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勇 牟貴榮
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結構完善、布局合理、濃淡相宜的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樂趣和享受,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消化吸收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語文課堂教學該如何把握教學結構,才能寓教于美?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展與收
“展”,即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導言,采用靈活多變的講法,第一錘就要落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然后再從“趣”字出發(fā),趁熱打鐵,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在講《小桔燈》一課時,有位教師這樣導入課文:1947年春天的某個夜晚,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用桔子皮縫制了一盞小桔燈,并把它送給了“我”。小桔燈不僅照亮了“我”下山的路,也照亮了“我”眼中的未來。從此,每逢過年的時候,“我”便常常想起那盞小桔燈,想起那個瘦瘦的、臉色蒼白的小女孩。你想知道“我”是怎樣和小姑娘相識的嗎?又為什么總是念念不忘那盞小桔燈嗎?……教師通過情境設疑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有“展”必有“收”?!笆铡笔钦?jié)課的“點睛之筆”,教師的“收”既要做到水到渠成,又要使學生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密與疏
上好一節(jié)課不僅要備好教材,還要備好學生。初中生在一節(jié)課中不可能自始至終都保持旺盛的聽課注意力,通常開始時心神未定,注意力分散,隨后注意力水平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繼而平衡,約保持二十多分鐘后,注意力又有所下降。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要講好一節(jié)課,必須重視教學內容“密與疏”的安排,使講課宏見其美,微見其精。在引人入勝的“展”之后,要趁勢打鐵,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眼、耳、口、腦都活動起來,從而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順利完成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
如在教學《白楊禮贊》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全課:①導入(“疏”的安排):以欣賞歌曲《小白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作鋪墊。②聽讀(“密”的安排):播放《白楊禮贊》的課文錄音。學生以多種方式朗讀課文,深入感知文意,在聽讀的基礎上進行課文欣賞,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內涵。③導學(“疏與密”的結合):讓學生展示課前查閱的資料,力求少而精,使學生容易聽清、記住,然后小組討論,進行交流。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適時進行點撥(找關鍵詞,抓關鍵句子,找準切入點),并通過問題啟發(fā)思考(文章起筆禮贊白楊樹的原因;作者是抓住白楊樹哪些不平凡之處來贊美的;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隨著學生理解的深入,再以追問的形式深入探究課文,由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外形、精神感悟人生,結合課文談啟示。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動腦想、動口說。④小結(“疏”的安排):通過之前緊張而熱烈地探討學習,學生已豁然開朗,對本文知識的歸納總結也水到渠成。⑤體驗性作業(yè) (“疏”的安排):多媒體顯示“大雪壓青松”的圖片,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做到教學節(jié)奏協(xié)調、收放自如,結構內容安排疏密得當、穿插合理,使語文課更具有詩情畫意,學生愛上,教學相長。
三、斷與續(xù)
一節(jié)好課既應有不斷線的“續(xù)”,又應有“五里一站,十里一驛”的“斷”?!袄m(xù)”是指從整體優(yōu)化的原則出發(fā),對教學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統(tǒng)籌兼顧,使穿插得體、銜接有序、融洽統(tǒng)一。對結構內容中起承轉合的每個細節(jié)都要縝密思考,精心設計,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如行云流水。
如在教學《變色龍》一課時,可通過三個主要問題,在課始、課中、課尾巧做安排:①變色龍的主要特點是什么?②文中的“變色龍”指誰?圍繞“變”的中心事件是什么?③“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這三個主要問題的“續(xù)”中,再綴上“斷”,如: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填寫書后的表格,歸納奧楚蔑洛夫對狗咬人一事的態(tài)度變化,進而得出其“變”的根本原因。
四、雅與俗
教師在教態(tài)上既要干凈利落,又要神采飛揚,化雅為俗,以俗顯雅。授課之雅,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神情上。它涉及到教師的“聲”、“神”、“行”。就“聲”而言,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宏亮、清晰、娓娓動聽,像涓涓小溪流入學生的心田,撥動學生的心弦;就“神”而言,教師應把明亮、信任、鼓勵、靈活的眼神投向每個學生,對學生察顏觀色,掌握其心理活動;就“行”而言,教師的舉止應以敏捷大方為宜。板書、教具操作不可重復、單調,巡視、走動切忌手舞足蹈。
總之,只要注意課堂教學內容合理布局,注意教學節(jié)奏張馳有度,教學過程中以“神”帶情,以情動心,形神并用,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