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代名窯廣西藤縣“中和窯”史毀窯亡之謎

      2009-08-04 09:21
      文史春秋 2009年6期
      關鍵詞:瓷器

      岑 沫

      廣西有一種精美絕倫的瓷器,大約產于北宋中后期,堪與同期景德鎮(zhèn)瓷器相媲美,某些工藝水平甚至超過了景德鎮(zhèn)。這就是藤縣“中和窯”青白瓷。它的發(fā)現,在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此擴大了中國瓷器的產地范圍,并改變了以往專家把國外發(fā)現的這類青白瓷器統(tǒng)歸為景德鎮(zhèn)產品的觀念。但也由此留給了考古界一個個難以解決的歷史之謎,諸如它產生于何年何時,又毀于何朝何代?它高超精湛的技藝從何來到南蠻之野?為何如此規(guī)模生產的精美瓷器而存世極為罕見?為何十幾條龍窯遍布山嶺之上卻數百年來竟無史籍記載?它重見天日后數十年來的歷史懸謎始終困擾著眾多的專家學者,成為高懸于考古界、收藏界、學術界殿堂而至今仍然無法明了的心頭之病。這一代表著高度文明的歷史懸謎,是否會永遠沉默下去?……

      “中和窯”瓷器是收藏界的一匹“黑馬”,因神秘、精美、稀罕而收藏潛力巨大。但在45年前,這種瓷器卻無人知曉。它重見天日之后,其藏品極為罕見,國內僅有幾件,廣西博物館也只珍藏有兩件較完整的瓷品,其價值至今無人能斷定。這一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制作工藝特別精湛神奇,讓人嘆為觀止;也不僅僅是因為其生產跨越140多年漫長歲月,卻只留下一些堆積如山的殘片,完品罕見;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在興盛至失蹤的近千年時間里,史書方志竟無點滴記載,就是在它被發(fā)掘至今的45年里,人們仍然無法了解它真實面目的蛛絲馬跡。

      從發(fā)掘“中和窯”遺址至今,已過去了45年,其高超工藝、瓷窯來歷、興亡原因以及為何湮滅,迄今仍然是一個歷史懸謎!這個懸謎一直深深地困擾著整個考古界和瓷器專家,它神秘得如同一顆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非常遙遠的星辰,散發(fā)著深邃、神秘、迷茫的歷史幽光,讓人束手無策、望而興嘆。

      本文作者經過多次現場考察,及走訪當年的發(fā)掘者、收藏者和考古學家、瓷器專家,并從浩繁的歷史典籍中鉤沉史實,孜孜以求地追尋這一段失蹤的歷史和失落的文明,撰寫此文,以求廣大考古愛好者、瓷器研究專家共同破解這一歷史懸謎!

      無意中觸發(fā)千年歷史名窯的隱秘

      “中和窯”在洪災中露出神秘觸角

      1963年夏秋之交,連日不斷的暴雨引發(fā)秋洪,河水暴漲,四野一片水國蒼茫。西江支流北流河沿江兩岸,洪澇沖毀了不少房子。災后不久,梧州地區(qū)抗洪救災工作組到藤縣災區(qū)視察災情時,發(fā)現城關鄉(xiāng)中和圩(現藤縣藤州鎮(zhèn)中和村)的不少房屋是用大量的匣缽(燒制瓷器的模具)來做墻腳的,圩中街道幾乎也都是用這種匣缽碎片鋪墊而成。他們回去匯報災區(qū)情況時,將中和村發(fā)現文物的情況一同向地區(qū)領導作了反映,并展示了帶回的匣缽、瓷器碎片等實物。

      1963年12月19日,梧州地區(qū)組織文物普查。普查小組到了中和村,敏感地認識到質地如此上乘、花紋如此精美的瓷器碎片和數量如此眾多的匣缽出現,那將不是一般的瓷器工場作坊,應是規(guī)模較大的瓷窯遺跡。一個近千年的歷史謎團就這樣露出了神秘的觸角。梧州地區(qū)文物普查小組將相關情況上報了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

      1964年9月中旬,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自治區(qū)博物館和梧州地區(qū)文物考古訓練班組成文物考古隊,前往中和村進行文物考察。

      考古隊來到中和村,不禁目瞪口呆:村中長2公里多,寬1公里多范圍內,廢棄的瓷器幾乎將整個中和村街包圍,遍地遍野的殘瓷碎片滿山堆積,人目皆是。更有甚者,不少農民建造房屋用做地腳燒制瓷器的模具竟有三四米高,學校圍墻、農舍、豬欄等等,不少也是用燒模來建筑。毫不夸張地說,來到中和村,人村就會踩著文物,出門也踏著文物,處處皆是文物。如此密集和浩繁的廢棄瓷器及遺址分布,考古隊還是第一次看到。考察當中,考古隊在中和村北流河東岸山嶺斜坡中,發(fā)現了一處燒造青白瓷的古代窯址。

      為了弄清窯址的分布范圍、燒制年代和貯藏情況,經過相關的準備工作,1964年9、10月間,自治區(qū)文物管委會、自治區(qū)博物館組織王克榮、莊禮倫、韋克仁等專家進行了一次復查和試掘,采集到了各種瓷器標本、印花模具和其它窯具等800多件。其中一些較為完整的瓷器殘片,經復原,其造型獨特、品質超群、輕巧精美,讓人驚嘆不已,但不知是何朝何代的文物。

      這是廣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古工作的一個重大發(fā)現與收獲。中和窯的發(fā)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的空白,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高度關注。因為專家、學者無法認定瓷窯的歷史、來由,便以它埋藏、出土之地中和村命名為“中和窯”。

      精美瓷器掩埋在荒郊僻嶺

      “中和窯”遺址坐落于藤縣縣城南面約15公里北流河(又稱繡江、容江)拐彎處東岸的中和圩。中和圩現稱中和村,俗名“老鴉塘”。這是一個鄉(xiāng)間小圩場子,一條街巷貫穿圩中,住著100多戶人家。

