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凱
73年前,明星阮玲玉香消玉殞,留下四個字:“人言可畏”;73年后,韓國明星崔真實悲哀辭世,也留下四個字:“人言可畏”。
于是,我的一位正渴望著“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的來訪者,抱著他的高薪和頭銜再次遲疑了:“人言如此可畏,我真的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我要的生活么?人家會怎么說?”
想起很多年前,跟6歲的小外甥展開過一場激烈辯論。辯論的主題是:“先有良良的媽媽還是先有林紫的姐姐”。事實上,良良的媽媽和林紫的姐姐是同一個人,所以,當(dāng)小家伙發(fā)現(xiàn)這根本是一個無厘頭的辯題,而對手實在“不可理喻”時,他用一句驚世駭俗的至理名言結(jié)束了發(fā)言:“阿姨,你是一個誤會!”
那一瞬間,猶如醍醐灌頂。是的——
我是一個“誤會”——當(dāng)我以為我必須滿足別人的期待、不讓別人失望的時候;
我是一個“誤會”——當(dāng)我以為我能面面俱到,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好的時候;
我是一個“誤會”——當(dāng)我以為一次成功就必須永不失敗、以為一次犯錯就等于全盤皆輸?shù)臅r候;
我是一個“誤會”——當(dāng)我以為別人的贊美或者攻擊等于“我”本身的時候;
……
我是一個“誤會”,所以,當(dāng)別人以為我是誰誰誰、當(dāng)我自己以為我是誰誰誰的時候。其實,我是誰呢?我只不過是每一個人心中構(gòu)建出來的那個“我”而已,那個“我”是我,又不是我。
我是一個“誤會”,所以,別人的贊美與我無關(guān)。那個被贊美的我,只是他人心中美好期待的投射與寄托,不是“我”本身。所以,我會說:“謝謝,是因為你心中美好,所以你看到美好?!?/p>
我是一個“誤會”,所以,別人的攻擊與我無關(guān)。那個被攻擊的我,只是他人心中創(chuàng)傷和敵意的宣泄與轉(zhuǎn)移,不是“我”本身。所以,我會說:“抱歉,是因為你心中病苦,所以你看到病苦?!?/p>
在我說的時候,我把贊美或攻擊都還給了贊美或攻擊我的人。因為不貪戀贊美,所以不畏懼攻擊。于是,“人言”不再傷害到我。
在我說的時候,我知道,我的一生可能被誤會成很多角色:一個完美或平庸的領(lǐng)導(dǎo)、一個當(dāng)紅或過氣的明星、一個幸福或不幸的人……那些角色,只是角色而已,不是我本身。
就像我的天才外甥良良所說: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阿姨”,“阿姨”是個誤會——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我”,那個被期待、被加了許許多多身份、注解和頭銜的“我”,其實只不過是“誤會”而已。去掉誤會,“我”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坦然自如地徜徉在人類翻云覆雨的唇舌之間。
這個“我”,不僅是我,也是你。
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別把自己太當(dāng)回事,也別把自己太不當(dāng)回事,因為所有的“以為”,都是對生命的畫蛇添足和誤會解讀。超越“以為”所帶來的誤會,我們才能自在地做我們自己,享受生之樂趣。
鄭嵐摘自《女性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