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強 姚若鵬
股疝的發(fā)病率約占腹外疝的3%~5%,股疝中嵌頓者高達60%。為了探討快速解除嵌頓、確切高位結扎疝囊有效法,2003年7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拆線剪沿腹股溝韌帶下緣往腔隙韌帶分次剪開快速松解嵌頓,進腹作股環(huán)
內口高位縫扎等方法[1]治療嵌頓性股疝63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性21例,女性42例。年齡28~80歲。其中左側18例,右側45例。嵌頓疝合并腸梗阻36例。絞窄性疝26例,其中腸壞死或穿孔19例,大網膜嵌頓壞死5例,附件嵌頓壞死2例。不典型疝(右側血管前疝)1例,同側以前行過腹股溝疝手術3例(左側1例、右側2例)行徑股修補術36例,McVay法修補術27例。19例同時行小腸切除吻合。
1.2 方法 取平行于腹股溝韌帶上約2.5 cm之斜切口,長約5 cm,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在腹外斜肌腱膜表面分離至卵圓窩處找到股疝疝囊,切開疝囊至卵圓窩,在股環(huán)與疝內容物之間沿著腹股溝韌帶下緣用拆線剪鉤住腔隙韌帶分次剪開,快速松懈嵌頓,回納疝內容物至腹腔,然后在原切口下分開腹內斜股和腹橫肌,切開腹橫筋膜及腹膜,進入腹腔,暴露股環(huán)內口,提起股環(huán)口四周腹膜及腹橫筋膜,用4-0絲線做連續(xù)縫合,關閉股環(huán)內口,關閉腹腔。一般行經股修補法,若合并腹股溝區(qū)域薄弱,則行McVay法修補術。松解嵌頓后,回納疝內容物至腹腔仍有困難者,則經腹配合回納[2]。若絞窄性疝致腸壞死或穿孔須行腸切除及吻合時,在疝囊區(qū)域作相應處理后(主要是盡可能減少腹腔污染),將腸管回納腹腔再提到切口外操作。
2 結果
手術時間25~70 min,平均39.8 min,平均住院6.1 d,無并發(fā)癥發(fā)生,隨訪6個月~4年,未見復發(fā)病例。
3 討論
嵌頓性或絞窄性股疝手術時,因疝環(huán)狹小,回納內容物常有一定困難。我院采用拆線剪沿腹股韌帶下緣分次剪開腔隙韌帶的方法以快速擴大股環(huán),松懈嵌頓,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1)操作安全,速度快。大多術者用組織剪剪開股環(huán)以松解嵌頓,此方法因組織剪剪刀頭相對較大,操作時股環(huán)與疝內容物之間須有較大間隙才能進行,這樣勢必對疝內容物之間須有較大間隙才能進行,這樣勢必對疝頓內容物有較大的擠壓,易造成嵌頓的疝內容物損傷,同時,在操作是暴露出較大間隙也有一定困難。并且剪開股環(huán)時常須下壓用力,剪開的組織深度較難控制,易造成損傷。我們采用拆線剪剪開股環(huán),股環(huán)與疝內容之間稍有一點間隙就能順利操作,速度快,并且將股環(huán)邊緣輕輕鉤住后剪開,易控制剪開的組織范圍及深度,避免造成副損傷。(2)無須切斷腹股溝韌帶。(3)用拆線剪沿腹股溝韌帶下緣剪開腔隙韌帶,可以避開股動脈及股靜脈,防止其損傷。采用本法須注意:(1)變異的閉孔動脈常在股環(huán)內側繞行后進入閉孔,剪開腔隙韌帶時慎防損傷閉孔動脈而致出血。本組有2例發(fā)生閉孔動脈損傷出血,因控制了剪開股環(huán)的深度,故止血并不困難。(2)拆線剪一側剪尖銳利,故操作時,動作一定要輕柔,鉤住股環(huán)邊緣,避免剪尖損傷其他組織。
采用進腹手術治療股疝有其明顯的優(yōu)點:(1)易找到疝囊及股環(huán)內口,縫合內口能真正達到高位結扎疝囊的目的。(2)嵌頓性股疝回納方便、安全。(3)易判斷腸管血運情況。(4)手術中不會為尋找股疝疝囊而損傷血管和神經。(5)腸切除吻合手術操作更安全、更方便。
但進腹手術有其不足之處,主要是增加腹腔污染的機會。本組63例嵌頓性股疝中有19例合并腸壞死或穿孔,我們先吸凈股部液體及腸內容物、縫合或結扎封閉腸管,消毒后放回腹腔;再提出切口外進行腸切除吻合,同時腹腔內置一塊大鹽水巾隔離,污染的器械及手套等不進入腹腔,術后無并發(fā)癥發(fā)生。通過本組63例臨床觀察,只要操作得當,進腹手術治療股疝是安全可靠的。
關于修補股疝,目前報道的方法很多。對于嵌頓性股疝,在行有張力修補時,可首選經股修補法,此方法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不會損傷腹股溝原有解剖,不易造成副損傷,且在疝內容物有壞死、局部污染嚴重的情況下仍可考慮進行修補[3]。本組63例嵌頓性股疝中有1例血管前疝,術中向前剪開血管鞘,回納疝內容物,再縫合血管鞘,同時縫合股環(huán)內口,術后隨訪2年無復發(fā)。
參考文獻:
[1]黃磊,唐健雄.經腹股溝口腹膜前隙修補腹股溝修補術應用體會[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4):349-351.
[2]周瑾,童正祥.嵌頓性疝疝環(huán)松解法的改進[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33(6):66.
[3]馬頌章,鄭民華.成人腹股溝疝、股疝手術治療方案[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3(1):64.
(收稿日期: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