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爽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實現(xiàn)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達到1007家,接待觀眾1.54億人次,是2007年的1.6倍,今年預計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將增至1300家以上。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多,它們擺脫了以往“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神秘氣息,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愉悅和滿足。
免費博物館,讓更多人走進文化
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作為城市公共文化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了城市居民最便利、全面的文化接受、普及和教育任務。這一部分場館的免費開放,不僅僅對于提升市民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提高城市總體形象和文化品味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整個城市的文化品牌建設、旅游資源開發(fā)以及文化標志打造,也具有很好的“廣告效應”。
很多人到一個城市旅游,都會選擇到博物館、紀念館去看一看,親身感受一下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就像是一扇窗戶,將這座城市最精華的部分展示出來,而對于博物館自身而言,這也是其價值最大化的體現(xiàn)。一座著名的博物館,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比如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將本地的歷史文化集中起來進行展示,從而形成了當?shù)氐木裎幕d體。它們利用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向公眾傳播自然、歷史、考古、藝術、科技和綜合人文信息,是人們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場所。免費開放,無疑有利于民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果。免費開放,也使“感受博物館”“享受博物館”的口號真正落在實處。
博物館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yè)范疇,免費開放后出現(xiàn)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切實到位的政策支持。尤其是“長效機制”的建立,更需引起我們的關注。
免費圖書館,讓更多人愛上讀書
2008年2月3日,首都圖書館宣布,北京市公共圖書館131家“一卡通”成員館自2月6日起免除10元的“一卡通”工本費,市民可憑有效證件免費辦卡。國家圖書館自2008年2月7日起免費開放,讀者憑身份證就可直接入館,春節(jié)期間讀者流量比2007年同期每日增加1000人次以上。在人口不多的珠海,市圖書館免費開放后的當天,也迎來了近3000名讀者,其中不乏外來務工人員的身影。
2009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民閱讀調(diào)查”中顯示,2008年成年人包括書報刊和數(shù)字出版物在內(nèi)的各種媒介綜合閱讀率比上一年增長了0.5個百分點,增幅為1.02%。人均年閱讀圖書4.72本,比上一年增長0.14本。但是,超過六成的國民對自己閱讀的情況表示不滿意。從春節(jié)期間各地圖書館免費開放后的讀書熱看,并非人們不愿讀書,而是人們希望得到免費或足夠低收費的讀書機會。
現(xiàn)在,全國越來越多的省市開始逐步實行圖書館免費開放,也讓更多的人重新坐到了書桌前。每座城市的圖書館都有著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的藏書,這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所以很多人到某個城市旅游,也很希望到圖書館里看一看,感受一下當?shù)氐奈幕瘹庀ⅰ?/p>
地方圖書館館藏文獻作為當?shù)氐陌倏迫珪?是人們認識一座城市的重要工具。這些藏書內(nèi)容涵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領域,既有古代文獻,又有當代文獻,它記載著當?shù)卮罅康淖匀?、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歷史遺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產(chǎn)品,為旅游部門突破傳統(tǒng)旅游項目、提升旅游價值、開發(fā)新景點、編寫書籍和制定旅游規(guī)劃提供強有力的依據(jù)。此外圖書館還可根據(jù)旅游經(jīng)濟的需要開發(fā)館藏資源,按照不同的主題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獻,建設旅游特色數(shù)據(jù)庫。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數(shù)據(jù)庫,使當?shù)匚幕娴赜枰哉故?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城市,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來,領略當?shù)芈糜蔚莫毺仫L韻。
將數(shù)據(jù)庫刻錄成光盤銷售,對游客來說,更是一份難得的旅游紀念品,讓游客留下的不僅只是關于城市的記憶,更有隨時可觀可感的文化紀念冊,同時又開辟了一個宣傳城市的途徑,使旅游的文化內(nèi)涵更具有生命力。
免費美術館,讓更多人欣賞藝術
北京的798藝術區(qū),已經(jīng)成為了北京著名的藝術旅游景點。這里,進大門沒有門票,進畫廊沒有門票,看展覽也沒有門票,您只管來,來了可以隨便轉(zhuǎn)轉(zhuǎn),隨便看看,隨便拍拍,除了停車場,沒有人伸手向你要錢。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一待就是大半天。這些人有中國的、外國的,有專業(yè)的藝術工作者,也有住在周邊的大爺大媽。來這里沒有別的目的,也許只是遛彎,也許是來提高業(yè)務水平,這都無所謂。因為,只要你來了,就會欣賞到新興藝術家、老牌藝術家、知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書法作品、裝置藝術……接受一次藝術的熏陶,也許本來就該如此簡單。
但是全國也沒有幾個798,在我國存在更多的是壁壘高筑、門票高昂的美術館,很多人有著同樣的困惑——為什么美術館總是離我們那么遙遠?
很多美術館都存在兩個主要問題,即文化自主性不足和公共性不足。具體而言,前者表現(xiàn)為展覽策劃不強和布展方式比較單一,服務對象更多是藝術家,而非公眾;后者則表現(xiàn)為忽視今天社會審美的豐富性,沒有脫離單純辦展覽的局限,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接受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完全打通。
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是文化場所回歸大眾的有益嘗試,因此也不能使美術館藝術與大眾審美脫離,否則美術館的存在和發(fā)展會失去肥沃的土壤。
2007年底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上海七成以上中小學生從未進過美術館或博物館,除了重大展事,美術館門庭冷落在上海似乎已成了正?,F(xiàn)象;而在2008年的春節(jié)期間,上海美術館率先免費開放7天,并規(guī)定以后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及國定假日為免費開放日;劉海粟美術館也宣布從大年初一開始永久性免費開放。免費開放為上海博物館帶來了大量人氣,尤其是普通游客的數(shù)量遠超平常,一改過去除了專業(yè)觀眾光顧,門可羅雀的狀況。一些前來參觀的游客紛紛留言,贊揚該館的這一舉措,一位不留姓名的女游客甚至專門送來一束鮮艷的紅玫瑰。這說明,對于很多人而言,美術館是充滿了吸引力的地方,并且完全可以成為這座城市的著名旅游景點。
無論是博物館也好,美術館也罷,它們建立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進而了解它們,并從中不斷地汲取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它們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對于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國民素養(yǎng)、豐富城市的旅游文化、開發(fā)精品旅游線路等也應起到應有的作用。針對免費開放后客流量大大超過接待能力的情況,各開放單位可以通過電話預約、合理安排開放時間和參觀線路等措施,使免費開放度更大,并能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享受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成果,讓“打開的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