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桂平
【訓練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得克薩斯州的亞林諾到了上中學的年齡,母親把他送入當?shù)匾凰鶎W校。學校實行全封閉寄宿制管理,在那里他必須接受為期10天的訓練。學校餐廳的午餐是限量免費供應的,由于訓練相當艱苦,往往等到亞林諾再去盛第二碗飯的時候,大鍋里早已是空空如也。
母親來學??磧鹤?,亞林諾滿腹委屈地向母親傾訴。誰知母親聽后卻哈哈大笑說:“孩子,吃飯的時候,你是不是一開始就盛了滿滿一大碗?”
亞林諾回答:“是的。”
母親又說:“這就對了,所以你吃不飽!”
亞林諾更詫異了:“我要是不先盛一大碗,就更吃不飽了?!?/p>
母親神秘地一笑:“你可以先盛半碗,這樣你肯定比別人先吃完,就有時間去盛第二碗,而且可以是滿滿一大碗!”
亞林諾聽了母親的話,沉思片刻,終于明白了。
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中心鮮明;③詩歌除外,文體不限;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
這個材料作文題的寫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研讀材料,提煉中心。這則材料通過亞林諾的母親告訴兒子“先少后多”的盛飯秘訣,啟發(fā)人們做事?lián)Q一個思維方式,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告訴人們,生活中有得必有失,要恰當處理得與失的關系,要學會放棄。
2.確定立意,求準求深。根據(jù)材料的中心,本文的立意可定為:①要學會放棄;②要恰當處理生活中的得與失;③換一個思維方式,事情可能會處理得更好,等等。如果定為“要有吃苦耐勞精神”或“盛飯也要講究科學”,那就比較膚淺或者曲解了文意。
3.使用材料,恰當巧妙。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作文里要巧妙體現(xiàn)材料的內容或影子,要在恰當?shù)牡胤街苯踊蜷g接引用材料,否則容易與材料疏遠。
【佳作展示一】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陳祥
世間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障礙,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態(tài)。人有時應該學習水的前行方式,如果前方是張網(wǎng)就滲過去,如果前方是平原就漫過去,如果前方是高山就繞過去。當我們遇到一時不可逾越的障礙時,不應該盲目地蠻干,應當停下來思考一下:如果眼前的困難我們無法戰(zhàn)勝,即使付出艱辛也不能成功,那么就應該果斷地放棄!
其實,“放棄”這個詞語并不是那樣的消極,相反,它往往是人們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門。面對一件事,當我們無法做成時,就應該放棄一貫的思維方式,尋求更好的辦法。在平面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時候,兩點之間“曲線”最短,暫時的放棄往往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正如材料中的亞林諾,第一碗盛滿固然是為了多吃點,但這樣則使他失去了盛第二碗的時間與機會。如果他懂得放棄,在盛第一碗時放棄滿碗而選擇半碗,那他就一定能贏得第二次盛滿碗的時間,就不至于餓肚子。
學會放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楊振寧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初他赴美留學,立志要寫出一篇物理實驗論文,便來到艾里遜實驗室,但因為他的動手能力不強,不久那兒便傳出了一個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被譽為“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關注著楊振寧的學術研究,他直率地對楊振寧說:“我認為你不必要堅持寫出一篇實驗論文?!睏钫駥幷J真思考了兩天,最后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不強,他接受了泰勒教授的建議,放棄了寫實驗論文的想法。做出這個決定后,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向對物理理論的研究,最終成為物理界杰出的理論大師。
不僅楊振寧放棄過,孫中山先生也曾棄醫(yī)從政,魯迅先生也三改志愿,最后棄醫(yī)從文……他們的放棄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的成功也因不尋常的決定而鑄就!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點評:
作者準確理解了所供材料的深刻含義,提出了鮮明的觀點:放棄也是一種選擇。文章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充分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本文語言精辟,思想深刻。
【佳作展示二】
舍與得
陳金星
毋庸置疑,失,有時比得更有益。
——題記
小時候不懂舍得,只知道,陰雨天躲進媽媽的懷里很溫暖,卻忽視了雨后美麗的彩虹;小時候不懂舍得,只知道,一個人在房間里津津有味地讀著漫畫書,卻錯過了奶奶在庭院中給小伙伴講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小時候不懂舍得,只知道,寒冷的冬天躲進被窩里很暖和,卻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堆雪人的機會……
或許你要問,何為舍得?回首歷史,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魯迅先生若不是棄醫(yī)從文,僅憑他手上的醫(yī)術,怎能使千千萬萬麻木的中國人走出思想的泥潭?若沒有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拋棄私利,發(fā)動“西安事變”,哪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若沒有無數(shù)革命先烈大義凜然的犧牲精神,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沒有舍,哪來得?
