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跡考

      2009-07-24 08:51:50
      社會科學(xué)研究 2009年4期
      關(guān)鍵詞:李白

      曾 明

      [摘要]李白名詩《送友人》之“友人”為誰,學(xué)界至今不得其解。從種種資料來看,“友人”實為范崇凱。范崇凱是唐玄宗開元四年狀元,后應(yīng)詔作《花萼樓賦》,為天下第一。李白此詩,蓋是他15歲時在蜀中送別范崇凱赴長安趕考前之作。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今傳范崇凱所作的《花萼樓賦》并《序》,并非范氏所為,而是高蓋之作。

      [關(guān)鍵詞]李白;《送友人》;《花萼樓賦》;范崇凱;高蓋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09)04-0173-05

      李白《送友人》是一篇萬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其詩云:“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此詩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甚至被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評譽為:“對景懷人,意味深永?!钡珜畎状嗽娭兄肮嗜?友人)”為誰,及何地所作等“詩本事”,則考索不多,因而也就難以“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這不能不說是李白詩研究中的一件憾事。今特對“故人(友人)”所指及相關(guān)問題進行考索,以拋磚引玉。

      (一)

      明人周復(fù)俊《全蜀藝文志》卷20“詩”“贈送上”著錄的詩作中有:《淮南臥病書懷蜀中趙征君蕤》,作者署名為“李白”;《江上寄巴東故人》,作者署名為“前人”;《送友人人蜀》,作者署名為“前人”;《送友人內(nèi)江范崇凱》,作者署名為“前人”;《贈兄崇凱》,作者署名為“范元凱”。這五首詩的前四首,從作者署名看,皆為李白之詩。其中的第四首《送友人內(nèi)江范崇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上面提到的李白四首詩,又見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第一首,見《全集》卷13,篇名全同;第二首見《全集》卷14,篇名全同;第三首見《全集》卷18,篇名全同;第四首亦見《全集》卷18,但是篇名有所不同?!度菲麨椤端陀讶恕?,比《藝文志》少“內(nèi)江范崇凱”五字,而這第四首即是我們要考索的。

      上引《全蜀藝文志》所錄李白的這幾首贈送詩,我們注意到:從詩名看,多與蜀地有關(guān),而且往往構(gòu)成整齊的“動詞(V)+名詞詞組(N)”結(jié)構(gòu)。說得更具體點,就是形成一種固定化的格式:表送別懷念類動詞+被送別的友人的籍貫地望+被送別者。這正是古代詩人給詩篇命名的常見格式。所以,我們認為,《送友人》詩的全名當(dāng)據(jù)《全蜀藝文志》,作《送友人內(nèi)江范崇凱》為正,“友人”的真實身份是“內(nèi)江范崇凱”。另外,《全蜀藝文志》卷1“賦”還載有范崇凱《花萼樓賦》全文并《序》。

      關(guān)于《送友人》之“友人”究竟為誰,明代的另一學(xué)者曹學(xué)儉也很關(guān)注。曹學(xué)儉《蜀中廣記》卷101《詩話》云:“李白‘青山橫北郭一首題云:《送友人作》。不知其為何人與何地也?!对娏终裥恪奉}下加‘新津作三字?!顿Y縣志》載此首連‘見說蠶叢路一首,俱作《送范金卿還資州作》。金卿,即范崇凱,獻《花萼樓賦》者?!秲?nèi)江縣志》復(fù)收李白《贈崇凱古風(fēng)》一首,或亦有所本也?!庇帧妒裰袕V記》卷8云:“川西道成都府內(nèi)江縣志云:西北十五里,有花萼山,有寺臨江崖上,銹‘匯瀾有斐四字。唐范崇凱書。《方輿勝覽》:花萼山,距內(nèi)江縣十里許,唐范金卿讀書處。按:范崇凱,玄宗時獻《花萼樓賦》,為天下第一,鄉(xiāng)人榮之,以賦名其山也。其弟元凱,亦能文,時稱為‘梧崗雙風(fēng)。李太白《贈范金卿》詩云:‘君子枉清盼,未知東走迷。離家未幾月,絡(luò)緯鳴中閨。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攜。我有結(jié)綠珍,久藏濁水泥。時人棄此物,乃與燕石齊。拂拭欲贈之,申眉路無梯。遼東慚白豕,楚客羞山雞。徒有獻芹心,終流泣玉啼。只應(yīng)自索漠,留舌示山妻。又:‘范宰不買名,弦歌對前楹。為邦默自化,日覺冰壺清。百里雞犬靜,千廬機杼鳴。浮人少蕩析,愛客多逢迎。游子睹佳政,因之聽頌聲。《白集》又有‘青山橫北郭,……蕭蕭班馬鳴一首,《志》云亦送崇凱作也。金卿所居故址有臥碑,鐫《華萼樓賦》,剝落殆盡。山之后灣,有金卿墓?!?/p>

