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艷 程雅玲 李 翠 于海英 冉 強
【關鍵詞】化療藥;外漏;壞死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48歲,于2007年8月13日入我醫(yī)院行右腋下惡性淋巴瘤切除術,術后恢復良好,2007年10月20日行第三次化療,選擇血管為左側(cè)肘關節(jié)頭靜脈,靜脈穿剌一針見血,證實針頭在血管后,緩慢靜推,邊抽回血邊推藥物,當時無阻力、無腫脹、無疼痛。當化療藥物進行一半時,患者主訴有輕度疼痛,當時護師認為是化療藥物本身對血管剌激性強而引起的疼痛,故邊解釋邊靜推完藥物?;颊咴儐柹洗未蜥槻课?貴要靜脈)有硬腫應如何處理,護師告之熱敷即可。患者熱敷整個肘部,疼痛不僅未見好轉(zhuǎn)反而加重,于第二天來診,皮膚有數(shù)個大小不等的水皰,皮膚紅腫,為防止組織壞死,立即行鹽水20 ml加地塞米松5 mg,局部環(huán)形封閉,冰袋冷敷24 h,硫酸鎂溫敷,3 d后病情惡化,局部表皮潰破,皮膚暗紅色,質(zhì)變硬韌,左上肢功能障礙,表明局部開始壞死。局部處置兩個月左上肢,于12月20日在壁叢麻醉下行局部病灶壞死清除、皮瓣移植術,術后經(jīng)消炎、止血、局部保暖等治療,住院3個月后痊愈出院。
2 討論
2.1 了解化療藥物的毒性反應。由于大多數(shù)化療藥物均缺乏選擇性,在抑制和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機體正常組織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反應,并對血管剌激性較大,一旦滲漏于皮下組織可引起化學性損傷[1]。
2.2 正確處理化療藥物外漏。一旦發(fā)生則應立即停止注藥,將原針頭保留,另接注射器回抽滲出液,同時皮下注射解毒劑,并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以阻止致敏、致痛、致炎物質(zhì)的釋放,減少炎癥擴散,促進組織修復,并用冷袋冷敷24 h,如出現(xiàn)局部壞死,則應保持壞死表面干燥,按常規(guī)換藥,用凡士林油紗條保護創(chuàng)面,有利于壞死組織脫落,促進肉芽生長及創(chuàng)面修得。
2.3 合理使用靜脈,有計劃地從遠端到近端,選擇粗直彈性好的血管穿剌,長期治療應制訂靜脈使用計劃,左右交替使用,以使損傷的靜脈得以修復[2]。
2.4 提高護士的整體護理意識,嚴密觀察病情,了解治療方案,熟悉各種藥物的作用原理、用法及毒性反應,按時準確安全用藥。如患者提出凝問應解釋清楚。該病例則因護師解釋不清而造成嚴重后果。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預防和減輕毒性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2.5 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進行病情指導,向患者說明化療藥物的毒性反應及化療注意事項,及時識別及正確處理各種毒性反應。
參 考 文 獻
[1] 周際昌,謝惠民.新編抗腫瘤藥物臨床治療手冊,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1-1.
[2] 余波.腫瘤護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