      中和村依山面河,村后岡巒起伏,綿延數百里,是桂東南云開大山、大容山余脈形成的丘陵地帶。北流河自南向北逶迤奔流,在藤縣城東與西江匯流。窯址就分布在北流河東岸的中和村附近兩條小溪之間的狹長地帶低矮的山岡上,南起芝麻坪,北至來山口,長約2公里,寬0.5公里。數百年來,這些神秘的龍窯就靜靜地躺在這不顯眼的山岡上沉睡著,至今未肯以真實面目示人。由于當地群眾挖取廢匣缽修建房屋、堆砌豬欄便廁、鋪設道路碼頭,部分窯址遭到破壞。

      “中和窯”一經發(fā)現,就蒙著一層厚厚的神秘面紗,吸引了不少考古專家、學者的目光,但它的來龍去脈及其隱藏的種種費解奧秘,卻又讓眾多的考古專家、學者如墜五里霧中,苦無答案。就這樣,“中和窯”又在北流河畔這一處荒山野嶺靜靜地沉睡了10多年。

      為了考證“中和窯”的歷史,1973年秋冬,秋高氣爽,山色明朗。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韋仁義等組隊,與中山大學梁劍韜教授等帶領的中大歷史系實習生來到中和村,先后各發(fā)掘清理了一座古瓷窯。這次挖掘,清理出廢窯爐兩座,采集到各種標本1000多件,除了極少數成品外,基本上為殘廢品。出土的瓷器以青釉為主,白釉為次,有各種式樣的碗、盞、杯、盤、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座器,還有匣缽、墊餅、墊托、花模具、軸臼、釉柄罐、瓷印、鐵火鉗、銅錢等?!爸泻透G”瓷器配飾花紋多以纏枝菊、纏枝牡丹等纏枝花卉、纏枝卷葉和海水游魚、海水戲嬰、流云飛禽等為主要紋飾,這些模印花紋繁縟細膩,布局嚴謹,勻稱美觀,極顯精美絕倫。同時,這些瓷器胎質細膩潔白、薄而堅硬,叩之有金屬之聲;釉勻瑩潤,半透明,白中泛青。

      經過科學比較、研究、測試和鑒定,得出為宋代瓷器的結論,其工藝水平可與同期景德鎮(zhèn)瓷器媲美,有些工藝還超乎想像,遠遠超于景德鎮(zhèn)水平。這一重大發(fā)現,立刻轟動了考古界。令考古專家和瓷器研究者始料不及的是,如此精美的瓷器,竟在“老鴉塘”這個毫不起眼的偏僻荒山野嶺上默默無聞地沉睡了近千年之久。

      此次挖掘經過和文物收集情況,發(fā)表于

      1973年10月28日《中國新聞》第6940期,對有關“中和窯”情況作了詳細報道。“中和窯”的發(fā)現引起了文物界的極大震動,從此打破了南方地區(qū)不能生產高水平瓷器的定論,標志著南方生產高水平瓷器的歷史由此登堂入室。

      此后,又在被發(fā)掘窯址相鄰的13個小山包的斜坡先后發(fā)現了9條龍窯。但鑒于挖掘后的技術保護以及種種未能弄明的原因,至今仍未發(fā)掘。除了龍窯,“老鴉塘”后面的山岡上,現在還存留著20多處隆起如山脊的廢品堆積。這些堆積品從山腳伸延到山頂,嶺腳殘存斷面積厚0.5米,山腰及頂部堆積較厚,厚度一般為1-1.5米,上面野草叢生,有的樹木茂盛。專家據此估算,“中和窯”至少擁有13條龍窯,每條龍窯配備的窯工、坭工、坊工、柴工、運工、雜工等不少于100人,那么13條龍窯的管理官吏和生產人員應超過1300人,可見其生產規(guī)模不小。

      難解之謎困擾專家數十年

      “中和窯”址發(fā)現之后,它的歷史文物就一直困擾著眾多的考古專家、學者,至今45年過去了,除在一些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得以解釋外,尚有諸多暫時無法知曉的難解之謎。

      經過1964年和1973年兩次發(fā)掘之后,1981年9月,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王莉英、楊靜榮等三人,在自治區(qū)博物館張憲文等兩位同志的陪同下,到“中和窯”考察及采集標本。

      1986年6月,李輝柄等二人再次到中和窯址考察、研究。

      1987年12月16日,自治區(qū)博物館韋仁義、周繼勇、謝日萬又再次到“中和窯”址考查。

      1990年以后近20年間,又有多批國內外古瓷專家學者前來考察,但考古發(fā)現不多,進展也不大。歲月滄桑,經過了漫長歲月的苦苦求索,“中和窯”的歷史謎團不僅沒有解開,反而更加撲朔迷離,既讓專家們深為困擾,也更令他們對能否揭開“中和窯”之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目前所了解的資料,能夠產生幾種推斷:

      1、“中和窯”可以斷定為宋代瓷窯。藤縣“中和窯”在歷史典籍和方志中均無記載,但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件對窯址燒制年代的斷定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嘉熙二年”款印花模具,為斷明窯址的燒制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據。這件小印花模具的印面刻著飛鳥花卉紋,外臥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龍念叁造目”字款?!凹挝酢笔悄纤卫碜谮w昀的年號之一,只使用了4年(公元1237—1240年)。“嘉熙二年”即為公元1238年。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能為“中和窯”斷代的物證。

      2、“中和窯”的燒制從北宋中后期開始,延續(xù)至南宋后期。采集出土的標本在器形、裝飾藝術、燒制技術等方面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比如一號窯:

      一是窯室內出土的器物,造型多仿植物之類,碗、盤、盞、碟等圓器為敞口小圈足,多作葵瓣或蓮瓣形;壺、罐、瓶等多呈短頸,瓜棱腹,圈足。這些式樣都是唐、宋時期流行的典型器物,為陜西銅川耀州窯、河北曲陽定窯等窯址的北宋遺物中所常見。

      二是在一號窯火膛附近出土的7枚北宋銅錢。最早的1枚為“咸平通寶”(“咸平”為宋真宗趙恒的年號,公元998—1003年使用),另有3枚“元豐通寶”(“元豐”為宋神宗趙頊的年號,公元1078—1085年使用),最晚的3枚為“元祐通寶”(“元祐”為宋哲宗趙煦的年號,公元1086-1093年使用)。據此可推定“中和窯”的建設期和第一個生產期,上限可能略早于元豐年間,下限為元裙年間稍晚,前后時間跨度可能為二三十年時間。第二期自宋高宗趙構渡江南下建立南宋(公元1127年)至理宗趙昀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稍晚。第一期與第二期時間跨度大約140年。

