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鵬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痹诒R照鄰的諸多作品中,當數(shù)這句詩流傳甚廣。如果沒有讀《長安古意》,沒準兒有人會認為,此句當出自古時某位女詩人之手。畢竟,詩中所表達的那份甘心與心愛之人長相廝守的癡情,轟轟烈烈,感天動地,不知讓多少癡男怨女向往不已。
盧照鄰是幽州范陽人,稱得上世家后裔,在秦始皇時,范陽盧氏涌現(xiàn)出了經(jīng)文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等名人。漢初的燕王盧綰,以及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的大儒盧植,也都出自于范陽盧氏。其后,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數(shù)代,一直到隋朝,在講究門第的時代,范陽盧氏始終是官宦世家,地位顯赫。在“崔、盧、王、謝”四大望族中,盧氏“望出范陽,北州冠族”。就連皇室宗親,也要與盧氏結親,所以史書上有“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的記載。
“彌九葉而逮余兮,代增麗以光熙。清風振乎終古,妙譽薰乎當時?;士紤c余以弄璋兮,肇賜予以嘉詞。名余以照鄰,字余以異之?!币越跸騽e人炫耀的語氣,盧照鄰盡情地表達著家族的高貴,甚至對自己的名字也十分滿意。在這樣的家族中,少年時代的盧照鄰不知愁滋味,不但生活得很好,而且接受了優(yōu)秀的啟蒙教育。十來歲時,盧照鄰便開始南下游學,師從文字學家曹憲、經(jīng)史專家王義方,認真研讀各種經(jīng)史典籍。學成之后,盧照鄰積極求仕,二十來歲便進入鄧王府,直接為鄧王李元裕服務。這位鄧王爺,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子,算是愛才之人,他讓年輕的盧照鄰擔任王府典簽,給足了這位才子面子。
典簽,本來僅僅是個處理文書的小吏,不過僅僅是寫寫文書表疏,很像現(xiàn)在的秘書,雖然不算什么好職位,但是由于與王爺們有直接接觸,還是會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王爺們說不定哪天高興了,就會跑到皇帝或者百官面前夸自己的人。不光是夸獎,有時候還會向各個部門的領導舉薦。試想,連天下都是姓李的,這些官員能不給這些王爺點臉面?索性做個順水人情,也不管推薦的人本事高低,一般都會有所照顧,甚至會安排到比較好的部門工作。
李元裕是非常欣賞盧照鄰的,不光喜歡其過人的才情,還對其認真刻苦的態(tài)度大為認可。盧照鄰到了鄧王府之后,發(fā)現(xiàn)王府藏書很多,就常常在忙完公事后,鉆到書房里認真翻看。對于盧照鄰的這種舉動,李元裕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我這個伯樂,可真是發(fā)現(xiàn)了一匹千里馬,而且是一匹知道不斷充電的千里馬。于是,這位王爺就和盧照鄰成了布衣之交,還常常帶著他到各地參觀旅游,甚至在一次和其他官員聚會時,指著盧照鄰對大伙說:“這可是我的司馬相如!”
