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要:相聲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典范,現(xiàn)代相聲仍是當今娛樂主流。然其開創(chuàng)者究竟為誰尚存爭議。現(xiàn)在公認:張三祿因是最早的相聲藝人而被認定為創(chuàng)始人;更多的認為“窮不怕”廣收門徒、創(chuàng)建了完善的相聲派系、倡導組建了相聲行會,才是真正的現(xiàn)代相聲“祖師爺”。但兩人都沒有發(fā)展出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藝術和意識,缺少成功的典范作品,名難其實。而“相聲八德”則以成熟的藝術形式和自覺的意識真正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相聲時代。
關鍵詞: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
中圖分類號:123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09)03-0069-06
一
中國相聲歷史悠久,至今活躍在主流娛樂中,研究意義重大。而首要問題就是“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為誰?這涉及“何為相聲”和“相聲史如何分期”等重大問題?,F(xiàn)公認張三祿或窮不怕(朱紹文)是現(xiàn)代相聲祖師爺,頗值商榷。論述前須分辨三個問題。
1“相聲”的概念內涵為何
歷史上有兩個不同的“相聲”概念:一是廣義的“相聲”概念,包括三部分:“像生”、“像聲”和狹義的“相聲”,即現(xiàn)代相聲?!跋裆痹从诠刨絻?yōu)和戲曲等表演藝術,旨在通過“滑稽的模擬表演”和“滑稽語言抓哏”逗笑。最早出現(xiàn)的“相聲”一詞即包含“滑稽表演”和“滑稽語言”兩大要義,實指“像生”:現(xiàn)代意義的“相聲”名稱見于記載是相當晚的。1908年出版的英斂之《也是集續(xù)篇》里曾稱相聲演員為“滑稽傳中特別人材”,并說:其登場獻技,并無長篇大論之正文,不過隨意將社會中之情態(tài)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聲,摹擬仿效,加以譏評,以供笑樂,此所謂相聲也?!跋衤暋?,即模擬聲音之口技,它曾作為“暗春”盛行于早期相聲中,現(xiàn)早已泯滅無聞。二是狹義的“相聲”的概念,即“現(xiàn)代相聲”。
2何謂“現(xiàn)代相聲”
根據現(xiàn)代相聲表演之實際狀況,“現(xiàn)代相聲”之“現(xiàn)代”的本質與早期“像生”和“象聲”明顯不同:
(1)它“以聲當先,以相為輔”。它定位“語言的藝術”,以語言為主要手段,通過講故事、議論來抖包袱取笑。形像表演退居次要位置,起配合作用。
(2)語言中的包袱和現(xiàn)場抓哏是其藝術手段核心。
(3)其表演結構沿承唐宋雜劇中的智愚相戲取笑,以雙人組合為主。
(4)采用跳進跳出的視角,藝人在客觀敘述和議論中靈活出入于“角色”內外。
(5)三、四兩點決定了“對口”是現(xiàn)代相聲核心?!皩凇斌w現(xiàn)了現(xiàn)代相聲“以聲當先,以相為輔”的本質,突出敘述和議論為主的“說”,同時兼顧形體、表情為主的“演”。早期相聲藝術稚嫩,以單口為主,尚未從笑話、評書等“講故事”藝術中獨立出來:單口相聲和民間故事、評書之間有一些關系……相聲作品中從說笑話發(fā)展起來的很不少。……或把三只笑話并成一篇單口相聲……也有單把一只笑話拉長成為相聲的……單口相聲與笑話故事就只有繁簡的不同。