      三是燒制方法采用北宋時期流行的漏斗形匣缽和一缽一器的仰燒法。器物的造型、紋飾的手法及燒制留下的痕跡,與北宋中期陜西銅川耀州窯、河北曲陽定窯及北宋晚期或金代的同類器物極為相似。此外,二號窯還使用了一缽多件的裝燒技術——迭燒,此法最早出現于北宋末期,流行于南宋,盛于元代。

      3、“中和窯”瓷器可以推斷為出口外銷商品?!爸泻透G”瓷器在中和村的窯址發(fā)掘前,國內無發(fā)現,現國內僅有數只完好瓷碗、瓷碟,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一些皇宮、博物館卻收藏有不少同類藏品。與“中和窯”出土的標本比較,一是“中和窯”瓷器有不少是以波浪、海浪紋飾,是東南亞地方使用瓷器的常見形式,與其現藏古代瓷器中一些品種屬于同類;二是“中和窯”中出現的摩羯紋印花模和青白釉摩羯印花盞,表明它有出口必要(國內不見用此圖形)。從實用性來看,“中和窯”生產的碗多為淺喇叭型的,與藤縣當地及周邊地區(qū)的用碗習慣不同,國內其他官窯、民窯瓷器中均未發(fā)現有此種款式。

      4、“中和窯”是一個生產外銷瓷器的民窯。從種種跡象來推斷,“中和窯”應該是一處以生產外銷瓷器為主的民間瓷窯。一是從“中和窯”的瓷器來看,產品之精美可與負有盛名的景德鎮(zhèn)同期產品相媲美,其工藝之精、紋飾之美、造型之妙、品種之全,具備了出口所必須的品質要求。一般地方民用瓷器都較為粗糙,不求精工細作,但求耐磨實用。二是從“中和窯”的生產能力來看,它可提供相當多的外銷出口。“中和窯”使用的窯爐,一般都長達50多米,寬3米左右。如以口徑為22.5厘米、高12.5厘米的較大型匣缽裝燒,一次至少可以燒2萬多件較大的瓷器。據《宋史·地理志》載,宋代藤州入戶籍的有6422戶。若按每戶以5口計約為3.2萬人口;以平均每口每年約用或損壞瓷器3件計,則約需瓷器10萬件。那么,一條龍窯僅燒四五次就足以供應全州的需要,如無其它的銷路,產品就會滯銷、積壓乃至引起窯業(yè)的倒閉?!爸泻透G”址目前已發(fā)現有龍窯11條,從其20多處堆積成山的瓷器廢品數量來估數,燒制的時間起碼在100年以上,能生產這么長的時間表明其中必有別的銷路,那銷路就是外銷。同時,在當地乃至廣西境內至今未發(fā)現“中和窯”產品的出土或流傳。這都說明其產品主要不是為了供應當地需要,而是為了適應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對瓷器的需求而燒制的。

      而讓專家們困惑不解,深深困擾的是:

      1、為何在此偏僻的南方山野興建如此高超水平的瓷器燒制瓷窯?

      2、為何如此精美絕倫的產品以前不見存于國內?其眾多的產品銷往何處?

      3、如此大規(guī)模、并且燒制了100多年的瓷窯,史書方志何以竟無載錄?

      4、為何所發(fā)掘出土的瓷器均無年號也無制作窯坊印記?

      5、為何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中和窯”突然湮滅在歷史的視野?

      ……

      如此眾多神秘莫測的疑團與懸謎,苦苦地困擾考古專家數十年,直至今天仍然無法明了。

      “中和窯”瓷器可與景德鎮(zhèn)同期產品媲美

      “中和窯”青白瓷與景德鎮(zhèn)同期瓷器屬同類

      瓷器是中國人發(fā)明的,這是舉世公認的。西方人稱中國為CHINA,就是“瓷”的讀音。中

      國瓷器歷史悠久,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商代的白陶,它是從陶器技術不斷發(fā)展和提高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白陶以前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于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藝發(fā)展。東漢時期,由于北方人民的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在中國東部浙江上虞為中心的地區(qū),因其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條件成為了中國瓷器的發(fā)源地。浙江上虞縣面官鎮(zhèn)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fā)展的初期情況。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chuàng)作已達到高度成熟;至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柴榮年間(公元954—959年)的“柴窯”瓷器已臻化境,生產出了中國瓷器的巔峰之品。及至北宋(公元960—1127年),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名窯名瓷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yè)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哥、官、汝、定并稱“五大名窯”。

      宋代(北宋)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這是我國瓷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陜西銅川耀州窯、河北彭城磁州窯、江西景德鎮(zhèn)窯、浙江龍泉窯和越窯、福建建窯以及“五大名窯”的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按胖莞G”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熬暗骆?zhèn)窯”因其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浙江龍泉的“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浙江越州(今余姚縣等地,古稱越州)的“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小巧細致,光澤美觀。福建建陽的“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河南鈞州(今禹縣,古稱鈞州)的“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認為在浙江龍泉縣。但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汴京官窯,窯設于汴京(今河南開封,北宋京城,又稱東京),為宮廷燒制瓷器。河南寶豐(今寶豐縣,古屬汝州,以前一直認為汝窯在其相鄰的臨汝縣,據考古改之)的“汝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河北定州(今曲陽縣,古稱定州)的“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這當中,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的青花白瓷(簡稱青花瓷或青白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白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zhèn)的傳統(tǒng)名瓷之冠。青花白瓷與青花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并稱“四大名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藤縣“中和窯”出土的瓷器品種屬于青花白瓷,經專家鑒定,其無論是胎體、釉質、造型、紋飾,還是制胎工藝、紋飾手法、窯爐設計、燒制水平等等,都與景德鎮(zhèn)瓷器異地同工,如出一轍,與景德鎮(zhèn)瓷器屬同期同類品種。而其中一些瓷器,則有所創(chuàng)新、變化和超越,形式、品種、花樣更多,凸顯自己的獨特風格。

      精美絕倫的工藝可與景德鎮(zhèn)瓷器媲美

      “中和窯”青白瓷制作的高超工藝,可謂到了神乎其神的境界。從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到,它在原料的淘煉精選、制作精工和窯爐還原氣色的掌握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嫻熟的地步,其造型與裝飾藝術的獨特風格,取材廣泛,構圖布局嚴謹而多變,線條清晰流暢,手法嫻熟細膩,都顯示出極為高超的水準。