不要以為這是古代的普遍現(xiàn)象,事實上,古代文人壓力都很大,求職也很難。在干謁成風的唐代,多少文人跑斷了腿也不一定能得到王孫貴族的賞識。李白在求職的時候,找到時任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的韓朝宗,表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態(tài)度謙卑得讓后人覺得低三下四,可最后也沒有搞定。與李白相比,年輕時的盧照鄰還算得上比較順利。
在鄧王府上班,盧照鄰有公務忙公務,沒有公務就時不時到長安城轉轉看看,以初唐先鋒詩人的筆法寫寫詩文,日子不算太好,當然也不算很差。有這位鄧王罩著,盧照鄰滿心期待著光明的未來。可美好的日子總是太短暫,困頓的日子卻總是很漫長。還沒有給盧照鄰帶來真正的實惠,這位王爺便英年早逝。失去了知遇之人,盧照鄰不得不離開鄧王府,到朝廷任職。
那時候的長安城,一片繁華景象。在和平的年代里,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去享受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盧照鄰以一篇《長安古意》,道盡了這個繁華都市的各種情狀:豪門貴族個個衣著鮮亮,氣勢不凡;公子王孫豪奢驕縱,不可一世;還有那些神秘的俠客、放縱的倡優(yōu),也都在盡情享受著長安城中光怪陸離的夜生活。盡管只是一個個剎那間的片段,但盛唐的氣象,還是給后世的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讓后人體會到了最富盛唐特色的精神世界。黑暗與光明同在,世俗與唯美并存?!暗贸杀饶亢无o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比绱烁挥姓鸷沉Φ膼矍樾?,在盧照鄰的筆下熠熠生輝。
過了不久,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盧照鄰遭受災禍被捕入獄,多虧了一幫朋友幫助,才幸免于難。一連串的打擊,讓這位以才情自負的年輕人感到無比失落。從龍朔元年(661年)到咸亨二年(671年),盧照鄰多次前往川蜀之地,入幕府做文吏,郁郁不得志。雖然當過新都尉,但是這種生活也沒有多大意思。后來,郁悶的盧照鄰遇到了在四川游歷且同樣郁悶的王勃。兩人性情相投,一起游山玩水,一起詩酒唱酬,隨意地打發(fā)著無聊的時光。咸亨二年,盧照鄰辭掉了職務,到長安參加典選。
比較有意思的是,不光是盧照鄰,連“初唐四杰”中的另外三位——王勃、楊炯、駱賓王,也都對這次難得的機會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吏部侍郎裴行儉善于陰陽算術,相面功夫也甚為了得。他當然也聽說過這四個人,也知道他們很有才氣,但對他們的前程,這位先生卻語出驚人:讀書人能否有遠大前程,得先看其器量與才識,其次才看才情及文學藝術。這幾個年輕人個個恃才傲物,不僅性情浮躁,還喜歡出風頭,所以難以長久地享受官爵福祿。他甚至斷言,除了楊炯可以當個縣令之外,其他三人都不得善終。
現(xiàn)在看來,“初唐四杰”人不如文,也是不爭的事實。裴行儉對他們的評價,真可算得上一語成讖。無論是傳說也好,事實也罷,老裴相面還是很準的。當初蘇味道和王遽默默無聞時,裴先生不但“深禮異之”,非??春盟麄?,還不遵守干部考核紀律,說了一些有違組織原則的話。他對這兩位說,自己老來得子,恐怕以后無法照顧,你們兩位以后一定會出人頭地,所以就把孩子托付給你們了。還別說,老裴看得還真準,蘇味道和王遽后來果然都做了大官。其中,蘇味道還做了宰相,顯赫一時。
既然不入老裴同志的法眼,這四位年輕人想飛黃騰達自然也沒戲。四個人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長安城,依舊重復以前的飄零生活。應該說,這四人中,盧照鄰最為傷感。作為世家子弟,他離家遠游多年,本想有一番作為,現(xiàn)在卻只能灰溜}留地回到父母身邊。更何況,此時的盧家也已經(jīng)大不如前,舉家遷到了太白山下,早已不是“衣冕之族”。既不能光耀門宗,還得依賴家人,這讓盧照鄰很難過。這些倒也罷了,偏偏有不測風云,正值壯年的盧照鄰突然得了風疾,由此更是承受了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打擊。
