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沛祖
去年媒體刊出廣州天字碼頭將被遷建,結(jié)果引起全城熱議,鬧得沸沸揚揚??梢娞熳执a頭在廣州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本文以歷史文獻與地圖為依據(jù),說說天字碼頭五百年的變遷。
一、天字碼頭的始建
今人談天字碼頭,一般都說是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這在《廣州百科全書》、《廣州市地名志》、《廣東省今古地名詞典》等權(quán)威性典籍里都是這樣記載的。事實上,天字碼頭乃始建于明代后期。相傳在明代成化(1465-1488)初年,大埔縣三河壩舊寨村有水上人李壽相與妻子逃荒來到廣州,投靠在梁家船上當船工。某年中秋節(jié)傍晚,李壽相正在船頭撐篙,突然看到江上漂來一位溺水者。他急告船主。船主卻怒斥他:“死生有定,休管閑事!”當時溺者越漂越近,李壽相看他還能掙扎,便毅然躍入水中,將他救起,并背他到蓬寮家中取暖。翌晨,溺者自稱是省垣富商陳家之子,因游江賞月不慎溺水。為報救命之恩,陳公子送了李壽相1200兩銀子,并且世相交往。
李壽相有了銀子,便自購船只,在各碼頭間奔波經(jīng)營。數(shù)年后,有船只20多艘,擁資逾萬。他覺得在省城珠江岸邊沒有一個專供裝卸的大碼頭,很不方便,于是獨資在城南江邊建了一個碼頭,名為天字碼頭。
這事見載于《大埔縣志》。民國鄒魯修《廣東通志未成稿》(1935年)對此這樣記述:“明代省垣未有碼頭,時有埔(大埔)人李壽相操船業(yè),廣行善事,獨主筑碼頭,現(xiàn)永漢南路天字碼頭即其遺址?!?/p>
文稱天字碼頭建于明代,是對的;稱“現(xiàn)永漢南路(今北京路南段)天字碼頭即其遺址”,則是不對的。
李壽相建天字碼頭時,民國時的“永漢南路天字碼頭”所在處,即今天字碼頭一帶,還不是陸地,而是一片珠水。那時該地的江岸線是在今北京路與接官亭(巷名)相交處以北。最早的天字碼頭就在那里,而碼頭所在地方是當時廣州老城外南面的一個沙洲島,這個島是北宋時該處珠江水域中陸續(xù)露出水面的五塊沙洲(史籍稱“五洲”)逐漸淤積相連而形成的一個大沙洲,位置在今北京路南段兩側(cè),約以今珠光路與文德南路相交處一帶為中心。島南面是珠江,東西北三面均是寬闊的水道(這水道直到民國時才最后淤積成陸,見1918年《廣州市圖》及其他民國時廣州市圖)。直至明代時,才開始有人在這沙洲島上開墾耕作。明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官府為保護州城南面的商業(yè)區(qū),修筑了廣州新南城,其南城墻在今泰康路、萬福路一線,這個大沙洲島仍是在城外,與新南城的南城墻隔著一條寬闊的水道,仍未有建橋連通,沙洲也沒有確切的名字。明末清初,詩人陳恭尹為沙洲上的一座牌坊題寫了“太平煙滸”四字,這個沙洲島以后才被人稱作太平沙,這也就是今太平沙得名的由來。
從上述不難想見,李壽相在太平沙南端建碼頭時,只是把該地作為一個臨時堆放貨物的地方。碼頭建得怎樣,今已無從考究,但肯定沒有多大規(guī)模,且是木構(gòu)。
碼頭名“天字”,乃源于《千字文》。古人編排號數(shù),多以童蒙之書《千字文》來排序,《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字排在首位,有“第一”和“最大”的含義。太平沙島當年在城外,是鄉(xiāng)耕地,并非商業(yè)區(qū),不為官府所重視,李壽相在此處獨資建碼頭,以“天字”命名之,未免有點官府既然不管,我便獨自坐大的味道。
天字碼頭這名字后來顯然為官府所承認。在修成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八·橋梁》中有記載:“天字馬頭,正南門外。”(馬頭即碼頭。在古籍中多寫作馬頭。明代正南門在今北京路與文明路相交處,清代時名大南門)。繪成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的《廣州府輿圖》亦明確繪出天字碼頭所在??滴酢稄V州府志》并有載:“天字橋,在正南門外?!碧熳謽蚓褪亲蕴熳执a頭到江岸的引橋。這些都可證天字碼頭并非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碼頭原址更非在今天字碼頭所在處。清道光阮元《廣東通志》亦載:“天字馬頭橋,在正南門外?!庇纱丝芍?,清代時天字碼頭的建造形式是碼頭向南伸出江中,其北有一引橋至江岸,稱天字橋或天字馬頭橋。這種碼頭在今鄉(xiāng)間仍可見到。
二、碼頭隨江岸南移