      據現有資料,宋代能燒造出如此優(yōu)質的青白瓷器的瓷窯,除景德鎮(zhèn)外,還有江西吉安,福建德化、晉江、泉州和安徽繁昌等6處。藤縣“中和窯”能燒出此瓷,可見其工藝同列、甚至超出全國一流水平。這更加讓“中和窯”瓷籠罩上一層神奇的色彩,它所充滿的獨特魅力,也更引發(fā)人們的種種猜測與遐想。

      “中和窯”瓷器可與景德鎮(zhèn)同期瓷器相媲美,已為專家所鑒定,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廣西博物館藏古陶瓷精粹》有專列介紹。據傳于日本京都博物院藏有一只瓷器精品“九龍杯”,其工藝、造型、胎質考證為宋代瓷器,但也與“中和窯”瓷一般無款識年記,疑為“中和窯”制品。此杯盛滿水后,杯中九條龍的龍須與周圍的魚蝦都會款款而動,活靈活現,也與“中和窯”瓷“孩嬰戲水”碗有異曲同工之妙。

      筆者在藤縣考察采訪時,藏家蘇錦源先生出示了一只經過修復的“孩嬰戲水”淺淺喇叭形小海碗,胎質細膩,薄而輕巧,白中泛青,正面看并無特色,迎光側看,則見3個孩嬰戲于波濤中,眼看以為凸出碗面,但觸摸卻光潔無比;若倒人淡茶滿碗置于亮光中,則孩嬰與波浪宛然浮動,極為生動傳神。蘇某珍藏十幾年,不少瓷器專家都看過此碗,認為如此神奇工藝,即使是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仍難以解釋其中奧妙。

      另外,藤縣文物館藏有一只“海獸鬧?!毙『M?,繪著細密的篦紋作波濤洶涌的海水,海水中一只尖頭張尾、背鰭怒張的海獸,勢如倒海翻江,栩栩如生。此種造型的圖案,在其他古代瓷器中尚未見發(fā)現。還有一對小花碗,無論是胎質和飾紋、燒制和造型都非常成功,可與出土于江西景德鎮(zhèn)湖田鄉(xiāng)(鎮(zhèn))宋代影青瓷媲美。

      由于“中和窯”出土的瓷器中,多為碎片粘合復原,完整者極為稀罕,從而對其工藝水平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其高超而精美絕倫的手法已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中和窯”窯爐的建造相當科學

      “中和窯”窯爐的建造技術,展現出相當高的科學水平,與北宋同時代的景德鎮(zhèn)瓷窯同處在一個層次上。

      從所發(fā)掘的Y1號、Y2號窯來看,Y2號窯較Y1號窯為晚,兩窯雖同屬分級坡式龍窯,但內部結構已有較明顯的變化。如Y1號窯沒有發(fā)現擋火墻的設施,而Y2號窯有擋火墻,其結構已臻于完善。其次,Y2號窯出土的不少瓷物胎質上明顯不如Y1號窯出土器物精致細膩,制作比較粗糙。

      據當時廣西文物工作隊韋仁義《廣西藤縣宋代中和窯》一文記載:1964年試掘的窯爐編號Y1號窯、1973年試掘的窯爐編號Y2號窯,兩窯地處南起芝麻坪北至來山口的中段。Y1號窯在中和圩東北約100米的四馬嶺西坡中間地帶,從嶺腳至嶺頂有一低陷溝槽狀兩側隆起的地形。低陷部分在嶺腳田坎斷面露出窯燒壁,兩窯之間淤泥不厚,內有破碎匣缽殘片、墊餅、瓷片等。兩側廢品堆積較少,山腰處至頂部堆積漸厚,嶺頂最厚的堆積達3.5米。堆積層次明顯分為3層:上層即灰黑色表土層,地面野草叢生。匣缽殘片、墊餅、瓷片等遺物較少,厚約30厘米。中層即廢品堆積層,厚達2-3米,

      主要有廢匣缽、墊餅、破殘瓷器碎片和印花模具等遺物,是遺物最豐富的一層。下層為河沙鋪底的斜坡窯床,厚約20厘米,沙層中遺留有一些完整的匣缽和未燒好的瓷器。沙層之下為原生土層。這幾個層次出土的遺物雖有些差異,但年代相差不大,應屬同一時期的產品。Y2號窯試掘點在中和圩南瓦模山此坡,緊臨北流河,與Y1號窯試掘點相隔200米,地貌情況相似,堆積層次也基本相同,但薄一些。窯室后部窯床沙層中遺物留有不少碗、盞、碟的半成品。遺物差別不大,應是同一時期的產品。

      Y1號、Y2號兩座窯爐,都是依山勢而筑造的坡式龍窯,結構基本相同。這兩座試掘出來的“中和窯”爐,其長度、斜度、造型、樣式、填膛用料和膛磚砌法等都與景德鎮(zhèn)現存的宋代窯爐基本相同。

      但從考古資料來看,Y2號窯要比Y1號窯要晚些,兩窯雖同屬分級的坡式龍窯,但內部結構已有較明顯的變化。如Y1號窯尾部沒有發(fā)現擋火墻的設施,Y2號窯有擋火墻,其結構已臻于完善。瓷器的燒制熱必須達到1000℃——1200℃以上的高溫,才能滿足燒制要求。這兩座“中和窯”爐的建造非常合理,體現了相當高的科學水平,如窯爐的分級處理、斜坡斜度的精確設計、窯床的鋪沙設置、中間大兩頭小的樣式、膛磚的咬碼砌法,都十分有利于窯爐熱力的高強度聚集與均勻分布。很顯然,“中和窯”的建造汲取了當時最先進的窯爐建筑設計技術,從中體現出我國瓷器燒制技術的高超水平和科技含量。

      “中和窯”史毀窯亡的歷史之謎

      南方“水上絲綢之路”催生“中和窯”

