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在這個炎熱的六月里,中原大地上起伏的麥浪成就了人們臉上最幸福的笑容。
然而,人們忘不了這樣的新聞背景:從去年10月下旬始,河南持續(xù)110多天沒有有效降雨,干旱麥田最高時達到5500多萬畝,其中360多萬畝出現(xiàn)黃苗現(xiàn)象,50萬畝麥苗瀕臨枯死
作為我國第一農業(yè)大省,也是第一糧食大省,河南糧食生產連續(xù)11年居全國首位,連續(xù)5年奪取豐收,連續(xù)3年突破千億斤大關,旱情肆虐之后的2009年,河南的夏糧生產有無變數(shù)?
河南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的四分之一強。2009年,河南省夏糧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7930萬畝以上,其中小麥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7890萬畝以上,優(yōu)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006萬畝,小麥總產鎖定600億斤目標。
類似的數(shù)字曾經在以往的數(shù)年間令國人刮目,而在2009年,這些數(shù)字尤其難能可貴,因為,這些看似簡單的數(shù)字背后,是數(shù)十年一遇的旱象肆虐下的從容應對。是中原9800萬民眾堅韌博弈的詮釋和見證,今天,我們并非刻意痛心回眸那場世紀之早,也并非為了局部的力不從心進行撻伐或者深省,而是為了沿著河南農業(yè)發(fā)展的紋理求解出凝結在數(shù)字里的啟示性意義。
“雖有數(shù)斗玉,不如一盤粟”。歷來把糧食視為重中之重的中原人民在“風不調、雨不順”的年份,用智慧和汗水擔當起了全國糧倉的責任,并打造了一張盡顯福祉的答卷。
——大旱來臨,河南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共投入抗旱資金14.68億元,累計澆麥9514萬畝次;省政府撥款13億多元,在薄弱地區(qū)應急建設了一批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積1239萬畝;
——大旱來臨,河南省農業(yè)廳牽頭啟動了“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1.38萬名農業(yè)科技人員走進了全省4.8萬個行政村之后,農民適時澆水、合理施肥、防控病蟲害有了科學的方向;
——大旱來臨,各級涉農部門積極推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3.1萬人次的培訓班史無前例地趨于通俗化、簡便化、群眾化,極大縮短了農民的受益路徑。
也許,這些只是我們?yōu)g覽到的極少數(shù)頁面,也許,我們甚至可以把這些很狹隘地理解為應急之作,但漸行漸近的科技知識催動了小麥的拔節(jié)和分蘗,曾經力不從心的田野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嶄新內容所渲染,人們在齊心驅趕旱象的磨煉中,閱讀到了自上而下應對危機的信心和力量。
誠然,百分百的完美總是民眾理想的愿景,但毋庸置疑,在2009年,一個“服務性政府”的版本已經敞開胸懷接納百姓,并任百姓品評。俗語云,“百姓心中有桿秤”,走過剛剛收割過的麥田,樸素的農民自有一份來自心底的稱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