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風疾是因風寒濕侵襲而引起的肢節(jié)疼痛或麻木?;忌线@種疾病的人,不僅身體枯瘦,而且伴有奇痛,咳嗽不止,頭發(fā)掉落。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四肢麻木,五官歪斜,肌肉痙攣萎縮,半身不遂。這些癥狀,在盧照鄰的詩文中得以印證。他曾在《釋疾文·序》中寫道:“余贏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蜷;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彼凇段灞けF通》中更加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的癥狀:“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
以緇厘……徒觀其頂集飛塵,尻埋積雪,骸骨半死,血氣中絕,四肢萎墮,五官欹缺……”
在疾病的折磨下,盧照鄰形體殘損,手足無力,五官盡毀,嘴歪眼斜,寸步千里,咫尺山河,這讓他痛苦不堪。那些年少時的夢想,統(tǒng)統(tǒng)成了泡影;那些過往的歲月,只能讓現(xiàn)在的自己感到心碎。以殘疾之軀抱病床榻,既不能與朋友把酒言歡,也不能游山玩水遍賞美景,這對于曾經(jīng)健康的盧照鄰來說,實在難以承受。多少次夜不能眠,多少次淚灑床榻,心力憔悴的盧照鄰難掩悲痛。盡管灰心失望,但出于對健康的向往,他還是不得不求醫(yī)問藥。
那么,當時盧家究竟是什么狀況呢?按照盧照鄰自己的說法:“余家咸亨中良賤百口,自丁家難,私門弟妹凋喪,七八年間貨用都盡。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憐,破產(chǎn)以供醫(yī)藥。屬多谷不登,家道屢困,兄弟薄游近縣,創(chuàng)巨未平,雖每分多見憂,然亦莫能取給?!庇纱丝梢?,原來還算殷實的盧家,后來因為盧照鄰父親的去世,家道中落,連吃飯都成問題。為了給自己治病,母親和兄弟們不得不變賣家產(chǎn),但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對于日漸窮困的盧家來說,籌措治療費用實在是捉襟見肘。僅就丹砂這一味藥,就得花費不少錢財。要知道在當時,上好的丹砂非常昂貴,買一兩就要花費兩千文。鑒于此,盧照鄰不得不服用劣質丹砂,可這樣一來,就無法保證療效。更有甚者,因為父親的離世,盧照鄰悲痛欲絕,慟哭不止,竟致丹藥嘔出,病情急劇加重,差點丟了性命。
在病重期間,盧照鄰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求醫(yī)于藥王孫思邈老先生。孫老先生當時已經(jīng)90多歲了,但是精神很好。看到盧照鄰寫的《病梨樹賦》,知道他心理負擔重,于是在為其精心治療的同時,鼓勵他安心養(yǎng)病,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另一方面,孫老先生還向盧照鄰介紹了養(yǎng)生處世之道,告誡他既要自慎自珍,又要有憂畏之心。在孫思邈的治療下,盧照鄰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轉。但是,由于孫思邈是皇帝的醫(yī)療保健顧問,他不得不時常隨駕出游,另外有時候也要回鄉(xiāng)靜養(yǎng),所以,盡管有高超的醫(yī)療本領,但孫老先生卻無法系統(tǒng)地為盧照鄰治療。
在這樣的情況下,盧照鄰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向那些居住在洛陽的名流朝士們乞求幫助。要知道,盧照鄰可是個生性孤傲的人,此番自降身價的舉動實在是迫于無奈。早在四川為官時,他在《贈益府群官》中就表達了自己的氣節(jié):“不息惡木枝,不飲盜泉水。常思稻粱遇,愿棲梧桐樹。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顧。所以成獨立,耿耿歲云暮。”聲稱要保持獨立之人格,追求高潔之品質,絕不卑躬屈膝??涩F(xiàn)實困頓如斯,實在由不得自己。現(xiàn)在看來,盧照鄰的那篇《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無疑是一份公開的求助信,字字沉痛,句句傷感,讓人不忍卒讀。所以在接到盧照鄰這封求助信后,他的一些朋友心存惻隱,慷慨捐金助藥,并不時探望,給了他莫大的慰藉。
