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廷祥
連續(xù)兩次考試,我們班的語文成績都不理想。經過認真分析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不認真、不細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于是我決定布置一項特別的作業(yè):讓學生每人回家數(shù)出300顆麥粒并帶到學校來。布置這項作業(yè)的是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的好習慣,并且我打算往后多布置一些這樣“另類”的作業(yè)。
第二天語文課上,我讓同學們拿出了自己的作業(yè),令我吃驚的是全班50個學生,只有18個學生認真做到了,其余的學生不是數(shù)錯了就是胡亂抓了一把充數(shù)或者干脆沒做,我很生氣。
檢查完作業(yè)后,我準備上新課卻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把自己手中的麥粒很隨便地放到了垃圾袋中。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我突然感覺到很不自在,于是我打消了上新課的念頭?!巴瑢W們。現(xiàn)在把我們手中的麥粒交到教桌上來?!睂W生又忙把垃圾袋中的麥粒翻撿出來全放到教桌上,我用手攏了攏,大約有一小碗的光景。
繼而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想一想,老師現(xiàn)在想什么?”
“老師,你在想‘積少成多吧!”
“想如何給我們上課?!?/p>
“老師,不會是想讓我們再數(shù)一數(shù)這一堆的個數(shù)吧!”
“是想把我們的麥子拿回家喂雞嗎?”
“哈哈……”
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說著。我說:“同學們,大家說的這些我都想過了,只是沒有想把它拿回家?!蔽翌D了頓又說:“我很想給同學們上新課,但是我很為這些麥粒傷心。”“傷心什么?”學生們不解的問道?!拔覀倪@些麥粒經歷了風吹日曬雨淋之后,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卻要到垃圾箱中去變質、腐爛。”說到這里有的學生明白了我的用意,低下了頭。我繼續(xù)說道:“這些糧食是我們的父母用血汗換來的,把它們扔掉,首先是對父母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再說,現(xiàn)在世界上每天要有許多跟我們年齡相仿的孩子因為吃不到足夠的食物而餓死,我們這樣做,對嗎?雖然每個同學只有300粒,但是我們50個同學就有這么一小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節(jié)約一下,那么世界上將會有多少孩子將重新獲得寶貴的生命?!?/p>
教室里頓時靜了許多,并且顯得嚴肅了。為了能夠讓這些新時代的孩子充分認識到節(jié)約的重要性,我讓學生討論了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浪費形式,把這些形式多樣的“浪費”記錄了一下來,并寫出了自己的感受。有一個學生還寫一道“小詩”:浪費實在不應該,糧食錢財不易來,節(jié)約應從我做起,一點一滴莫用歪。
雖然沒能上新課,但我感受到這節(jié)課卻是我近期上得最好的一節(jié)課。
點評:
這就是“教學的有心人”。這就是用“心”用“智慧”教書的人!
原本是語文教師,卻給學生留了一個數(shù)學作業(yè)——“數(shù)300粒麥粒帶到學校來”;原本是想解決學生做事馬虎的不良學習習慣,但最后卻演變?yōu)橐还?jié)“思想品德”課。是黃腔走板?是不務正業(yè)?是“種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是把語文課上成了非語文課嗎?都不是!課堂是個動態(tài)的、變化莫測的過程,學生是活的,教師也不是一個機器人,教案不能設計到每個細節(jié)。因此,不能按一個固定的、僵化的程序推進教學。既要認真地“預設”,不能漫無目標,走到哪兒算哪兒,更要巧妙利用生成的、始料未及的資源。
這位杜老師發(fā)現(xiàn)新的教育資源后,不認為這是語文課,講些字詞句篇就萬事大吉了,而是想到辦教育是育人的,農家子弟居然不懂得珍惜“粒粒皆辛苦”的麥粒,隨手丟棄在垃圾桶,這是何等的教育失誤?這樣的學生即使學習成績好,作業(yè)認真又有何用?倘若視而不見,就是沒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所以,他順理成章地利用了這個生成的教育資源。
這便是“經師”與“人師”的區(qū)別!
(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