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姣娥
我平時不愛喝茶,偶爾喝一點,卻是一杯見底,似《紅樓夢》里妙玉所說的“解渴的蠢物”一般,全然沒有高雅名士那種“忙里偷閑,苦中作樂”的雅致。
然而對于熏茶,我卻有一種透徹心肺的想念。熏茶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綠茶,只不過是在制作過程中多了一道煙熏的程序,是我們老家人最喜歡飲用的茶。
老家的山多,茶樹卻很少。那山層層疊疊,連綿起伏,滿眼的翠綠,令人賞心悅目;那茶樹卻是零零散散,星星點點,似農家菜園里種植的花樹。可就是這星星點點,卻在不經意中,開出了耀眼的芬芳。
老家的茶樹一般種植在房前屋后,菜地兩邊,或者是那些坑坑洼洼的山旮旯里,很少有成片成塊的茶林出現。每家栽種茶樹的初衷大多是“自產自銷”,用以招待來客。清明時節(jié),這些茶樹經驚蟄春雷的催促,萌發(fā)出淡黃的嫩綠,清新明亮,亭亭玉立,吸引著人們來采摘。
此時,手巧的女人采回鮮嫩的茶葉,洗凈、殺青,揉捻后攤開在篾織的簸箕里,將簸箕平放在煮飯用的灶膛口。灶膛里引燃隔年從山上撿回來的茶樹殼或楓樹球,當淡藍色的煙霧帶著清甜的香味慢慢彌散開來時,灶膛里忽明忽暗的木炭開始烘烤著簸箕里濕潤的新茶。女人則默默地守在旁邊,時而看火候,時而納鞋底,時而探手攪拌簸箕里的茶葉,直到濕漉漉的新茶漸漸烘干成可以收藏的珍品。
熏茶清香宜人,甘甜爽口,滋味鮮醇。每年春節(jié)我們回家,婆母總喜歡將她親手采摘制作的頭道熏茶拿出來,用屋后的山泉水煮茶給我們喝。執(zhí)杯在手,緩烹慢煎,細品悠啜,感覺滿身的郁氣慢慢淡化成一縷輕煙,精神為之一振。再品第二口時,仿佛水里加了糖,對了蜜,清甜中帶著一種說不出來的香味。
老人笑瞇瞇地坐在對面,問一聲:“怎么樣?好喝嗎?”我點頭,口里的茶水緩緩浸過充滿濁氣的喉嚨,答:“好喝?!崩先擞谑钦f:“好喝就多喝幾杯,回去后再給你們捎一包。”
然而,帶回城里的熏茶卻總也品不出老家的味道。茶,依然很香,清純翠綠,在透明的玻璃杯子里伸展出它毛茸茸的本色,可仔細品味,卻怎么也品不出老家的甘甜來。后來我才知道,茶是需用水來配的,好茶須用好水。古人論茶,多是以精茗蘊香借水發(fā)。清人張大復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認為“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有八分耳?!毖鑼儆诶霞业纳?,老家的水,離開了老家,它也就與別的普通綠茶毫無二致,甚至還會讓異地人感覺那種熏香是一種刺鼻的異味。
如今,喜歡制作熏茶的老人一個個歸入了塵土。年輕的一代對于熏茶的制作早已沒了先輩們的耐心,他們更多的是追隨著都市的生活,向往著那里的喧囂。在時光中,老家的熏茶也和老家的老人一樣慢慢老去,慢慢歸入塵土,慢慢融入歷史,慢慢成為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