      以上引文,有幾點值得注意。1.李白贈范崇凱之詩,除《送友人》一首外,當(dāng)還有《送友人人蜀》(即“見說蠶叢路”首)、《贈范金卿二首》等。2.《送友人》首,又名《送范金卿還資州作》,寫作地點在新津。3.范崇凱字金卿,內(nèi)江人,曾于內(nèi)江縣西北十里處之花萼山中讀書。唐玄宗時獻《花萼樓賦》,為天下第一。有弟元凱,亦能文。

      可見,曹學(xué)儉同樣認為《送友人》之友人乃范崇凱??肌端膸烊珪偰俊肪?0“史部”之“地理類三”云曹學(xué)儉《蜀中廣記》:“搜采宏富,頗不愧廣記之名”,“談蜀中掌故者,終以《全蜀藝文志》及是書為取材之淵藪也。”既然“搜采宏富”,其說必有來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如果比較上引周、曹二家之說的區(qū)別,我們發(fā)現(xiàn):周復(fù)俊《全蜀藝文志》謂“送內(nèi)江范崇凱”,而曹學(xué)儉《蜀中廣記》說“送范崇凱還資州”。這里涉及到范崇凱的籍貫地望,故不可不辨。其實,“內(nèi)江”與“資州”并不矛盾。《新唐書》卷42《地理志六》:“資州資陽郡,上。本治盤石,咸通六年徙治內(nèi)江,七年復(fù)治盤石?!h八:盤石、資陽、清溪、內(nèi)江、月山、龍水、銀山、丹山?!眲t“內(nèi)江”系“資州”所轄之縣。如此,則《全蜀藝文志》謂“送內(nèi)江范崇凱”是說的縣籍;《蜀中廣記》作“送范金卿還資州”是說的州籍。

      至于《蜀中廣記》關(guān)于范崇凱其人其事的記載,則更有較多旁證。如:《全蜀藝文志》卷20繼李白四首“贈送”詩之后所著錄的范元凱《贈兄崇凱》的作者介紹云:“范崇凱,內(nèi)江人,奏《花萼樓賦》為第一。其弟元凱,亦自負其才?!顿浶衷姟吩疲骸尻柤垉r因兄貴,蜀地紅箋為弟貧。南北東西幾千里,除兄與弟更無人。”其謂范崇凱為內(nèi)江人云云,與《蜀中廣記》所言相合。但這里要附帶說明的是:《全唐詩》卷311只著錄范元凱《章仇公(兼瓊)席上詠真珠姬》詩一首,而于《全蜀藝文志》所錄范元凱《贈兄崇凱》詩則未收入,不過,今人陳尚君《全唐詩補遺》卷上作了補錄。《全唐詩》卷311介紹范元凱云:“范元凱,內(nèi)江人,與兄崇凱俱有才名。詩一首”,亦與《全蜀藝文志》所言不殊。從《全唐詩》未收《全蜀藝文志》所載范元凱《贈兄崇凱》詩看,《全唐詩》編者定未參考過《全蜀藝文志》,而兩書對范崇凱、范元凱的介紹卻基本相同,這一方面說明《全唐詩》別有資料來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各書對范氏兄弟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范崇凱中狀元事,前人也有記載?!端拇ㄍㄖ尽肪?2《選舉·進士》即云:“唐開元:范崇凱,內(nèi)江人,狀元。范元凱,內(nèi)江人”。徐松《登科記考》卷5論及開元四年(716)進士時言:“進士十六人,范崇凱(原按語:‘狀元,見《玉芝堂談薈》)、薛邕、史翔。”《文苑英華》卷86錄薛邕、史翔《丹甑賦》各一篇?!兜り蒂x》即本科試題?!度莆摹肪?35、卷439所錄薛邕和史翔之《丹甑賦》,即本于《文苑英華》。可惜

