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使得中國東部經濟中心城市上海開始突破傳統增長模式,尋求新的增長之道。
上海在長達17年的時間里,一直以兩位數的增長領先全國。1989年,上海的人均GDP還是5000多元人民幣,到 200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73124元人民幣,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
但是上海來不及分享這一數字的突破所帶來的喜悅。今年上半年,上海以5.6%的增長,落后于全國7.1%的平均水平。
壓力使上海感受到舊有模式的局限。作為中國東部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的發(fā)展一直離不開“上海模式”的路徑。強大的政府主導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經濟發(fā)展的節(jié)奏,使得土地的支撐和資本的高投入都難以為繼。
在多重因素下,上海經濟發(fā)展模式的調整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必然。
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轉型并非朝發(fā)夕至。大上海能否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