      絲綢與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兩件寶物,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后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于清真寺、宮殿等建筑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并在公元1世紀前后引發(fā)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在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于西漢。從當時的首府西安出發(fā),經河西走廊,沿樓蘭古城,過阿拉山口,出中亞、西亞抵安息、大秦等地,當然這是“絲綢之路”最主要的一條通道,此外在中國的西南、東南沿南也存在。故“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域風貌有:沙溟、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蘊含著說不盡的艱辛和酸楚?!敖z綢之路”因絲綢而發(fā),逐漸演變?yōu)楹髞淼奈幕?,現代將其命名為“亞歐大陸橋”,使之成為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母胎。在這條路上,傳播得最為成功的是宗教。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這公元前60年的歷史時刻注定要在中國歷史上閃爍光輝。其后的歲月,“春風度過玉門關”,也有了“勸君少飲一杯酒,西出陽關有故人”的新型外交關系。是這條路,讓中國人認識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日本人、朝鮮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歐洲人……

      “絲綢之路”一詞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舴?877年提出來的,他曾7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其后的“文化使者”——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著同行者的足跡,窺視中國文化的神秘。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8年開始實施了“絲綢之路考察”的十年規(guī)劃,其主題是“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奠定了這條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發(fā)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于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疤沾芍贰钡钠瘘c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像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7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么海上“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yè)財富。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學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作為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重要成員,在埃及福斯塔特(今開羅)的考古發(fā)掘,徹底啟開了這位對中國陶瓷有迷戀情結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將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對中國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這本影響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義深遠。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陶瓷之路》同時也讓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認識了這個與中國同名的“china”。

      陶瓷與絲綢作為中國兩大物寶,也為中國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

      從中國發(fā)展史來看,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始于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盛于唐太宗“貞觀之治”前后,至唐玄宗“安史之亂”而衰亡。晚唐后至五代十國,藩鎮(zhèn)割據,天下動亂,此路已廢。到北宋王朝,自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以來,就一直處在風雨飄搖的戰(zhàn)爭和動蕩之中。西為西夏,西北為遼,東北為金,西南為大理諸國,歷代都是強敵窺伺,戰(zhàn)事不斷,向西出口物品的“陸上絲綢之路”早已一直閉塞不通,而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的“海上陶瓷之路”,又被金國所控制。北宋的“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出路就只有南方。

      同時,由于北宋的冗官政治,國家不斷積弱,內憂外患日益加劇。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北宋與遼國作戰(zhàn),本來操有勝券,卻不得不與敵國秘密簽下屈辱的“澶淵之盟”,被逼進貢大量金銀、布匹、茶葉,此后的160多年間,北宋與遼、夏、金的戰(zhàn)爭基本沒有停止過,而且每次均以失敗告終,喪失了大片國土,并被逼貢獻大量財物。要解決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朝廷因而急欲在南方開辟“陶瓷之路”,向東南亞諸國出口絲綢、茶葉、瓷器諸商品(部分轉運南亞、歐洲和非洲各地),以獲取貨幣或換取沉香、檀香、象牙等貴重物品市利還國家巨債。于是,在南方興建瓷器生產基地成為國家的當務之急,因此催生了江西景德鎮(zhèn)窯、浙江龍泉窯和越窯、福建建窯以及廣州、潮州等地一批瓷器生產的“重點工程”。

      當時的“陶瓷之路”始發(fā)港有江蘇的揚州、浙江的明州(寧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等,設立了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市舶司,接

      著開辟了廣西的合浦等出海港口,合浦港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而成為諸港的最優(yōu)良出口港。因為除合浦港外,其他諸港都必須經過礁石密布的近海以及浪急風高、天氣惡劣的瓊州海峽,行船稍有不測,就會傾舟覆滅葬身海底,損失甚為巨大。合浦港近臨東南亞沿海各國,而且航運較為順暢,但最大的問題是,此路甚為遙遠,瓷器多有毀壞,困擾朝廷上下。

      以江西景德鎮(zhèn)為例,一條是:自景德鎮(zhèn)出發(fā),沿昌江西下,途經鄱陽湖,出長江,人湘江,轉漓江南下桂江,再溯西江(潯江)西上至藤州,轉溯北流河往南至北流,出鬼門關短途陸路,經南流江至合浦;另一條是:沿昌江西下,途經鄱陽湖,轉溯贛江,至大庾嶺,過梅關陸路,再轉入湞水下北江,往廣州。此路水陸兼程,路遙漫長,也非常遙遠,運輸成本自然極高。因此,在北流河沿岸興建瓷窯,此“陶瓷之路”無論是往廣州或是合浦,路程都可縮短三分之二以上。而藤州城郊盛產優(yōu)質瓷土的“白坭塘”便成為首選之地,處于北流河轉彎處的“老鴉塘”,河道寬廣、山嶺低矮、林木遍布,是建窯、取柴、生產、運輸的理想之所——“中和窯”就這樣應運而生。

      “中和窯”的建造可能涉及“國家機密”

      “中和窯”自1963年冬被發(fā)現以前,就是朝夕與文物相處的中和村民也無人知曉它的來歷。直至今天,仍然無人能說個清楚明白?!爸泻透G”興于何時?滅于何時?至今無人能懂。迄今為止尚元發(fā)現史書或地方志有關記載。就是后代的元、明、清的正史、野史和名人記傳,也都鮮有記錄。中和大隊干部配合考古隊同志在窯址采集標本

      筆者研究“中和窯”多年,根據出土瓷物,披閱史籍相關歷史,近日又專門到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館等單位采訪,對“中和窯”的歷史、成因、湮滅作了一些考證、假設和猜想,以作引玉之磚,期待各界高明學者專家共同破解這個歷史懸謎。

      猜想一:“中和窯”的建筑技術和瓷器生產工藝屬于國家的“高度機密”。其一,景德鎮(zhèn)等官窯生產的瓷器,一是專供宮廷、貴族使用的,二是專供出口外銷。其制造技術、工藝受到國家高度保密,嚴密禁止外流,因此也就禁止書籍刊載?!爸泻透G”要得到如此生產技術、工藝,必須得到朝廷許可,這也是宋代制瓷技術高度發(fā)達,但名窯僅區(qū)區(qū)幾個的原因。其二,瓷器的高級生產技術、工藝都是口傳手授的。像景德鎮(zhèn)這樣享譽千年的瓷器,其制造工藝也不見載錄于書籍之中,技術工藝一度失傳,就是“文革”期間景德鎮(zhèn)為毛澤東燒制的專用瓷器,也是專家經過千百次反復探索才燒制出來的。