      的是,范崇凱此賦已佚。

      又考《民國內(nèi)江縣志》所存有關(guān)范崇凱事跡者更多,其有關(guān)范崇凱唐開元四年中狀元、后應(yīng)詔作《花萼樓賦》為天下第一、金卿故居臥碑鐫《花萼樓賦》剝落殆盡、邑人紀(jì)念李白與范崇凱詩友相會的太白樓等記載,除可與《四川通志》、《全蜀藝文志》、《蜀中廣記》等所記互相印證外,還新載了李白詩《送友人》“青山橫北郭”首所寫之地——“北郭”、“東城”之所在。

      考此《民國內(nèi)江縣志》,所據(jù)的最早材料當(dāng)為清編《四川通志》。但清《四川通志》又多據(jù)明編《四川通志》。而明編《四川通志》之《藝文志》“出楊慎手”。故據(jù)《四川通志》而編纂的《內(nèi)江縣志·藝文》所錄范崇凱之《花萼樓賦并序》,還當(dāng)作仔細甄別。

      (二)

      上引周復(fù)俊《全蜀藝文志》謂范崇凱“奏《花萼樓賦》第一”,并于卷1“賦”部載全賦之序和正文。其后,清雍正七年(1729)黃廷桂等奉敕重修的《四川通志》,該書卷20《輿地·山川》“資州內(nèi)江縣”卷39及《民國內(nèi)江縣志》卷6《藝文》“賦”等亦全文錄之。然而于此《賦》之作者,李昉《文苑英華》卷49、王應(yīng)麟《玉?!肪?64及《陜西通志》卷88、明費經(jīng)虞《雅論》卷6《格式四》皆署名為高蓋作,《全唐文》卷395亦同。皆與《四川通志》、《民國內(nèi)江縣志》之說為范崇凱作者不同。

      那么,此篇《花萼樓賦》究竟為何人所作呢?筆者以為當(dāng)是高蓋。

      王應(yīng)麟《玉?!肪?64云:

      唐勤政樓、花萼樓(原注:并詳見興慶宮)?!稌罚骸鞂毷裕哆x舉志》:十月一日,御勤政樓,試四科舉人,策外更試詩、賦各一道,制舉試詩賦自此始(原注:《登科記》:開元十三年,進士試《花萼樓賦》)?!呱w《花萼樓賦》(節(jié)錄):開元中,筑長安東郛,起樓瞰于外,銀榜天題,金犀玉闕,望馳道而通禁林,走建章而枕長樂。攢畫拱以交映,列綺窗以相薄。金鋪珠綴,飛梁回繞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蓮萼。王誣《賦》(節(jié)錄):……陶舉《賦》(節(jié)錄):……敬括《賦》(節(jié)錄):……張甫《賦》(節(jié)錄):……

