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雨
近代西津渡歷史街區(qū),是個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
近代西津渡歷史街區(qū),是個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小碼頭街沿街幾乎全部被各種商業(yè)店鋪和手工作坊包圍。據(jù)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xiàn)在的長江路,這短短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150多家。當然,這還僅僅是能清楚地記起店鋪字號的商家。從行業(yè)種類上看,大致有飲食方面的周記小酒店、楊記飯莊、陳記牛肉店、解記豆腐店、王記大餅店等;有生活方面的劉記鐘表店、湯記、郎記裁縫店、雜貨店、鄭記洗衣坊、皮貨店、醬油店、茶葉店、胡記鞋子店、黃記皮鞋店、藥店、邵記診所、祥行龍客棧、布店、徐三嫁妝店、徐記紙扎店、棉花店、秤店、張記米油行、周老四澡堂浴室等等,文化方面的有夏記書店、冷記文具店、崔健裱畫店、雕刻店、胡志昂古玩店等等,禮佛方面有李記香店、焦記爆竹店之類。有的行業(yè),現(xiàn)在已經失傳,名稱也很陌生,例如曾記媒羅行(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介)、毛記荒貨店(相當于現(xiàn)在的廢品收購站)、糞行、棺材店、炭店、鹽坊、染坊、老虎灶、五洋百貨店等。店的名稱,大部分以店主的姓氏或姓氏加排行作為店號,例如張志清漆匠店、王二席子店、陶三鐵匠店等;有的以店主的俗名為店號,例如二呆子皮匠店、小蘿卜剃頭店、大寶子水果店;有的以店主的家鄉(xiāng)為店名,例如廣東坊火腿店、廣東炒貨店;但也有的以吉祥、財源興旺為店名,例如:萬順昌五洋百貨店、廣福茶食店、春生園包子店等。店鋪的規(guī)模、檔次與性質大都與交通要道和附近居民的生活有關。這里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錢記、邵記木匠店、宋記鐵匠店、袁記、竇記、王記、季德海盆桶店、榮興翻砂店、汽油燈店、王記麻袋店、王記銅匠店、高記錫匠店、徐記車匠店、纜繩店、櫓店、吉記白鐵店、張記笆斗店、殷記木模店、王家油漆店等等。解放前這里還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西津渡街又是鎮(zhèn)江的工業(yè)發(fā)源地之一,小型“巷弄工廠”遍布其中。例如原義渡碼頭街(1985年改西津渡街)就有“永泰機器局”,專門翻砂、制造螺旋槳等輪船上的機器和零件,兼作維修工作,解放后合并到鎮(zhèn)江礦山機械廠;還有設在江邊蘇北路蒜山下的馬萬興機器修理廠,創(chuàng)辦人是回族人馬成章,原是鎮(zhèn)江自來水廠的技術人員,又是西大寺房唧筒(泵浦)設計安裝者,是族中有名的“洋銅匠”、“馬銅匠”,可以說是一名土工程師。廠內有各工種工人十幾名,主要業(yè)務是修理,尤其是輪船的修理。設在京畿路瑞芝里的許成記營造事務所,是鎮(zhèn)江營造行業(yè)的佼佼者。這些都是鎮(zhèn)江民族工業(yè)的雛形。
20世紀之初的西津渡街,人們?yōu)榱酥\生,加之早期臨街的房間大都開間較大,對功能的適應性較強,出現(xiàn)了“舍宅為店”、“前鋪后居”、“下鋪上居”、“舍宅為廠”的行為,這樣的小型店鋪和作坊,極大地方便了居民、船民的生活和渡口各種船只的修理。走近巷弄口,電線桿上和兩邊墻壁上常有一些紅紙貼,那些紅紙貼是招租廣告、尋人啟示等。旁邊多半是油鹽店、醬園一類的商店,老虎灶的灶頭整體蒸出騰騰的水霧。
然而,更多的是走街串巷的“流動攤販”,這些攤販有叫賣食品的,有修理生活用品的,有理發(fā)剃頭的,還有賣書和租借圖書的等,可謂應有盡有。在巷弄里,十有八九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立等可取”的修鞋攤子,鞋匠一邊干著手中的活計,一邊和等在身邊的顧客道家常。而理發(fā)剃頭的師傅也會定期來到巷弄中為居民服務。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流動書攤”,其實就是用門板拼成的,開攤時把兩扇板展開,收攤時把門板合攏,專賣連環(huán)圖書的書攤。書攤旁還備有大小凳子,大人和小孩圍著這些書攤買書、租書或看書。
當巷弄里不知不覺籠上黃昏的暮色,這時候,一個挑擔的慢慢地走近巷弄里來,“鮮肉餛飩面!”、“水磨湯圓!”時不時抑揚頓挫地叫起來,惹得左弄右舍的小孩陸續(xù)奔出來。魯迅先生認為這些喊叫聲既漂亮又具藝術性,使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概”。這些叫賣聲已直接唱到巷弄居民和過街旅客的心里,充分說明了巷弄生意與巷弄居民和過街旅客的生活相依相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