碼頭必建于江岸。上文說過,天字碼頭初建時,是在今北京路與接官亭(巷名)相交處以北。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加,江岸淤積,太平沙島南岸逐漸往南推移,歷二三百年,到清雍正年時,江岸已南移至今接官亭以南,李壽相原修的碼頭已不在江岸,顯然已廢用,或者已不存。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在此處江岸重建碼頭,仍名天字碼頭,最初的私人碼頭也從此成了官府碼頭。
這個官府碼頭是專用于迎送過往官員進出廣東省城的,故在其附近又修建了近日亭、炮房等附屬建筑。
近日亭原址約在今北京路與接官亭(巷名)相交處附近?!坝赫吣杲ǎw省城文武各官以候由京赴任之官上船時恭請圣安之所。”(清道光《廣東通志》)直到清道光(1821—1850)時,此亭仍稱近日亭(見道光《廣東通志·廣東省城圖》)。在清咸豐年間洋人所繪的《廣東省城圖》上則標作接官亭,對天字碼頭則用英文標注Mandarin Landing,意為“官吏碼頭”。
以后隨著珠江北岸的逐漸向南推移,天字碼頭亦逐漸向南遷建。而接官亭沒有變動,直到民國前期尚存(見1918年《廣州市圖》)。后來此地辟建永漢南路(今北京路南段),亭才被拆去不存。亭所在街巷以亭名命名,即接官亭巷,今尚存其東段。
在接官亭的東北側(cè)設(shè)炮房,專門貯放迎接官員來往時鳴放的禮炮。這炮房在民國后才廢置,所在街巷名炮房巷。至今仍存其中一段。
天字碼頭重建前后,官府已在此地修建了糧倉。清乾隆《廣州府志》載:“正南倉、中南倉,俱在天字馬頭,共廒七座,向系廣州府倉,乾隆四年(1739)改轄廣糧通判。”
清代時,天字碼頭在廣州城外,而布政司、廣州府等眾多官署,則在今中山路以北的北京路一帶。新官上任,于天字碼頭登岸,早已在此守候的當?shù)毓賳T上前相迎,一時間鼓樂齊奏,禮炮轟鳴,羅傘如林,冠蓋如云,熱鬧非常。經(jīng)過一番儀式,新官先到接官亭略事休息,然后排列儀仗,浩浩蕩蕩,北行過永清門(今北京路和萬福路、泰康路相交處)入城。官員卸任,則要在接官亭“恭請圣安”,然后再在天字碼頭上船離去。此外,天字碼頭還是宣讀圣旨之處。清人有小說《蜃樓志》,寫的是清乾隆嘉慶時期嶺南地區(qū)的社會狀況,有這么一段描寫:“忽報馬頭到了兩位欽差,各省官員都于天字馬頭接候……到了驛亭,兩位欽差已經(jīng)上岸,南面而立。各官都行九叩頭禮俯伏聽宣。欽差高捧詔書開讀:‘奉上諭……各官三呼謝恩……”可以想見當年在天字碼頭宣讀圣旨的情形。
自雍正年重建天字碼頭后,此處江岸繼續(xù)南移,而碼頭從來沒有棄用;也就是說,碼頭是隨著江岸的南移而南移,因江岸逐漸淤淺,原建碼頭漸不能用,就又新建一個。從清咸豐年(1851-1861)《廣東省城圖》可見,那時的天字碼頭距接官亭已有一段距離。約在今北京路跟八旗二馬路相交處北側(cè)。到清末期時,此處江岸已南移至今沿江中路一線北側(cè),當時的天字碼頭大致就建在今天沿江中路的路面位置上(見1907年《廣東省城內(nèi)外全圖》)。清末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劇增,江岸淤積甚速,到民國前期,碼頭再南移,大約已建于今天天字碼頭的位置(見1918年《廣州市圖》),其北面的馬路,乃1920年人工筑堤時建,稱南堤大馬路,即今沿江中路。此堤岸之修筑,有效地延緩了江岸的淤積,查閱多種民國時期出版的廣州市圖(如1932年《廣州市馬路路線圖》、1947年《再新大廣州市馬路圖》、1949年5月再版《新廣州市街道詳圖》等),可見該處江岸基本固定,而天字碼頭的位置亦基本沒變。
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字碼頭并非民國時建的碼頭。民國天字碼頭乃用木樁作基,木走橋,一個不大的平臺,到上世紀40年代后期,已甚殘破。平臺兩側(cè),是兩條通向水里的階梯;沒有水排,上下船要用跳板。建國后,各碼頭被陸續(xù)改造,天字碼頭被改建為水泥臺,上世紀60年代初擴建成鋼混結(jié)構(gòu)。1980年再次改建。改建后,長60米,寬11米,高5米,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今天的候船廳便是當年的建筑物。1995年,碼頭曾再次改建。1998年,天字碼頭重新裝修。
三、歷史風云
天字碼頭在廣州近現(xiàn)代史上聲名顯赫,發(fā)生過很多轟動一時的大事。其中兩件現(xiàn)被刻成浮雕分別嵌于碼頭大門兩邊的墻上。一件是欽差大臣林則徐于1839年3月10日抵達廣州查禁鴉片,自天字碼頭上岸進城。一件是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部將葉舉炮擊越秀山總統(tǒng)府,孫中山化裝出走,在天字碼頭登上軍艦。
今天的天字碼頭,金黃色仿古門樓高高矗立在珠江邊。就建筑物來說,只有不足30年的歷史,并非文物。就“天字碼頭”這個名字來說,則是從明代沿用下來,有5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