可見單口不是相聲的本質。發(fā)展至對口相聲,則融合了“說”和“演”兩大要素,最能代表現(xiàn)代相聲特質:單口一開始就重視整體構思,重視情節(jié)與傳奇性。而對口重伎藝、重現(xiàn)掛與插科打諢,重視活,重視語言技巧。對口的根本性優(yōu)勢最終淘汰單口而成為現(xiàn)代相聲主流。
(6)傳統(tǒng)相聲源于天橋而以京津為主要表演區(qū)域,而現(xiàn)代相聲借助“現(xiàn)代傳媒”推而廣之成為“全國性藝術”。
3何謂“開創(chuàng)者”
按照一般邏輯,“開創(chuàng)者”必須:(1)以卓有成效的相聲創(chuàng)作和表演而有示范后人之實績。(2)其藝術從根本上提升了相聲品質、擴大了相聲影響。(3)建立了師承體系,為相聲發(fā)展做好人才儲備,即所謂組織之功。(4)其表演和作品須體現(xiàn)“現(xiàn)代相聲”特色,彰示自覺和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藝術觀念——此乃最根本者。
二
現(xiàn)公認張三祿或窮不怕是“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仔細分析,均值得商榷:
1張三祿是最早的相聲孕育者,然其藝術缺乏“現(xiàn)代性”
張被公認為現(xiàn)代相聲祖師爺,因為:
(1)張是最早的相聲孕育者
1)他是公認最早的相聲藝人。張是見于記載的最早的相聲藝人,咸豐、同治年間是他最活躍的時期,那時的相聲多為口技:江湖藝人管說相聲的行當調侃叫“團春”,又叫“臭春”?!脦めf相聲,隔著帳聽,看不見人,叫“暗春”。張的貢獻是放棄瀕臨絕境的“暗春”而在初興的“明春”里尋求出路,但明春遠非現(xiàn)代相聲。
2)他對現(xiàn)代相聲有組織之功。他構建了相聲史上最早的師承體系:(張三祿)其后相聲之派別分為三派,一為朱派,一為阿派,一為沈派。團春的這行里,雖稱為朱、沈、阿三大派,……如今平津等地說相聲的藝人,十有七八是朱派傳流的??梢?,現(xiàn)代相聲演員成名者多為三祿再傳弟子。
3)他提升了相聲品味,擴大其影響。早期相聲品位低下,以刺激怪異來吸引觀眾:相聲和所有民間藝術一樣,在其破土而生的時刻……總是攜帶著其遺傳基因中的某些病毒?!@種較一般農民藝術尤甚世俗的市民文化,更是多染些由飲食男女而泛起的性欲望,以及因缺乏自尊由相互攻訐而派生的倫理互罵。……而相聲藝人也自認為他們是“既下且賤”的……“不說人話”這是當時流俗的共識。三祿最早致力于相聲文明化,他“內容凈,可以吸引婦女觀眾”,當時無二,使相聲發(fā)展為普遍流行的民間藝術成為可能。他對傳統(tǒng)相聲突破良多,但:
(2)其藝術缺乏現(xiàn)代性而非“現(xiàn)代相聲”
1)其藝術屬“說唱”而非真正“現(xiàn)代相聲”。他原為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兒,其藝術脫胎八角鼓,仍屬于“說唱”藝術:一是他擅長者唯有“單口笑話”,“單口笑話”源于且更近乎評書,非現(xiàn)代相聲。二是其演出多獨自作藝、單人說唱而無對口。這種演出形式顯然延續(xù)自八角鼓說唱。
2)其藝術尚屬“像生”,近乎“小戲”而非“現(xiàn)代相聲”。八角鼓演出形式較唐參軍、宋雜劇實相去不遠:三個人上來將桌子擺在中間,有一個拿著大鼓弦子坐在中間,那一個拿著八角鼓站在左手,那一個抄著手站在右邊……那坐著的唱著京腔,夾著許多笑話,那右手的人說閑話打岔,被坐著的人在頸項里打了多下,引得眾人呵呵大笑,這叫做逗哏……三祿原是八角鼓唱班之“丑角”,除扮演角色外,他充當了班里“前臉”,承擔報幕、轉場之重任?!扒澳槨痹瓰榫﹦〗巧瑢佟靶〖茏踊槨?。因此其“相聲”帶有明顯的戲劇表演成分,“那先生滿場上發(fā)脫恬不知恥,恰像活猴丑態(tài)難言”,大不同于以語言抓哏的現(xiàn)代相聲??傊撝跋嗦暋本喱F(xiàn)代相聲尚遠,難做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
