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教育界的“牙防組”:“中國教育專家委員會”現形記
“中國教育專家委員會”這個在中國行政圖譜中并不存在的“權威”部門,一度具備多種功能:設立考場、頒發(fā)證書、組織培訓、發(fā)展會員……在沒有認證和評審職能的情況下,它以科協和教育部的“權力影子”自居并活動三年。
《南風窗》
追憶“五四”:代有青年記青春
無論是“五四新青年”,還是之后的“革命青年、知識青年”,或是20世紀80年代的“現代青年”,其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都無法小覷。時下對“80后”“90后”的批評甚多,而“80后”依然呈現出令人驚訝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并反省當代中國青年問題,理應歷史性地檢視“青年”角色從誕生至今的成長歷程。這是從“青年”角色的起點出發(fā),尋找其內在的結構性不足,從而不僅限于銘記曾經蕩氣回腸的青春,也能理解挫折與變遷,看清青年之于時代的真正價值。
《中國改革》
學者建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未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是:要多元化,不要“大一統(tǒng)”;要“民自主”,不要“官本位”;要公平競爭,不要行政壟斷;要“以人為本”,不要“畸形發(fā)展”;要大眾化,不要“科舉化”“精英貴族化”。
《南方人物周刊》
“富二代”接班:父輩財富既是祝福也是枷鎖
這是一個令多數人羨慕、嫉妒卻也不乏神秘感的特殊群體。他們在物質上極度富足,精神上卻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他們是民營企業(yè)“富二代”,社會經濟和民營企業(yè)發(fā)展的產物。他們的“奮斗”,夾雜著青春、激情、挫折與成長。
《新民周刊》
“網商”潮助推大學生就業(yè)
“中國電子商務誕生了三波‘網商浪潮,現在正是第三波浪潮(生活服務領域)的起點,在這一波浪潮中,大學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彪m然自去年起爆發(fā)的金融危機致使我國今年就業(yè)形勢更加嚴峻,但也給許多大學生帶來了創(chuàng)業(yè)機遇,而網絡無疑提供了一個絕佳平臺,并不斷誕生適合大學生的工作機會。成為“網商”似乎是目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中的一條捷徑。這種網絡經營方式,因啟動資金少、創(chuàng)業(yè)門檻低、經營風險小,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慢跑向前
我國政府全面推動出版單位改制和上市融資。民營資本被吸納參與出版行業(yè)融資,是此次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最大突破之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勾畫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責任編輯 鄧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