Justice department often adopt some strategies to ensure public interest of copyright in China,such as removing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public domin,getting rid of the unlawful works.Copyright justice must achieve the aim of public interest of copyright,the judge should have the sense of hierarchy and balance on public interest,at the same,the tradition of morality and justice should be memorized by jud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copyright;public interest;judicature
當今國際版權體系是發(fā)達國家為了保護其國內版權產業(yè)、維持其在世界上的經(jīng)濟優(yōu)勢而主導制訂的。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我國國內的版權政策也要受到國際版權制度的制約。然而我國的版權產業(yè)還不發(fā)達,在國際版權貿易中處于版權輸入國的位置,一味追隨國際保護的高標準于我國顯然不利。從公共利益的角度考察版權制度的運行,討論維護公共利益的司法途徑,對于我國在國際版權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使版權制度真正成為我國信息資源開發(fā)和文化繁榮的助推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司法維護信息資源版權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
司法與版權公共利益有著緊密的關系。司法化是保護公民權利的重要保障、更是法治和憲政的必由之路[1]。當今的社會已是信息社會,信息資源應當是自由地被公眾獲取,但是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信息自由不意味著獲得信息的代價是零;合理補償是確保信息自由獲取的必要條件[2]。信息資源版權制度中的公共利益是具體客觀的,有著實質性的內容,幾乎每個案件都會涉及公共利益的特定內容。如促進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一版權公共利益內容,它不會是任何一個版權侵權案件的訴訟標的,但法官卻必須保證每個案件的審判結果都必須體現(xiàn)這一公共利益。因而,版權公共利益要求在版權司法審判實踐中得以實現(xiàn)和維護。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立法權與司法權之間的界限比較分明,法院對案件的審判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边@兩條規(guī)定奠定了我國民事、刑事案件的審判原則,也說明了立法權和司法權的關系。我國立法權和司法權的關系,使版權立法中的公共利益可以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而且,根據(jù)全面的司法功能觀,司法不僅要維護秩序,更應該充分地反映時代發(fā)展的需求,表達社會進步的渴望,引導社會向文明、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向發(fā)展[3]。法官在嚴格遵照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發(fā)揮能動作用,在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進行協(xié)調時,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對個人權利提供充分救濟的同時,實現(xiàn)公共利益。司法權的行使過程不僅是為受到侵害的個人權利提供救濟的過程,也是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過程。
2 司法實踐中維護版權公共利益的途徑
2.1 內容不當作品的著作權不受保護
根據(jù)我國《著作權法》第四條的規(guī)定,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我國《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了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危害國家統(tǒng)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等10類內容,含有這些內容的出版物屬于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許具有獨創(chuàng)性,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由于其內容違反了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等公共利益,或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所以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的孫桂金訴韓淑秀著作權糾紛一案即為典型案例。涉案作品是含有不當內容的文章,法院判決作者的著作權不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該案被告韓淑秀是青島一個無證行醫(yī)、專行騙術的所謂“神醫(yī)”,原告孫桂金為她寫了一篇吹捧文章《神醫(yī)奇女韓淑秀》。該文章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小報發(fā)表后,韓淑秀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將孫桂金的文章大量復印,作為自己的宣傳品發(fā)放。孫桂金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韓淑秀復制自己文章的行為侵犯了她的著作權,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賠償經(jīng)濟損失。對于該案件,法院在經(jīng)過大量的調查后,認定韓淑秀的行為屬于無證行醫(yī),且其行為明顯的是在搞封建迷信。由于孫桂金的文章明顯地在宣揚封建迷信,違背了我國《著作權法》第四條的規(guī)定,認定其作品不享有著作權[4]。
2.2 權利不當行使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禁止