相聲界更多公認窮不怕是“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
2窮不怕開啟了現(xiàn)代相聲歷史,但不具備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藝術及觀念
窮不怕,即朱紹文(1829~1904年),三祿徒弟,所以公認為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主要因為:
(1)他開啟了現(xiàn)代相聲歷史
1)他發(fā)育了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精神”。傳統(tǒng)相聲源于下層市民,精神品味低而世俗。窮不怕立足于文人角度,改造了這種低下的精神氣質:①他在相聲中灌注文人的情趣和美感,使之超越自虐和虐人的“耍貧嘴”。他表演相聲時多用書畫加強美感:他擅長用手指捏白沙撒地成字,又時時作丈二大“福、壽、
虎”等雙鉤字。每當人們圍滿時,他先撒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畫上荷花和尚畫,下聯(lián)是:書臨漢字翰林書。一手持兩竹牌,隨敲隨唱。所持竹板上刻有: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其相聲多具較高的文化意蘊:尤以文字游戲為多,甚至以《百家姓》、《千字文》等文化經典人相聲。②其表演展示出下層文人特有的獨立而務實、卑微而不卑下之精神。
《天橋雜詠詩》中詠窮不怕:信口恢諧一老翁,招財進寶寫尤工,頻敲竹板蹲身唱,誰道斯人不怕窮。日日街頭瀝白沙,不須筆墨也涂鴉。文章掃地平常色,求得錢來為養(yǎng)家。體現(xiàn)了文人特有的骨氣、超脫、獨立和自得其樂之精神。這使得他能夠超越世俗、俯視社會,反諷中加以理性反思,這恰是現(xiàn)代相聲諷刺精神源頭之一。
2)他建立了完善的現(xiàn)代相聲派系?,F(xiàn)代相聲藝人骨干多為其弟子或再傳弟子。窮不怕收有春長隆、馮治、范長利、桂禎、徐長福、沈竹善等。其下發(fā)展進一步壯大:春長隆收馬德祿,即馬三立祖父。馮治收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等。徐長福收焦德海、徐茂昌、劉德智。其中焦德海尤為重要,焦又收張壽臣、于俊波、常連安、朱闊泉等。范長利收周德山、郭瑞林、李瑞豐、張德俊、杜茂林、徐瑞海等。可見,窮不怕的弟子與再傳弟子支撐著現(xiàn)代相聲大半江山。
3)他倡導組建了相聲行會,正式宣告了相聲行業(yè)誕生,開啟了現(xiàn)代相聲的歷史。相聲行會具有明顯的壟斷性,對相聲發(fā)展影響重大:一是彰顯了藝人們“相聲意識”有所成熟,產生了明確的“身份體認”和群體歸宿感,促進了從業(yè)人員壯大。二是明確了行規(guī),相聲從“撂地”的散漫的“烏合之眾”正式成為行業(yè)組織。三是行會維護了相聲藝人的經濟利益。四是行會以制度維護了師徒關系,推動了相聲薪火相傳。窮不怕在其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從朱紹文這一代開始,行業(yè)上有了說相聲這一行當了,有師徒關系和行會觀念了,從而也就有了相聲宗譜。……(朱紹文)是建立(相聲)行業(yè)的先驅。以此為標志,現(xiàn)代相聲的歷史正式開啟,窮不怕對現(xiàn)代相聲功莫大焉。但:
(2)窮不怕不具備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藝術及觀念