      按南宋王應(yīng)麟之說,當(dāng)出于北宋李昉等編纂的《文苑英華》。該書卷49“賦”部列《花萼樓賦》共五篇:第一篇,《花萼樓賦》,題下有“以《花萼樓賦》并《序》為韻”九字注文,署名為高蓋。文字與字數(shù)與《四川通志》署名為范崇凱作的《花萼樓賦》并《序》完全相同。第二篇,同前韻,作者王誣。第三篇,同前韻,作者張甫。第四篇,同前韻,作者陶舉。第五篇,同前韻,作者敬括。顯然,王應(yīng)膦所云不是杜撰。以后,清人編《全唐文》,于此五篇《花萼樓賦》之作者署名,均與《文苑英華》、《玉?!吠???梢?,從北宋至清的一些典籍,對這五篇《花萼樓賦》作者都無異議,特別是有《序》的那篇,都以為是高蓋之作。只有清人據(jù)明人編纂的《四川通志》加以增刪而成的《四川通志》卷20、卷39,才把高蓋《花萼樓賦》并《序》的著作權(quán)歸于范崇凱?!端膸烊珪偰俊肪?8“史部”之“地理類一”云:“《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藝文》出楊慎手,最為雅贍”。故周復(fù)俊《全蜀藝文志》、清修《四川通志·藝文志》、《民國內(nèi)江縣志》等把高蓋《花萼樓賦》定為范崇凱作,殆是承楊慎之說。楊慎,四川新都人;范崇凱,四川內(nèi)江人。楊慎在修《四川通志·藝文志》時,也許出于為鄉(xiāng)梓增譽添彩的目的而“高冠范戴”吧!

      雖然,范崇凱《花萼樓賦》不傳,但他當(dāng)是第一個作《花萼樓賦》者。高蓋等人之同名賦作,皆在其后。這從高蓋等人的《賦》名題下之注可知。五篇同名《賦》作題下皆云:“以《花萼樓賦》并《序》為韻”。可見,五人之作,皆是步前人同名《賦》作之韻。此“前人之同名《賦》作”,就是范崇凱那篇被明皇譽為“天下第一”的《花萼樓賦》并《序》。

      考高蓋、張甫、陶舉、王謹、敬括等人的五篇《花萼樓賦》,前三人者,當(dāng)作于開元十三年。上引王應(yīng)麟《玉?!芬兜强朴洝芳丛疲骸伴_元十三年,進士試《花萼樓賦》?!边@三篇《賦》,當(dāng)是此三人應(yīng)試時所作。但《全唐文》謂高蓋、張甫、陶舉均為開元二十三年進士。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即引《登科記》之說以否定《全唐文》說。筆者謂高蓋等《賦》作于開元十三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高蓋這篇《賦》和《序》的有些用語與開元十三年前玄宗的制誥和詩作多有相同。如《賦》云:“教本既同乎羲軒之日,睦親又比乎棠棣之花”之“敦本”、“睦親”,見于玄宗開元十年《誡宗屬制》;“裂土苴茅以表慶,賜珪分瑞以聯(lián)華”之“裂土”、“苴茅”,見于《封懷寧郡王嗣吳制》及《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開元元年八月);“信可以受無窮之祉,而保義我皇家者哉”之“保義皇家”,見于《授張說同中書門下三品制》(開元九年九月);“于是,神輿乃登夫翠輦而建華旒,鉤陳警道兮環(huán)衛(wèi)周。命期門使接蹕,將有事乎娛游”之“鉤陳”、“接蹕”,見于《幸東都制》(開元五年,或開元十二年);“豈止唯臨鄂杜之郊,空指邯鄲之路而已裁”之“鄂杜”及“豈止…”而已哉”之句式,見于《答宋王成器等上表以興慶宮舊里宅為宮制》(開元初)及《幸湯泉詔》(開元三年,或開元十一年)、《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開元元年八月);“即知華夷欣慶,冠帶混并”之“華夷”,見于《封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醣制》。而《賦》之《序》之“代邸”云云,“乃以花萼相輝為名”云云,亦見于玄宗《游興慶官作并序》。從上所列的高《賦》與玄宗制詔的相同點看,當(dāng)是玄宗制詔先出,高《賦》仿玄宗制詔,而非玄宗制詔仿高《賦》。玄宗這些制詔之出,最早為開元元年,如《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最遲或為開元十二年,如《幸東都制》。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玄宗之制詔,更不可能篇篇都去仿一篇臣下之作的一兩個詞匯或句式,而是相反。因為,皇帝的制詔,相當(dāng)于最高指示,做臣下的不僅要無條件遵從,而且篇篇都是自己學(xué)習(xí)模仿的榜樣。因此,說高《賦》仿玄宗制詔,當(dāng)是確論。