有這樣一個故事:細雨朦朧的一天,一個孩子去深山里割草,不幸被毒蛇咬了腳趾。然而這個孩子毫不猶豫地拿起鐮刀割掉了自己受傷的腳趾,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不是果斷舍棄自己的腳趾,那還有救嗎?
德國乒乓球名將波爾和中國驍將劉國正進行的一場比賽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微小的距離,連裁判員都難以發(fā)現(xiàn),波爾卻舉手示意,毫不猶豫地將就要到手的勝利送給了對手。他舍棄了一塊獎牌,卻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喝彩!
再看看材料中的亞林諾,如果他懂得舍棄,第一次盛半碗,第二次盛滿,又怎會餓肚子呢?
今天的舍棄,是為了明天的得到。放棄心中的哀怨,你的心田就是一方樂土;放棄思想的包袱,你就會撐起一片明朗的天空,你就會獲得一份獨特的體驗!
點評:
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主要亮點有:
1.觀點鮮明、深刻。作者從亞林諾盛飯的得失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得失,從而論述了舍與得的關系,說明暫時的舍棄是為了更好地得到。
2.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既有正面論據(jù),如魯迅先生、張楊二將軍、波爾及被毒蛇咬傷的孩子等人的例子,也有反面的論據(jù),如作者小時候的種種行為、材料中亞林諾的做法等,這些論據(jù)充分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
3.語言優(yōu)美,富有文采。文章運用了排比、反問、設問、引用等修辭手法,語言優(yōu)美,在引人深思的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
【佳作展示三】
換個思維方式
單堯
上帝每制造一個難題,同時也會制造幾個解決難題的方法。
——題記
生活中,有不少人受思維定式的影響,處理問題有從眾傾向,方法單調僵化,以至于經常陷于被動的局面。殊不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別有洞天,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材料中亞林諾因有這樣的思維定式:多盛些飯就能吃飽,因而第一碗就盡可能盛得多些。結果卻是餓肚子。而他的母親則打破了這種思維定式:多盛一次不是盛得更多嗎?怎樣才能多盛一次?最好的辦法是第一碗少盛。這樣還會再餓肚子嗎?
這讓我想到了我國古代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少年時砸缸的故事。當一個孩子不慎墜入水缸時,別的孩子只想著找大人把孩子從水缸里拉出,而沒有想到砸破水缸,讓水流出,孩子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救。況且,這些孩子是有能力砸破水缸的啊!司馬光這樣做了,在孩子獲救的同時,也成就了一個智者。若按其他孩子的辦法去做,也許大人們還沒到,落水的孩子早已溺死了。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安邦,換個思維方式,不無裨益。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人們都熱衷于追隨蘇俄“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時,毛澤東同志卻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實踐證明,正是這個決策,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及“一國兩制”的構想,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迅猛發(fā)展和香港、澳門的回歸。這同樣證明,換個思維方式,我們就會走出一條新路子,一條卓有成效的路子。
一道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陰霾之后是晴空,風雨之后總能見彩虹;換個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風侵雨蝕后的綠肥紅瘦別有一番景致;換個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天是那么藍,花是那么美!
點評:
這篇作文的成功之處在于:
1.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文章的題記已暗含中心。開篇即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鮮明地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所供材料做初步論證。接下來談古論今,層層深入地論述了換個思維方式的重要意義。結尾運用一組排比句,論述了換個角度思考的作用,與開頭遙相呼應。
2.立意準確,行文大氣。作者準確地理解了所供材料的深刻內涵,因而能夠確立一個準確而深刻的主題。文章在論述過程中,擺事實、講道理,談古論今,甚是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