1)其作品多為滑稽說唱而非“現(xiàn)代相聲”。其第一類作品為演唱太平歌詞,雜以應景性的滑稽。目前知道的有《大實話》、《千字文》、《寶玉自嘆》等。第二類作品乃結合撒字演唱者,如撒“容”字時唱:小小筆管兒空又空,能工巧匠把它造成,先寫一筆不算字,再寫一捺念成“人”。人字添兩點念個“火”,為人最怕火燒身?;鹱诸^上添寶蓋念個“災”字,災禍臨頭罪不輕。災字底下添個口念個“容”字,我勸諸位得容人處且容人。演唱帶有韻律,接近太平歌詞,或就是從太平歌詞中改編而來。第三類作品為滑稽“數來寶”等曲藝。第四類作品為語言文字游戲,如把《千字文》、《百家姓》等童蒙書編成的太平歌詞。現(xiàn)代相聲中的文字游戲多由兩人游戲中辯難,使對方出丑取笑,僅“說”不“唱”;而窮不怕所演純粹為說唱。
可見窮不怕的相聲觀念相當龐雜:太平歌詞、評書和彈唱等均可在加入滑稽元素后成為“相聲”。
2)其作品“以說當先”者多為“單口笑話”而非嚴格的“現(xiàn)代相聲”:①部分作品篇幅很長且以連載形式出現(xiàn),實是“滑稽評書”或“長篇笑話”,如《乾隆爺打江南圍》。②純粹的“大笑話”。金受申就認為“窮不怕”的功績是“趨于文雅,編大笑話,……對口則到下一代藝人才完成”。史料也多載他向張三祿學單口相聲,卻不見其對“對口相聲”的突破,而對口才是現(xiàn)代相聲的核心和本質。
總之,“(窮不怕)他的影響被估計過高了”,缺少真正的“現(xiàn)代相聲”作品示范,其相聲觀念較為寬泛和混沌,難做真正的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
窮不怕的同代人和直系弟子們沿兩個方向發(fā)展:①以滑稽像出丑取笑,近乎“像生”。如韓麻子“其頭顱之圓徑,枝節(jié)橫生,前有梅花紋,后有三臺骨,加以眉目怪誕,態(tài)度深沉。不是庸俗,不是丑陋,完全是一團喜氣”。②歪學戲曲抓哏取笑。如云里飛將京劇和滑稽戲糅合,自制簡陋服裝和行頭,使用滑稽語言及怪相逗樂,近乎雜耍。
可見,第三代藝人們距真正現(xiàn)代相聲藝術尚有距離。以“相聲八德”(馬德祿、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劉德智、李德鐋、李德祥、張德全)為代表的第四代藝人才真正推動了現(xiàn)代相聲成熟。
3“八德”是現(xiàn)代相聲真正的開創(chuàng)者
其中的李德鐋(即萬人迷)和焦德海尤具代表性,以之為例試論之:
(1)八德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垂范后人的、嚴格意義上的現(xiàn)代相聲作品。他們創(chuàng)作和表演了大量的現(xiàn)代意義的作品,確立了現(xiàn)代相聲的作品范式:焦德海善改舊創(chuàng)新,加工整理了許多傳統(tǒng)段子,代表作有《五人義》、《假行家》、《吃餃子》、《四子科考》、《對對子》等,現(xiàn)已成為現(xiàn)代相聲經典。據說他會的段子有200多,為前人所不及。萬人迷流傳的作品更多,有《大審案》、《繞口令》、《交租子》、《文明詞》、《宋金剛押寶》等,所會段子在300段以上。更重要的,他能編相聲,能夠俗套子不說,是全力創(chuàng)作現(xiàn)代相聲作品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第一人。