      另外,高蓋在賦末還寫下了“嗟乎!時難再得,歲不我與。跡已混于沈滯,心未齊于出處。此小子之所以瞻棟梁以自悲,仰云霄而失序”之句。這也是應(yīng)試者的口氣。而費經(jīng)虞《雅論》載高蓋此賦時亦云:“此唐人應(yīng)試賦也”。高蓋此時,殆已年過“而立”,故有“歲不我與”之嘆。至于王謹之賦,則作于開元二十五年。王《賦》之開頭有云:“我唐有國,塹炎海而苑絕漠,封日域而堤流沙;生堯舜而開統(tǒng),誕文景而成家;于茲百有二十載。開元皇帝御極,居藩符五馬之兆,在天豈一龍所加。”從李淵武德元年(618)建唐稱帝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正合王《賦》所言之“我唐有國……于茲百有二十載”之?dāng)?shù)。徐松《登科記考》亦持此說。敬括《賦》殆亦作于開元年間。

      以上考索可知,范崇凱那篇失傳了的《花萼樓賦》并《序》,當(dāng)作于開元十三年高蓋等應(yīng)試所作的同名賦以前。范崇凱于開元四年狀元及第時所作的應(yīng)試賦名為《丹甑賦》,不是《花萼樓賦》。范崇凱狀元及第后,玄宗于花萼樓宴會兄弟,作賦高手范祟凱和其他同僚,獻上各自

      精心結(jié)撰的《花萼樓賦》并《序》,而范《賦》被欽定為天下第一。

      (三)

      李白《送友人內(nèi)江范崇凱》一詩,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此詩究竟作于何時何地?上引明代學(xué)者曹學(xué)儉已經(jīng)提出此疑問。我們認為:此詩乃李白早年在蜀中所作。其理由有三:

      其一,從李白的創(chuàng)作崖略考察。據(jù)上文言,范崇凱于玄宗開元四年中了進士,名列第一,做了狀元。但從《送友人》內(nèi)容絲毫未涉及“故人”范崇凱中狀元事推之,此詩當(dāng)作于開元四年前,或即作于開元三年范崇凱赴京會試前不久。而此時李白約十五歲?;蛟S有人會問,十五歲的李白,何能作此詩?據(jù)王琦《李太白年譜》云:“太白年五歲,能誦六甲”?!笆畾q,通《詩》、《書》,觀百家”?!逵^奇書,作賦凌相如。殆作《明堂賦》。”可見,自許早慧如此,且十五歲即作《明堂》一賦的李白,其能在十五歲時寫出《送友人》這樣的詩,當(dāng)不是問題。王琦《年譜》“后記”云:“太白生于蜀中,(25歲)出蜀之后不復(fù)旋返,凡蜀地諸作,皆少作也。”