      因涉及到國家機密,所以國家對有關信息以極其嚴格的條款進行監(jiān)控,對于違禁者的殘酷制裁,令人噤若寒蟬?!爸泻透G”的規(guī)模如此之大,產品如此之多,瓷器如此之精美,又處在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官驛藤州城郊不遠,宋代,眾多著名的國家官員都到達過藤縣,都經過“中和窯”,但在他們的著作、筆記,甚至于詩詞中,卻都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述。這是歷史上一個極為罕見的現象。據《宋史》記載,在藤縣出生的或到過藤縣的北宋名人有:

      丁謂(966—1037),宋真宗(趙恒)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為相,封晉國公。宋仁宗(趙禎)天圣年間(公元1023年)被貶崖州司戶參軍,途經藤州溯北流而往,其傳、書無“中和窯”記載。

      陳執(zhí)中(990-1059),字昭譽,曾任梧州(今廣西梧州)知州。后官至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著有《樂全集》,其著對“中和窯”也只字無錄。

      馮京(1021—1094),字當世,宋仁宗皇祐(公元1049年)間“三元及第”,藤州鐔津縣(今廣西藤縣)人。相傳他出生于現在藤縣城東的馮京山附近(現存有其父馮式墓及“三元亭”等古跡),他及第后回鄉(xiāng)祭祖,聞說群雁集于雁洲,因有“鳳凰非梧桐不棲,大雁非白坭不足”之說,前往考察發(fā)現白坭塘廣貯白鱔坭,為制瓷佳土。取土樣回京,遂上書請在藤州興建出口瓷窯作坊。于是,朝廷經考察立項,集中全國一流的制瓷專家,舉全國之力,在極短時間內建窯秘密生產出口瓷器。馮京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老,官至參知政事(宰相)、太子少師,歷朝45年,推動此項“國家重點工程”,在家鄉(xiāng)藤州興建“中和窯”。但其存世的文集、奏章中亦無載錄。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宋代大文學家。1097年新舊黨爭中被一貶再貶,遠放瓊州(海南島),攜幼子蘇邁同往經過藤州,并與弟蘇轍(字子由)相會于藤州,作有數首關于藤州的詩,如《藤州江上夜起對月贈邵道士》、《浮金亭戲作》等。蘇軾、蘇轍都是宋代曠世大文豪,逢州過郡必有留作,但在他們眾多的作品中,無一關于“中和窯”的記錄。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宋代大詩人。他曾貶徙雷州,回來時經過藤州,并卒于藤州。著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長短句》三卷。秦觀著作豐碩,在藤州逗留一個多月,遍游藤州山川古跡并留下詩詞數首,但對“中和窯”也無只字記錄。

      丁大令(?-1263),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以隱匿軍情于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罷相。次年移送南安(今越南北部)軍,后移置新州(宋代廣南東路的新州,今廣東新興縣),舟過藤州,被將官畢遇擠落水中而死。其傳作亦無“中和窯”記載。

      李綱(1083-1140),字伯紀,宋朝著名宰相。北宋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李綱升為兵部侍郎、尚書右丞,率軍民擊退金兵。北宋滅亡后,宋高宗任他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右相)。后罷相流放到儋州萬安軍(今海南儋縣東南)。著有《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行世。其中《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志》、《建炎時政記》等,是他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時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記錄,是研究這段歷史的寶貴資料。李綱徙途中兩經藤州(藤縣),同樣也沒有留下關于“中和窯”的記錄。

      李光(1078-1159),字泰發(fā)。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拜參知政事(宰相)。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后貶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瓊州。著作有《莊簡集》十八卷。李光跨越北、南兩宋,官至宰相,兩經藤州,寫有《藤州安置贈樞密使臣》等詩及一些文稿,但對“中和窯”也只字不錄。

      根據以上橫跨200多年的人物、歷史材料推斷,應是朝廷對“中和窯”有嚴令記錄的戒律,使得眾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另外有一種可能,或許有關“中和窯”的記錄只能存于朝廷圖書館的檔案內,但由于北宋都城汴京(開封)慘遭金人瘋狂劫掠焚燒,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又遭元兵屠城焚毀,眾多歷史典籍、檔案均無幸免于戰(zhàn)火。

      猜想二:“中和窯”是宋代的一項國家“重點工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從洛陽到長安,經河西走廊而往西亞及至歐洲各國。其始于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盛于唐太宗“貞觀之治”前后,至唐玄宗“安史之亂”而衰

      亡。晚唐后至五代十國,藩鎮(zhèn)割據,天下動亂,此路已廢。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西為西夏,西北為遼,東北為金,西南為大理諸國,四面都是強敵窺伺,戰(zhàn)事不斷,向西出口物品的“絲綢之路”已閉塞不通,能往日本、朝鮮的“陶瓷之路”也受阻。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與遼國作戰(zhàn)本來操有勝券,卻與敵國秘密簽下屈辱的“澶淵之盟”,被逼進貢大量金銀、布匹、茶葉,此后的160多年間,北宋與遼、夏、金的戰(zhàn)爭基本沒有停止過,而且每次均以失敗告終,喪失了大片國土,并被逼向遼、金、西夏各國貢獻大量財物。要支付巨額國債,開辟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勢在必行。但此路甚為遙遠,瓷器多有毀壞,在南方興建瓷器生產基地成為國家的當務之急,因此催生了南方廣州、潮州等地的一批瓷器生產的“重點工程”?!爸泻透G”也就在此時應運而生。但由于有官方背景,其生產技術、工藝,乃至產品的質量、數量、銷售等都受到官府(甚至朝廷)的嚴密控制。

      猜想三:“中和窯”盛于北宋徽宗時期。“中和窯”處地相沿稱“老鴉塘”至今,取土之地現在仍稱“白坭塘”,地名土而俗,周邊村寨名稱也并不雅美,“中和窯”有此高雅不俗的名稱絕非偶然。而縱觀宋朝瓷窯或瓷器,一般以地名或皇帝年號命名,如汝窯、定窯、越窯或等等。宋徽宗趙估即帝位于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于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倡導“中正仁和”,行“仁和施政”之策,其后又用重和、宣和年號,“中和”既非地名又非帝號。但“中正仁和”或可作為“中和窯”名由來推斷依據。至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大舉侵宋,次年傳帝位宋欽宗趙桓,是為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開封市),擄走徽、欽二帝,焚毀京城,北宋滅亡。大批專家、窯工聞變,驚恐間倉促撤走,“中和窯”一夜之間盡毀?!爸泻透G”自興起至第一次毀滅,大約存在了70年時間,或因涉及國家秘密及高新工藝,或因國破史毀,是故史書、方志均無傳記。到南宋時,“中和窯”重新生產,但質量已經相去甚遠。