(2)八德將相聲帶進“園子”,推動了相聲內容的文明化、現(xiàn)代化。1912年后,北京南城和天津“三不管”陸續(xù)成立了大量的較現(xiàn)代化的茶園和戲院,八德帶領相聲藝人開始從撂地走上舞臺。萬人迷脫離“撂地”進入園子演出,取得驚人成就,堪稱相聲史上此方面的第一人。他帶頭把相聲打進曲藝舞臺,與當時鼓界大王劉寶全等同臺,且爭得壓軸(倒數第二)的地位,甚至在燕樂升平壓大軸兒。焦德海先在天橋撂地,后在青蓮閣茶社等園子說相聲,一直說到三十年代初。以他們?yōu)闃酥?,“園子”開始成為相聲演出主陣地,相聲基本結束了“撂地”階段而進入“園子”時代。園子的觀眾不再純粹是底層謀生者,而多教養(yǎng)和品味較高的、更具現(xiàn)代性的中上層市民。相聲的藝術化和文明化改造勢在必行。萬人迷是早期對相聲加以文明化改造的杰出代表:蓋素包袱的段子都不大火熾。說相聲的藝人都愿意說葷的,誰也不愿說素的。他們說相聲的藝人如若說了一段沒將聽主逗樂了,行話叫使“悶子活兒”啦!同行人知道了皆恥之。故此素包袱是不輕動的。萬人迷專以素包袱叫座,婦女可聽,雅俗共賞。同時,針對觀眾較高的文化水平,萬人迷大力對相聲加以文學化改造。如其《對對聯(lián)》中講求對聯(lián)之精妙,皆為個人心中所發(fā):“北燕南飛雙翅東西分上下,前車后撤兩輪左右走高低”、“南大人向北征東滅西退,春掌柜賣夏布秋收冬藏”、“道旁麻葉伸綠手,要甚要甚;池內蓮花攢緋掌,打誰打誰”句句絕妙,儼然嚴肅的文學作品?,F(xiàn)代性市民日漸成為相聲的主要觀眾,八德使相聲進入了現(xiàn)代藝術殿堂。
(3)八德利用現(xiàn)代傳媒推廣相聲,使之突破京津而成為全國性藝術
1)八德倡導利用現(xiàn)代傳媒推廣相聲,并因此改造其藝術形式。萬人迷是相聲史上較早進入電臺者,引導了相聲傳播的新方式。當時他在電臺的收入僅次于在茶園演出的包銀,每月約有二三十元不等。。同時,作為第一個偶像級的相聲大腕,萬人迷被邀灌了不少相聲唱片,如《跑梁子》、《菜單子》、《八扇屏兒》、《挑春》等段,至今可聽,亦是相聲史上第一人。焦德海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也開始在天津的一些電臺上播音演出,影響甚大。八德將相聲帶進電臺,標志著相聲進入“現(xiàn)代傳媒時代”,具有了“現(xiàn)代
性”。這種“只聽聲、不見人”的傳播手段,使相聲中“相之表演因素日減而“聲”之語言要素日增?,F(xiàn)代相聲之“語言藝術”的定位在適應現(xiàn)代傳媒的傳播中而產生。
2)八德最早致力于全國范圍內推廣相聲。萬人迷是京津相聲藝人中第一個受邀到上海演出的。他和焦德海在東北、濟南、張家口等北方地區(qū)大量巡回演出,本人就死在了赴沈陽演出途中。他們的廣泛傳播使相聲逐漸超越京津范圍而成為全域性的藝術。
(4)八德確立了現(xiàn)代相聲的核心形式,樹立了明確的藝術標準,形成了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觀念
1)八德確立了“對口”在相聲中的核心地位,標志著現(xiàn)代相聲形式最終成熟。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相聲藝人中說單口者多而說對口者少,八德扭轉了這一風氣、奠定了對口的主流位置。焦德海的對口至今可聽到者約五六十段,如《文章會》、《倭瓜鏢》、《大相面》、《八扇屏》、《對對子》、《全德報》、《老老年》等。萬人迷則大量改造對口段子,規(guī)范了對口相聲的類型和模式。其中,說逗類的有《大審案》、《繞口令》、《賣對子》等,學唱類的有《全德報》、《哭當票》、《交租子》等。相聲史上可查的最早的“經典對口相聲組合”源于萬人迷。早年他與張德泉合作,“張諧李莊咸淡見義。其拿手節(jié)目《豆腐堂會》和《粥挑子》一時有“粥李豆腐張”之稱,二人互為捧逗、相得益彰。后與其徒張壽臣合作,也長幼相襯、搭配得當。萬人迷在二人組合中始終處主導位置:萬人迷是個完全的人才,從入了生意門就去正角兒(逗的為主角,捧的為副手)。張麻子、周蛤蟆兩個人的玩藝兒雖然不錯,和萬人迷聯(lián)了好多年的穴兒(管搭伙計調侃兒叫聯(lián)穴),總是給萬人迷捧活,永遠都沒去了正角。