      其二,從地理方位考察。前引明代學(xué)者曹學(xué)儉提到一說,言《送友人》作于新津,新津在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之間,是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的必經(jīng)之地。李白少時曾在眉山象耳山、嘉州錦岡山(或錦江山)讀書,而峨眉山則是李白出蜀前的隱居之地。因此,早年游遍蜀地的李白在游新津或途經(jīng)新津時遇見內(nèi)江范崇凱并贈之以詩,頗有可能。但從詩中“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二句看,又不似送友人從新津回資州內(nèi)江。因為自新津至內(nèi)江,用“萬里”一詞實在是太夸而不實,與地理不合。因此,扈自中《資縣志》之“新津作”說不一定可取。那么,上引《民國內(nèi)江縣志》的說法,謂李白送范崇凱之處,在清道光乙巳(1845,道光二十五年)修建的內(nèi)江太白樓舊地——內(nèi)江縣東、西林寺剎前山,又如何呢?該志謂此地“兩溝交流,群峰競秀,即太白《送金卿》所謂‘北郭、‘東城處也”。又據(jù)《蜀中廣記》卷8記內(nèi)江原名中江云:“按《志》云:中江源出岷山,自灌口分支,經(jīng)懷口入簡縣,歷資江而下為中江,經(jīng)三堆山下,西折而東至縣,而復(fù)東折而南,至樟木鎮(zhèn)又南折而西,至黃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環(huán)九十余里,而縣當(dāng)其中,故日中江?!庇帧端拇ㄍㄖ尽肪?0“寺觀”記東、西林寺云:“東林寺,在縣東北隅,宋紹興十一年建,明洪武中重修。傍崖結(jié)樓,即石鐫像,高閣臨江渚,俯秋水之清漣;紺殿列峰巒,望晴云之縹渺。消蟬鳴于六月,聽漁唱于三更。西林寺,在縣北一里,宋咸淳五年建,明洪武中重修。萬松郁郁,俯瞰江流,多水云逸趣。日光初出,影浴金波,與東林寺并勝?!蔽挥趦?nèi)江縣城北東、西林寺剎前山之太白樓——即原李白送范崇凱處的輿地形勝,正與太白詩所寫的地理位置(北郭、東城)和景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有相合之點。其地在離縣城之北一里處,那里可眺望蒼郁之峰巒,縹緲的晴云;俯瞰清漣之江流,浴白波之日影。故《民國內(nèi)江縣志》卷1言內(nèi)江之輿地形勝亦云:“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記”。西林寺,太白樓,均在今內(nèi)江市西林公園內(nèi)。作者曾實地考察其間,亦覺李白《送友人》詩作于內(nèi)江之說,有一定的可能性。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考證,那就是李白遍游蜀地時是否到過內(nèi)江。李白早年在蜀中之作,有一首《峨眉山月歌》,其辭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王琦《李太自全集》引南宋楊齊賢注“清溪”云:“資州清溪縣,乾德五年省入內(nèi)江,內(nèi)江在州東九十八里”。此說雖為王琦認為“恐未是”,但他也未斷然否定。如此,則此詩中的“夜發(fā)清溪”句,就可證李白確實到過內(nèi)江了。故該詩作于內(nèi)江之說,也有一定的可能。