可是,歷朝歷代都存在一些無恥的文人,他們非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以極度自私的心態(tài)忌賢妒能,甚至不惜落井下石構陷別人。盧照鄰身陷沉疴,不得已向朋友求助,已經(jīng)夠可憐了??蛇@些無恥之徒不但不給予人道援助,還無端指責盧照鄰此舉有朋黨之嫌。鬧到最后,盧照鄰不得不親自辯白:“下官抱疹東山,不干時事,借人唱和,何損于朋黨!”但小人的誹謗,還是有一些負面影響,讓那些意欲幫助盧照鄰的人退而卻步。失去了朋友的關心和眷顧,盧照鄰更加孤獨無援。
盧照鄰晚年自號“幽憂子”,這大概可以傳遞出這樣的細節(jié):第一,因為生病,盧照鄰行走不便,生活在深山之中,和別人來往很少,幾乎與世隔絕;第二,盧照鄰有強烈的抑郁癥,在沒有得病之前,仕途不順,無法施展抱負,得病之后更是有心無力。經(jīng)歷過短暫的得意,然后品嘗無邊的失意,盧照鄰與命運進行了不懈的抗爭,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生活。他一邊喝著難以下咽的藥,一邊手捧著前輩先賢的書,在寂寞山中堅強地生存,冷靜地思考。能夠排遣孤獨和憂郁的,可能也只有身邊的書了。他強忍疼痛,堅持讀書寫作,把困窘的生活和孤獨的心情付之于筆端,在與病魔的斗爭中,留下了屬于他的“死亡日記”,寫下了讓后人永遠嘆服的華彩篇章。
年輕時的盧照鄰在蜀地任職時,曾經(jīng)愛上過一個郭氏女子。兩人感情很好,且有了孩子。后來盧照鄰離開蜀地時,與其有再會之約,并答應對方不離不棄。但天不遂人愿,盧照鄰因病而無法踐約,他在《五悲·悲昔游》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鴛鴦渚兮羅綺月,茱萸灣兮楊柳春?!蹦枪溪毦邮裰校瑳]有什么通訊工具,無法與盧照鄰短信聯(lián)系,當然不曉得他身染重病,還以為自己心愛之人始亂終棄、棄舊從新,所以非常失望。駱賓王也不明就里,很為郭氏鳴不平,寫了一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詩,直斥盧照鄰無情無義,當然語氣也不怎么好:“當時擬弄掌中珠,豈謂先摧庭際玉。悲鳴五里無人問,腸斷三聲誰為續(xù)?!瘪樫e王哪里知道,自己嘴上過了一把癮,不料卻制造了一樁文壇冤案:自己的老朋友命懸一線,垂垂將逝,哪里還會移情別戀呢?
生命,最終是要走到盡頭的。在死神的威脅下,盧照鄰病情日漸嚴重,只好遷居陽翟的具茨山(今河南禹州北具茨山)靜養(yǎng)。他買了些田地,蓋了房合,并引來潁河之水環(huán)繞房舍。此時的盧照鄰,似乎已經(jīng)對生存不抱希望,找人給自己挖了墳墓,常常仰臥其中,感受死亡的氣息。到了最后,他雙腳痙攣,一只手也殘廢了。此時,活著之于盧照鄰,實在是了無生趣。生若無歡何如死?于是,盧照鄰留下了一篇類似于遺書的《釋疾文》,表達了自己求死之念:“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然后,盧照鄰與親友平靜地訣別,毅然投入了潁水,在潁河的柔波里,將自己的生命化為了幾許漣漪。
后記
家鄉(xiāng)的潁河,至今仍在;詩人的生命,早已湮滅。也許家鄉(xiāng)的人們很少知道,一千多年前,一個詩人葬身于斯。但是,詩人苦難的經(jīng)歷,卻隨同其詩文長留汗青,千古不朽。
也許是命運的巧合,“初唐四杰”才情過人,但個個遠離于廟堂之高,飄零于江湖之間。與其他三位相比,盧照鄰不堪病痛折磨而自投潁水,命運之悲慘,更讓人扼腕嘆息。
盧照鄰在《五悲文》中這樣總結自己的命運:“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后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深諳儒釋道三種思想,才情不凡卻屢屢失意,難道僅僅是命運使然?
編輯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