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君
案例1:口語交際《識字編故事》教學片段。
在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看圖畫想一想這些古文字像什么?再猜猜它是哪個漢字。由于這些古文字非常形象,難度并不大,因此大家紛紛舉手:“月”(彎彎的月牙)、“森林”(茂密的森林)、“鹿”(馱著烏龜?shù)男÷梗?/p>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說話的積極性,我繼續(x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我讓小朋友想象小烏龜在小鹿的背上,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并鼓勵小朋友盡量要有獨特的想象。這一下,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可起勁兒了。有的同學說:小鹿和小烏龜是好朋友,小烏龜站在小鹿的背上看風景;有的同學說:小烏龜受傷了,小鹿馱著他去動物醫(yī)院看醫(yī)生;有的同學說:小鹿和小烏龜要去參加森林里的動物運動會……顯然,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已進入說話的佳境。于是,我讓他們再聯(lián)系其他3個漢字想一想故事所發(fā)生的時間與地點。孩子們馬上繪聲繪色地描述起來。有的說:一個夏天的晚上,風兒輕輕地吹著,彎彎的月兒掛在天空,小鹿高高興興地到好朋友小烏龜家去作客……有的說:一個周末的晚上,月色朦朧,學習了一天的小烏龜和小鹿正在森林里散步……學生躍躍欲試,踴躍發(fā)言,在他們的發(fā)言中能看到思維碰撞的火花。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故事自由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學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不由自主地把語氣、表情、動作都加了進去,仿佛進入了童話王國。
評析: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要能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能復述故事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同時要有表達的自信心,能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意見。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都體現(xiàn)雙向互動的特點,在動態(tài)的交流中,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悟,并樂于與同伴交流。這樣,學生就充分得到了口語交際的鍛煉,以逐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
案例2:《明天,我們畢業(yè)》教學片段。
播放《友誼地久天長》,我問:當《友誼地久天長》這動人心弦的旋律在耳邊響起時,你們即將告別,告別這美麗的校園,告別朝夕相處的老師與同學。此時,你們的心中涌起了怎樣的感情波瀾?學生回答:難過、傷心、依依不舍、眷戀……順著他們的話題,我又問:你們眷戀什么呢?有的同學說眷戀校園;有的同學說眷戀老師;有的同學說眷戀同學。我繼續(xù)引導:歲月悠悠,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6年的學習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讓我們把思緒拉回到過去的歲月,拉開這幅畫卷,哪幅畫面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腦海里?請你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實際選擇一個生活場景說給同桌聽一聽。由于有了前面音樂和言語的鋪墊,學生仿佛也回到了過去的歲月,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從他們滔滔不絕的講述中,我知道他們再一次品嘗了入學時的新奇、入隊時的激動,成功時的喜悅、失敗時的沮喪……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年級的學生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表達要有條理,能根據(jù)交流的對象和場合,做簡單的發(fā)言。語文教材既是讀寫訓練的材料,同時也是進行聽說訓練的材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善于捕捉聽說點,滲透聽說訓練,把聽說訓練和理解內容、思想教育結合起來,要為學生巧妙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盡可能地回歸常態(tài),還原生活,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置身于有話可說的情景中,學生就會克服心理障礙,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就會帶著豐富的情感和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交際活動,產(chǎn)生“一吐為快”的沖動。
反思: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人與人的交流日益頻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他人交往時所用的表達方式所占的比例分別為:口頭表達占95%,體態(tài)表達占4%,書面表達和其他表達方式占1%??梢姡谡Z表達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課堂教學是口語交際的主陣地,教師應利用這個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其逐步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以滿足所有學生的交際需要,讓學生學會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的樂趣。只有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才會達到“思風發(fā)于胸臆,言泉流于唇”的境界。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口語交際都是聽與說雙方的一個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多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其表達的欲望,并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為學生今后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标P鍵是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帶領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感受。相信,在語文課堂中,只要老師心中有“口語交際”,學生就會有口語鍛煉的各種途徑,而我們的課堂也會因動感而無限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