我國著作權人享有人身權和財產權,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但任何權利的行使范圍和方式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吨鳈喾ā返谒臈l第二款規(guī)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倍诂F(xiàn)實生活中,著作權人出于種種目的,會以不同的方式行使著作權,有些方式超出了法律的許可范圍,屬于越權行使權利。另一些則是權利行使方式不當,損害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前者由于違反了《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可以為著作權法直接禁止,后者則屬于濫用著作權的情形,應根據(jù)《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進行限制和糾正。
在張五常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深圳市新華書店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第一被告為了使即將出版發(fā)行的原告的作品不違背中國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原告作品進行了個別地方的修改,原告認為第一被告侵犯了其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性權。法院從維護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的原則出發(fā),判決原告雖享有修改權、保持作品完整性權等人身權利,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為了達到出版合同目的,并為了使出版行為符合我國法律、并且不違背公共利益,根據(jù)合同有權對原告作品中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和損害了公共利益的內容進行修改,這種修改不視為對原告著作權的侵犯。法院判決對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進行了限制,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其判決也是正確的。
2.3 著作權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制止
著作權人利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著作權是不當行使著作權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但這種行為通常是具有市場壟斷地位的企業(yè)所為,所以對正常的市場競爭、科技進步和公共利益的危害比一般的不當行使著作權更要嚴重。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國外企業(yè)為了保證其壟斷地位和壟斷利潤,憑借其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資源和經(jīng)驗積累,搶先占領科技和市場制高點,并試圖利用知識產權訴訟將與其有競爭關系的我國企業(yè)排擠出市場。近年來,國外政府和企業(yè)相繼發(fā)起了針對我國企業(yè)的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的知識產權侵權訴訟,這些訴訟或在國內,或在國外進行,但都對我國企業(y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美國思科系統(tǒng)有限公司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知識產權侵權案、豐田訴吉利商標侵權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奇瑞汽車有限公司之間的知識產權爭議、INTEL訴東進著作權侵權案等。這些案件反映出外國企業(yè)在進入我國市場、謀求市場獨占的知識產權戰(zhàn)略。在這些案例中,不乏濫用知識產權的嫌疑。我國企業(yè)必須迅速積極應對,同時立法和司法方面也應有所作為。
2.4 著作權司法審判活動對社會進步要求的反映
司法審判活動不僅要公平、公正,對當事人受到損害的合法權益進行充分救濟,也要反映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要求。由于著作權與技術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且著作權制度越來越具有公共政策的工具性質,因此,在著作權案件的司法審判中,也應堅持這一標準。數(shù)字圖書館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案件是近幾年新出現(xiàn)的著作權糾紛類型。2002年刑法專家陳興良訴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一案,以及我國知識產權專家鄭成思等訴書生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都屬于這類案件。
數(shù)字圖書館是網(wǎng)上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我國相關的著作權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且實踐中高效率的著作權授權機制的缺位,導致數(shù)字圖書館侵犯著作權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害,也使數(shù)字圖書館的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然而,數(shù)字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司法者不能使裁判結果嚴重阻礙其發(fā)展。所以在這幾個已決判例中,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官在案件審判過程中,較好地對各方利益進行平衡,使判決結果不至于窒息數(shù)字圖書館的發(fā)展,這主要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賠償?shù)臉藴蚀_立和賠償數(shù)額上?!霸诓门羞^程中,如何平衡作者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者的利益、判定賠償?shù)臉藴?,是法官精心考慮的結果?!覀冇l(fā)感到,版權保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讓公眾在作者的智力勞動中獲益,過度的保護會窒息借鑒和創(chuàng)新。”
3 法官司法過程的公共利益意識
3.1 法官的利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
