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華
一、危害癥狀
危害棉花的葉螨,總稱棉花紅蜘蛛。紅蜘蛛的成、若螨均在棉葉背面吸取汁液,使葉片變色,一般一片葉上有葉螨5頭以下時葉片出現(xiàn)“黃斑”:超過5頭時出現(xiàn)“紅砂”斑,個體較多時,“紅斑”擴大,呈火燒狀,受害嚴重時葉片焦枯、脫落(即垮稈)。幼苗被害嚴重時,常造成死苗:蕾鈴期受害,則使蕾鈴脫落,鈴重減輕,產(chǎn)量降低。
二、猖獗的原因
1品種更新有利于紅蜘蛛的取食危害。抗蟲棉大面積推廣,有效地控制了棉鈴蟲的暴發(fā)危害。但由于抗蟲基因的導入,引起棉花生理結(jié)構(gòu)和生化特性的變化,降低了對紅蜘蛛的抗耐性,甚至引發(fā)了紅蜘蛛的偏好、喜食和聚集危害。
2氣候變化適宜紅蜘蛛的生長繁殖。干旱高溫的氣候適宜紅蜘蛛的生長繁殖和危害。
3耕作方式的變化有利于紅蜘蛛的世代繁衍。由于人多地少,為了追求更高的產(chǎn)量和最大的效益,不斷提高棉田的復種指數(shù),擴大棉花與糧、油、菜間作、套種面積,從而增加了紅蜘蛛的寄生作物和轉(zhuǎn)食危害的橋梁。
三、綜合防治技術(shù)
1農(nóng)業(yè)防治:
①越冬場所處理。作物收獲后,及時將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晚秋早春清除田埂、溝邊、路旁以及靠近棉田的雜草;重視秋冬深翻地,并進行冬灌。
②選育和選用抗紅蜘蛛品種。建議育種單位在培育抗棉鈴蟲品種的同時,一定要兼顧其綜合抗性。注意對抗耐紅蜘蛛特性的導入應用,如篩選葉片下表皮較厚、茸毛較長的生物性狀,不利于紅蜘蛛取食危害。
③農(nóng)藝措施。盡量避免棉花與豆類、芝麻及瓜類等作物間作或鄰作,擴大水旱輪作面積,減少紅蜘蛛寄主和橋梁作物的種植。增施鉀肥,促進棉花健壯生長,加強化控,塑造理想株型。減少紅蜘蛛危害。結(jié)合農(nóng)事操作,及時間苗、定苗;拔除有螨苗集中處理,以減少螨源基數(shù)。
2化學防治:可用20%三氯殺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或15%達螨靈乳油30~40毫升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在螨卵高峰期使用克螨敵300倍液,一次用藥可控制整個生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