更重要的,八德對對口技法了然于胸、理論上達到自覺:(焦德海)他獻技時以二人為多,以一人充,傻子,一人耍機靈。傻者謂之捧哏,稱為上手。機靈者謂之逗哏,稱為下手?!腥藛査绾文苁谷税l(fā)笑,他舉過一個例子。他說,例如下手問上手,你家有什么人,上手答,有我爺爺。下手即點頭云:啊。上手云:有我爸爸,下手又云:哼。以及大爺叔叔之類,莫不皆然。后,下手又復述:我算你爺爺,我算你爸爸,以及太爺叔叔等,順延至兒子孩子,即又不算。一個占便宜,一個吃虧,而占便宜者,滑稽雜作;吃虧者憨態(tài)可招,至一步緊一步時,聽者雖欲不笑,亦不可得。
他對對口中二人之配合、角色之分配、沖突之處理已有理性認識,顯示出成熟的現(xiàn)代相聲意識。
2)其藝術自覺趨于現(xiàn)代相聲之“語言藝術”的定位。八德自覺將相聲定位在“語言藝術”,力倡提升相聲“語言”表現(xiàn)力。焦德海尤重語言功力:同樣的言語,別人說來沒什么稀奇,也并不滑稽??墒侵灰涍^他的嘴一說,由于聲調的感應,表情的逼真,雖是不稀奇的話,也變成了生動的語言,令人捧腹大笑。李德鐋更以“說”見長:凡是好聽相聲的人,都知道他口才最好,能言善辯。江湖人都說他夯頭正(嗓子好),噴口好(字音真),使上活兒發(fā)托賣像最能攏神。在相聲尚未完全脫離“像生”和說唱藝術之時,八德的相聲凸顯了“語言藝術”之本位,引領了相聲向現(xiàn)代之轉變。
(5)八德直接建構了現(xiàn)代相聲組織之骨架
焦德海是第三代相聲藝人中收徒弟最多的,有張壽臣、李壽增、富壽嚴、李壽清、葉壽亭、于俊波、常連安、朱闊泉、湯金澄、于江、尹鳳岐等。萬人迷則有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鄭仲衡等人。其中多有成為大師者,于現(xiàn)代相聲功績非同小可。
綜上所論,“相聲八德”以其大量成熟的作品確立了現(xiàn)代相聲的范式,開創(chuàng)了相聲“園子”演出的新階段,推廣相聲成為全民的藝術。他們樹立了“對口”為相聲核心,確定了相聲之“語言藝術”的定位,標志著現(xiàn)代相聲在形式和觀念上達到自覺和成熟。由此我們確認“相聲八德”才是“現(xiàn)代相聲”真正的開創(chuàng)者。
三
由上論述,辨析“現(xiàn)代相聲開創(chuàng)者”能夠糾正我們對相聲的歷史及其本質的認識:
1我們認可的“現(xiàn)代相聲”不是相聲歷史總貌
中國相聲歷史的主體是廣義相聲,從遠古俳優(yōu)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從窮不怕建立行會起形成了現(xiàn)在人們“約定俗成的相聲”,至今才有一百五十年。
“現(xiàn)代相聲”直到八德才真正形成,至今不足九十年,其藝術價值和生命力尚需歷史檢驗。
2現(xiàn)代相聲形成的歷史即“廣義相聲”概念日漸狹窄、藝術手段日漸單純的演變過程
由此看出,占據相聲史主體的“像生”混合了評書、“說唱”和戲曲表演等藝術。到張三祿和窮不怕,其“相聲”上承歷史主脈,依然糅雜了表演、說唱等多種手段,尚為“廣義相聲”。而至八德,表演和說唱等各種元素弱化而“說口”強化?!蔼M義相聲”取代了“廣義相聲”,“現(xiàn)代相聲”最終形成。
可見,藝術手段日益單薄和藝術形式日趨單純是現(xiàn)代相聲形成之關鍵。侯寶林曾提及:現(xiàn)代相聲的道具只有扇子、醒木、手絹,和說書者并無不同。較過去相聲,消失的道具一是鼓和鈴鐺,用以說唱;二是“磕瓜”,乃二人擊打之道具,擊打動作中的藝人扮演喜劇情景中的角色并有豐富的表演動作。
現(xiàn)代相聲在形成中,其內涵和藝術表現(xiàn)手段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今日相聲生存艱難的種子此時已繹種下,這需要我們對歷史重新反思和檢討。
(責任編輯周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