      其三,從《送友人》一詩的用詞考察。如果說前面兩點是力求“以詩證史”、“以史證詩”,這里便是“以詩證詩”。詩歌本身的用詞可以透露給我們許多寶貴的信息。李白《送友人》中的數(shù)個關(guān)鍵詞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句?!扒嗌健保罕局盖嗍[的山嶺?!豆茏印さ貑T》:“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钡谔拼奈幕Z境中往往與故鄉(xiāng)或歸隱之處聯(lián)系起來。李白《題東溪公幽居》詩;“宅近青山同謝胱,門垂碧柳似陶潛。”徐凝《別白公》詩:“青山舊路在,自首醉還鄉(xiāng)?!辟Z島《答王建秘書》詩:“白發(fā)無心鑷,青山去意多?!薄氨惫?,本指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亦指城外的北郊。但往往與歸根和歸隱之地相聯(lián)系?!蹲髠鳌は骞拍辍罚骸褒R人葬莊公於北郭?!倍蓬A(yù)注:“兵死不入兆域,故葬北郭?!比盍А恶{出北郭門行》:“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薄鞍姿狈褐盖逅5瑯优c歸根和歸隱相關(guān)聯(lián)。潘岳《在懷縣作》詩之二:“白水過庭激,綠槐夾門植。”李白《上云樂》詩:“赤眉立盆子,自水與漢光?!蓖蹒⒁逗鬂h書》:“光武舊宅在今隨州棗陽東南,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張衡所謂‘龍飛白水也?!倍鸥Α都某U骶吩姡骸鞍姿嗌娇諒?fù)春,征君晚節(jié)傍風(fēng)塵。”其次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句。考“孤蓬”本指隨風(fēng)飄轉(zhuǎn)的蓬草。常比喻飄泊無定的孤客?!段倪x》鮑照《蕪城賦》:“稜霜氣,簌簌風(fēng)威,孤蓬自振,驚砂坐飛?!眳蜗蜃ⅲ骸肮屡?,草也,無根而隨風(fēng)飄轉(zhuǎn)者。明遠自喻客游也。”如果我們匯集三國至唐宋時代的“蓬”類詞語,發(fā)現(xiàn)總是與離開故鄉(xiāng)漂泊他方相聯(lián)系。如曹植《雜詩》之二:“轉(zhuǎn)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fēng)?!崩畎住遏斂|石門送杜二甫》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卞X起《送修武元少府》詩:“黎甿久厭蓬飄苦,遲爾西南惠月傳?!贬岇`一《江行寄張舍人》詩:“客程終日風(fēng)塵苦,蓬轉(zhuǎn)還家未有期?!笔Y捷《行香子·舟宿蘭灣》詞:“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送春歸客尚蓬飄。”宋祁《早濟江步》詩:“薄宦真蓬累,歸期問藁砧。”“征”即遠行,遠去。《詩·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编嵭{:“征,行?!蓖醢毒艖选た餀C》:“乘日月兮上征,顧游心兮部酆?!滨U照《秋日示休上人》詩:“回風(fēng)滅且起,卷蓬息復(fù)征?!钡谌恰案≡朴巫右?。落日故人情”句?!案≡啤保革h動的云,引申指飄浮不定?!冻o·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云而永嘆。”《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薄吨軙な挻筻鱾鳌罚骸班岛?人生若浮云朝露?!巫印保鸽x家遠游的人?!豆茏印さ財?shù)》:“夫齊,衢處之本,通達所出也,游子勝商之所道?!标憴C《大田議》:“夫商人逸而利厚,農(nóng)人勞而報薄。導(dǎo)農(nóng)以利,則耕夫勤;節(jié)商以法,則游子歸?!薄奥淙铡保赶﹃?。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詩:“曉月發(fā)云陽,落日次朱方?!倍鸥Α逗蟪鋈吩娭骸奥淙照沾笃?,馬鳴風(fēng)蕭蕭?!标戂摺杜c歌者陳郎》詩:“落日橫江老白蘋,同鄉(xiāng)停問一相親?!薄肮嗜恕?,指舊交,好友?!肚f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於故人之家?!薄妒酚洝し额〔虧闪袀鳌罚骸肮缘脽o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钡谒氖恰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句。王琦注:“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薄皳]手”,即揮動手臂。表示告別。劉琨《扶風(fēng)歌》:“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張耒《離黃州》詩:“扁舟發(fā)孤城,揮手謝送者?!薄笆捠挕保舐曉~,常形容馬叫聲?!对姟ば⊙拧ぼ嚬ァ罚骸笆捠採R鳴,悠悠旆旌?!薄鞍囫R”即離群之馬。《左傳·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倍蓬A(yù)注:“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扁仔拧栋Ы腺x》:“失群班馬,迷輪亂轍?!?/p>

      通過對李白《送友人》全詩的語句進行語義學(xué)(se-mantic)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整首詩歌充滿著對友人離別故鄉(xiāng)之無限惆悵和盼友歸根之繾綣情愫。結(jié)合王琦《年譜》“后記”所云“太白生于蜀中,(25歲)出蜀之后不復(fù)旋返,凡蜀地諸作,皆少作也”觀之,我們大體可以推斷出,此詩乃李白早年在蜀中為送內(nèi)江范崇凱而作。

      (責(zé)任編輯:尹富)

      猜你喜歡
      李白
      走近李白
      李白擱筆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12
      熟讀李白三首詩,看透人生三件事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10
      李白:在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08
      紙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紙上的李白(二)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4
      紙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詩仙李白的歸宿
      李白,二十歲那年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1
      李白書法
      中國商界(2016年10期)2016-12-28 01:40:21
      襄垣县| 望奎县| 漳浦县| 淳化县| 大新县| 杨浦区| 铁岭县| 大理市| 青龙| 吴忠市| 德清县| 唐山市| 福海县| 错那县| 榕江县| 隆昌县| 兴安县| 全州县| 太保市| 临漳县| 手机| 邯郸县| 黔西县| 嘉兴市| 和龙市| 锡林浩特市| 喜德县| 达孜县| 石河子市| 罗源县| 迁安市| 莆田市| 大渡口区| 武宣县| 临江市| 昌宁县| 万州区| 竹溪县| 普洱| 宝兴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