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衛(wèi)兵
匈奴這個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經(jīng)在馬背上叱咤風(fēng)云,盛極一時。但最后不但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就連令歐洲聞風(fēng)喪膽制造出匈奴神話的西遷一支,也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消逝得無影無蹤,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那么為什么這個強盛一時的民族逐漸衰敗而致消亡了呢?
早在三皇五帝時,匈奴部族便已存在。《史記》記載,堯時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叫“獫狁”、“犬夷”,后世也稱之為“戎狄”。他們散居在黃河流域,大致在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和河北的北部,與漢族雜居,但長期遭到漢族的排斥。先是黃帝北伐獯粥、堯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和匈奴征戰(zhàn)不斷。春秋戰(zhàn)國時,此族和秦、晉、趙、燕等國接壤,時有摩擦,也沒討得什么便宜,這些散居的小部族漸漸被趕到黃河以北,后來秦、趙、燕三國修筑長城以拒之。這些部族為生存計,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發(fā)展緩慢。
被漢族長期排斥北遷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帶定居,因為這里相對富庶,所以此部族漸漸壯大,這就是后來令秦漢長期頭疼的匈奴。其人數(shù)很少,靠游牧為生,時常南下?lián)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令蒙恬北擊匈奴,收復(fù)河套地區(qū),“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梢姰?dāng)時的匈奴實力根本不能和秦王朝抗衡。
冒頓單于時期是匈奴最為輝煌的時期,他驍勇善戰(zhàn)、帶兵有方,逐漸統(tǒng)一了各個散部,又兼并了周邊小國,開始了和漢朝近200年的征戰(zhàn),致使?jié)h初的君王不得不用和親政策來改善漢匈之間的關(guān)系。但到了漢朝國力漸強的武帝時期,便派大將霍去病、衛(wèi)青多次力挫匈奴,使其大大削弱。及至漢宣帝劉詢時,采取步步為營、聯(lián)合周邊的策略,使匈奴徹底臣服。匈奴崛起之時也恰逢中原統(tǒng)一強盛時期,否則匈奴極有可能人主中原,歷史或許會改寫。
公元46年,匈奴境內(nèi)連年遭受旱蝗之災(zāi),赤地千里,又受到烏桓的進攻,內(nèi)部又起王位之爭,匈奴從此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投降,并與漢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遷歐洲。這么一折騰,南匈奴也衰退為一個弱國而一蹶不振。到東漢末年,曹操統(tǒng)治北方,將南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統(tǒng)管,“以弱其勢”,南匈奴漸漸開始被漢族同化。
匈奴第二次短暫的崛起是在五胡亂華時期,匈奴人劉淵率先建國,開十六國分裂割據(jù)的先河。劉淵試圖恢復(fù)匈奴昔日的強盛,到其兒子劉聰在位時甚至滅掉了西晉王朝,在北方強極一時。五胡大肆屠殺漢人,使民族矛盾加劇。后來冉魏國君冉閔下發(fā)“殺胡令”,漢族又瘋狂報復(fù),中原匈奴幾乎滅種,從此徹底告別了中國歷史的舞臺,遺留者也逐漸被漢族同化,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身份從中國歷史中徹底終結(jié)。
北匈奴西遷歐洲,散落于歐洲和中亞各地,在公元4世紀(jì)時逐漸集結(jié)統(tǒng)一成一個強大的帝國,特別是在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后,匈奴鐵騎更是踐踏歐洲,給歐洲人帶來了極度恐慌。最盛時匈奴帝國的統(tǒng)治版圖甚至囊括了歐洲的絕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后來的蒙古帝國占領(lǐng)的土地還要多。但最終隨著阿提拉的驟逝,加上歐洲其他各民族的反抗,匈奴帝國土崩瓦解,散落消遁于歐洲各族而不復(fù)存在了。
由此,匈奴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沒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沒有自己的文字,統(tǒng)治根基薄弱,要想得到生存和發(fā)展確非易事。
編輯惜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