要維護版權制度實施中的公共利益,在司法過程中,要求法官應具有公共利益意識,在依照法律對個人權利提供充分救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公共利益。但是,許多案件并不直接體現(xiàn)公共利益,在這些案件中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就需要法官的利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熬W(wǎng)絡時代,解決信息的利用與版權保護之間沖突的原則,就是要維護多方的利益平衡。[5]”司法審判過程一方面是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根據(jù)案件事實對案件進行裁決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對各種存在“序差”的利益進行取舍和協(xié)調的過程。當出現(xiàn)兩種權利的沖突現(xiàn)象時,法官應考慮各權利所包含的法益價值哪個更為優(yōu)越,如果對此權利的保護能比對彼權利的保護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法官就應選擇更多地保護此權利,反之,如果對彼權利的保護能比對此權利的保護帶給更多人福祉,就應選擇更多地保護彼權利。如有學者指出,從對著作權與表現(xiàn)自由權、著作權與隱私權、專利權與健康權、專利權與環(huán)境權四類權利基本范疇的分析,可以得出處理知識產權與一般人權相沖突時應奉行“法益優(yōu)先保護”的原則[6]。
在國內外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司法判例也反映了法官們在兩種都應受到保護的權利發(fā)生沖突時,應以“法益優(yōu)先”原則來裁判。如英國前自由黨領袖Ashdown訴星期天電報公司一案。Ashdown曾口授一則短信給英國首相布萊爾,討論工黨和自由黨結盟事宜。星期天電報公司隨后刊發(fā)了包含有該短信內容的一篇文章。Ashdown起訴該公司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和版權。被告以英國《1988年版權設計和專利法案》第30條批評、評論和報道時事的“合理使用”為由進行抗辯,但一審法院拒絕接受這個抗辯,被告一審敗訴。被告隨即進行了上訴,提出法院應在英國國內法之外適用《歐洲人權公約》規(guī)定的言論自由權利,《歐洲人權公約》第十條規(guī)定了每個人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該權利包括發(fā)表觀點的自由、接受和傳授信息和思想的自由,這一自由不受任何公權的干涉。上訴法院接受了該抗辯,認為,言論自由的權利有時會與版權保護相沖突,法院應審查每一個案件,確定適用的法律是否應該進行調整以和言論自由的權利相適應。于是,上訴法院取消了禁止令,允許該報紙可以繼續(xù)出版,但應彌補版權人因此遭受的損失。
法益優(yōu)先是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對各方利益進行衡量的結果,審判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對沖突各方利益進行衡量、比較和協(xié)調的過程,對各方利益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利益平衡,利益平衡既是法官在司法審判中應有的一種意識,又是對案件進行裁判的一個方法。在具體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往往并不能直接分辨出一個法益明顯優(yōu)于另外一個法益,當法官在各種利益之間難以取舍時,就必須對案件中所涉各利益進行衡量,使裁判結果能夠使各方利益達到平衡。從審判結果的社會效果要求來看,只有當裁判結果使各方利益得到了適當?shù)陌才藕吞幹?,社會總效益才能達到最大。尤其在法律規(guī)定明顯滯后,不可能及時對新出現(xiàn)的社會關系作出法律調整時,在司法中適時引入利益平衡更具有實踐意義。
3.2 司法中注意對我國重義輕利傳統(tǒng)的取舍
法官在案件的裁判過程中應具有法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的同時,還應重視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義輕利”傳統(tǒng)。在我國,儒家思想和儒家傳統(tǒng)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在這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中,受到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個人利益是不受重視甚至是受到鄙視的,人們常常恥于言利??鬃釉唬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這句話是儒家思想義利觀的集中體現(xiàn),這里的“義”隱含著道德的含義以及儒家學說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和社會公利的含義,而“利”就是指的個人的利益??梢娫谌寮宜枷胫?,對個人利益始終持一種壓制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追求個人的利益是道德墮落、人格卑下的表現(xiàn)。在處理義利關系時,必須堅持把義作為第一位,而個人利益無論如何也要服從于這個義。
作為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儒家重義輕利思想,有其可取之處,它讓人注重自我道德品行的修養(yǎng),以大局為重。但把這種思想應用于法律之中,弊端就顯而易見了,首先它是一種錯誤的道德評價標準,影響了人們對正當權利與利益的追求,其次就是容易導致公權利對私權利的侵犯。所以,法官在審判過程中要摒棄這種思想,以免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侵害了正當?shù)膫€人權利,最終卻達不到公共利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帆.關于憲法司法化問題的探析[J].法學與實踐,2007,(4):14.
[2]周林.信息自由與版權保護[J].電子知識產權,2007,(8):81.
[3]黃竹勝.司法權新探[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3.
[4]北京海淀區(qū)法院.對網(wǎng)絡侵權案件審理情況的調研報告[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3/2005/11/li964953044112115002183890z178744.htm,2008-02-18.
[5]Dr.Lulin Gao.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internet era:the new frontier[J].The John Marshall Law Schoo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2006:589.
[6]吳漢東.知識產權vs.人權:沖突、交叉與協(xié)調[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