      猜想四:“中和窯”沒有印記與古代東南亞迷信習俗有關。從目前發(fā)現的(或初步認為的)“中和窯”瓷器中,在東南亞一帶發(fā)現不少。因此有專家認為,“中和窯”瓷器沒有年代和印記可能與古代東南亞地區(qū)的信仰有關,其地方鬼神之說頗為流行,他們不喜使用過時的或死人用過的器具,認為人死后靈魂依附在其生前的用品之上,于是死者用過的東西大多也用于陪葬。

      “中和窯”可能在戰(zhàn)爭中遭到摧毀

      除了北宋滅亡和南宋滅國兩次毀壞外,“中和窯”毀壞的原因,可能還遭到兵劫焚毀。

      據宋代李攸《宋朝事實·兵刑·平廣南蠻賊依智高》卷十六(《萬有文庫》本)記載:儂智高(1025-1055),北宋時期廣源州人。廣源州在邕州(州治在今廣西南寧)西南,郁江之源。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廣源州的依民富威望日高,被宋朝封為檢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國。至儂智高之父輩,其勢力在兼并斗爭中進一步壯大。儂智高的父親儂全福(又作“依存?!薄ⅰ耙来鎰浴?原為儻猶州(今廣西扶綏)知州,為了擴充地盤,他曾殺掉弟弟依存祿、妻弟儂當道,并占有他們管轄的萬涯州(又作“萬崖州”,今廣西大新縣境)和武勒州(今廣西扶綏),后因與交趾王對抗被殺。儂智高“能屬文,嘗舉進士,不第?!笔送静豁樌c親人被殺的怨恨集于一身。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儂智高母子出據儻猶州建立“大歷國”。交趾統(tǒng)治者不容儂氏家族的后代東山再起,出兵討伐,依智高力不匹敵,被擒,并傳至交趾京師。李德政見其父被誅,并未能征服儂氏勢力,便把他釋放回籍,又授以廣源州知州銜,劃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瑯州(又作“思浪州”,今廣西龍州金龍以西的越南境)歸其管理。兩年后又給他賜都印,拜為“太?!薄5?,儂智高沒有臣服交趾,反因屢受凌辱而“內怨交趾”,并在被釋后四年占據安德州(今廣西靖西縣安德鎮(zhèn)),建立“南天國”,改年“景瑞”(或說國號“南天大理國”,年號“天瑞”或“啟歷”)。

      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儂智高逐漸占領、控制了右江地區(qū)田州一路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同年,他以勿惡洞(今廣西靖西東南)為根據地,開始同交趾決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討,兵敗而還。打退郭盛溢的軍事進攻之后,于宋仁宗皇祐占元年九月乙巳(公元1049年10月4日),儂智高首次試兵廣南西路重鎮(zhèn)邕州,宋仁宗趙禎詔江南、福建等路以備。是年十二月甲子(公元1050年1月1日)還派高懷政督捕進入邕州的儂智高部眾,但被依軍擊敗。

      自儂智高事起,“朝廷憂之,君臣為之旰食”。在一再調兵遣將,師久無功的情況下,宋仁宗趙禎接受了宰相龐籍的推薦,給時任樞密副使狄青加了一大串官銜,派他統(tǒng)軍南來邕州鎮(zhèn)壓依智高。狄青是北宋名將,他篩選精銳部隊南下,同孫沔、余靖所部合并,從桂州(今廣西桂林)沿江而下,經梧州、藤州(今廣西藤縣)、潯州(今廣西桂平)、貴州(今廣西貴港)開往賓州(今廣西賓陽)駐下,計官軍、土丁共31000多人。經過昆侖山的一場激烈戰(zhàn)斗,宋軍占了優(yōu)勢。不久,儂智高的麻痹輕敵釀成了歸仁鋪之敗,其軍被斬首2200級,官屬死者57人,還有500多人被俘,依智高不得不撤出邕州城。離城之后,儂智高即沿著邕江、郁江大舉揮師東下。由于當時“嶺南州縣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為,守將多棄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很快就占領了廣西東部以及廣東西部的大片地區(qū)。皇祐四年五月癸丑(公元1052年6月8日),儂軍進入邕州下游的橫州(今廣西橫縣)、知州、殿中丞張仲回,監(jiān)押、東頭供奉官王日用棄城而走。五月丙辰(1052年6月11日),儂軍進占貴州(今廣西貴港),知州、秘書丞李琚不戰(zhàn)而逃。接頭儂軍順江東下攻取潯州(今廣西桂平)。五月庚申(公元1052年6月15日),儂智高率軍入龔州,知州、殿中丞張序棄城而遁。次日,儂軍進藤州(今廣西藤縣),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繼之,儂軍輕易地占領梧州(今廣西梧州),知州、秘書丞江鎡不予抵抗,棄州城而逃生。當地有個“棄妻子,儒衣,常持一大翣,行坐獨語”的潘盎,儂智高聞其異,召而問之,皆得惡言以復,儂智高怒而殺之。(見《宋史·仁宗本紀》卷十一)

      對于儂智高的反叛,以及北宋朝廷派遣狄青率軍平叛的經過,《宋史》、《宋朝事實》、《文獻通考》、《宋會要輯稿》、《孫威敏征南錄》等都有記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續(xù)資治通鑒》等記述儂智高事最詳細,但對“中和窯”卻無只字載錄,方志亦然。按當時“中和窯”的生產規(guī)模及運送能力,當時其地應聚集停泊著許多運送瓷土的船只和大批商船。

      狄青大軍西進,沿途大量征召戰(zhàn)船運載糧

      草,而依軍南下進攻廣州,也是沿途招募叛眾、征集船工船只使用的。藤州府時轄鐔津(今廣西藤縣)、岑溪等縣,州縣府治均在藤州城內,“中和窯”與藤州城近在咫尺,舉目可望,沒有理由兩軍都熟視無睹,不取作軍用之理。而且狄、儂兩人都是史書不斷的歷史名人,而其傳記均無記錄有關“中和窯”只言片語。然而,從所發(fā)掘的Y1號、Y2號窯來看,兩窯建造年代差異及時間推斷,“中和窯”在藤州城被儂軍攻破后可能曾遭到儂智高軍隊劫掠,并摧毀了部分爐窯。

      “中和窯”在北宋末停產與南宋末毀窯

      宋徽宗趙佶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多才多藝的皇帝,獨創(chuàng)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瘦金體”,結構修長,筆姿瘦硬挺拔;工花鳥畫,其真跡至今價值連城;能詩善文,那句“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的經典詞句,千古傳誦,經久不衰。然而,他惟獨不會做本職工作——皇帝,正如清人王士禎所評價的:“宋徽宗百事能,獨不能為君?!?/p>

      宋徽宗在位期間,北宋已歷經百年,政治基本穩(wěn)定,這時期,政治腐敗,皇室和官僚生活極度奢侈,而且官僚機構和軍隊建制龐大,軍費開支和官俸開支越“滾”越大,與此同時,全國十分之七的土地集中在皇室、貴族、官僚和地主手里,農民賦稅沉重,無法生活下去。盡管仁宗時曾有王安石變法,試圖緩解階級矛盾,化解政治危機,鞏固封建統(tǒng)治,但在執(zhí)政過程中,賦稅被轉嫁到人民頭上,結果農民命運更加凄苦,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社會矛盾更加突出。但宋徽宗登帝位后,為修建宮殿和花園,大興“花石綱”,弄得“中產階級”破產,“貧下中農”賣兒郎,引發(fā)方臘起義、宋江造反;另外,他又聯(lián)金破遼,遼國滅后,自己卻遭到金國的大舉進攻。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做了26年皇帝的宋徽宗連同他的兒子宋欽宗趙桓雙雙被擄。囚于冰天雪地的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客死他鄉(xiāng)做了冤魂野鬼,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頗為有名的亡國之君?!熬缚抵儭?,國難當頭,“中和窯”大量南下的窯工北返,導致了窯爐的停產,這可能就是Y1號、Y2號窯分為兩個時期,Y1號窯較早而形制接近北宋窯爐、Y2號窯較晚與南宋窯爐相同的原因。

      至南宋理宗(趙昀)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蕩平北方后揮師南侵,蒙古兵勢席卷而來,迅速占領了潭州(今湖南長沙),接著東西并進,西線進攻四川,東線攻占湖南后揮師東進江西,川、贛等地迅速淪陷,南宋舉國震動。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此后僅10多年時間,蒙古兵東線占領江西后,向浙江以南推進,橫掃江南大地;西線從四川取道云南,滅大理國后從貴州沿紅水河而下,攻取廣西重鎮(zhèn)邕州(今南寧),順西江東下攻占潯州(今桂平)、藤州(今藤縣)、梧州各州府。爾后,元兵東西兩路大軍直指嶺南重鎮(zhèn)廣州。至南宋末帝(趙_爵)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宰相陸秀夫在壓山(今廣東新會南)背負幼帝趙昺跳海自殉,南宋國滅。這期間,與藤州城近在咫尺的“中和窯”工匠們聞訊元兵南下,眼見國家淪亡在即,蒙古大軍已壓境而來,于是四散逃匿,“中和窯”一夜之間熄火封窯或縱火焚窯。在南宋滅國至元亡明興的60多年里,“中和窯”無人問津,被蒿草埋沒,從此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民間另一傳說則是,南宋度宗(趙禥)成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北流河洪水大漲,上游漂下不少檀香木,想必是上游進口商船覆沒所至。窯工們把檀香木撈起曬干后放人瓷窯里燃燒,燒成后出窯的瓷器盛入清水,瓷器印刻的魚蝦竟能款款游動,窯工們既喜又驚。消息傳至州府,州官以為神靈吉瑞,將其進貢皇上,皇上正值國家垂危之時,見此神奇瓷器,以為神明,龍顏大悅,下詔令窯工燒制一套“九龍杯”,要求杯中九龍也與魚蝦一樣會游動,否則誅殺九族。窯工們懼怕燒不出會游動的“九龍懷”而被斬首滅族,紛紛封窯逃匿,“中和窯”一夜之間人去窯埋,湮滅得無影無蹤……從這個傳說來看,“中和窯”也是在南宋末年被毀,毀滅時間大約與元滅南宋的時間相當。

      但這畢竟史志無載,只是猜想。遙想千年以前,北流河畔的“中和窯”一定是窯爐林立,煙火不斷,一派“晝則白煙蔽日,夜則紅光沖天”,人聲鼎沸,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繁榮興旺的壯麗景象。但今天,它的真實面目還如謎團一般深深地埋藏地中和村的荒山野嶺里,埋藏在歷史長河迷茫的云霧中。

      相信有一天,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探索與發(fā)現,“中和窯”的歷史之謎終將大白于天下。

      (本文采寫中,由廣西藤縣文化和體育局茹恩南、霍戰(zhàn)平、周雄,藤縣文物管理所李炎明,藤縣文聯(lián)李燕霞等“中和窯”研究者提供珍貴文物、文史資料,并參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員韋仁義的考古論文《廣西藤縣宋代中和窯》及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廣西博物館古陶瓷精粹》等著作,特此鳴謝。)

      猜你喜歡
      瓷器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清三代 中國瓷器的黃金時代
      國博展出元代瓷器大家族 揭開元代瓷器歷史地位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類瓷器成交TOP20
      “南海Ⅰ號”兩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
      “洪州窯”瓷器賞與鑒
      北京毛家灣瓷器坑那些事
      新聞浮世繪
      宁国市| 太仓市| 金寨县| 定州市| 称多县| 闻喜县| 博爱县| 阳城县| 确山县| 游戏| 黄骅市| 福州市| 宾阳县| 陇南市| 东丽区| 东海县| 邛崃市| 张掖市| 科尔| 博乐市| 佛坪县| 巴青县| 石屏县| 高陵县| 区。| 迭部县| 理塘县| 老河口市| 镇平县| 东至县| 洛隆县| 平远县| 宁都县| 五寨县| 定南县| 邻水| 阿拉善左旗| 乳山市| 星座| 遂平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