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媛
愛民之心
早在2003年溫家寶出任中國總理伊始,他便有了一個新稱號:“詩人總理”。當年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他引用林則徐的兩句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來表明自己今后的工作態(tài)度。
他說:“大家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
2003年正是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新的領導集體交接之時,據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齊明山回憶,一方面,中國挺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并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不均衡發(fā)展也令社會轉型期內矛盾凸顯,亟待解決?!耙虼?溫總理的表態(tài)闡發(fā)了一切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不計較個人安危福禍的立場,愛民之意溢于言表?!饼R明山說。
5年后,獲得連任的溫家寶再次立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是北宋神宗時期,力主變法的王安石提出的“三不足”論斷,意為人類社會不必畏懼自然界的災異,建立制度不必效法祖宗,國家立法不能受“人言”左右。
“溫總理用這句話強調了自己要繼續(xù)承擔改革重任、改變客觀時弊的決心、意志,這是種一往無前的勇氣。”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張筱強解釋道。
齊明山注意到,5年以來中國政府把社會公平、關注弱勢群體權益始終放在首要位置,溫家寶總理更是在數次場合動情地表達了對民眾的關切之心?!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2006年9月訪問歐洲前夕,溫家寶引用這些詩句向英國《泰晤士報》表達了他時常牽掛的心事。
“為什么總理總提詩句表革新?因為他正是要實施惠民政策,保證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啊?!饼R明山說。
骨肉之情
而普遍關注兩岸話題的海外媒體發(fā)現,對臺灣問題,溫家寶總是飽含深情,意味深長。
2003年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說起臺灣,我就很動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元老于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山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2004年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又引用臺灣詩人丘逢甲的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2005年,中國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溫家寶用古代諺語寄語臺灣民眾:“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我們希望全體臺灣同胞能夠理解我們的立法用意,也希望關心臺海局勢和平與穩(wěn)定的國家和人民能夠理解和支持這部法律?!?/p>
對此,張筱強認為,大陸和臺灣擁有一脈相承的文化血脈,“中華文化精髓不僅深植于大陸民眾心中,也滲透在臺灣民眾身上。溫總理借詩抒懷,是通過文化的聯系來加強民族聯系?!?/p>
“而在這個過程中,溫總理的詩句從不重復且古今通用,說明他時刻在關注著臺灣人民的情感變遷?!饼R明山感慨。
憂患之意
不過,溫家寶引用的詩句迄今為止,有了一個小轉變。
2003年,他銘記著這樣一句古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前半句選自《孟子·告子下》,后半句出自《左傳》。3年后,他又說:“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
后一句話出自《新唐書·魏徵傳》,用齊明山的話說,“溫總理的詩句中多有一股憂患意識。”
而今,無論是“明年春色倍還人”,還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柳暗花明又一村”,無一不在強調通過中國人民自己的努力,最終將克服重重困難,迎來一個光明的未來。
“這就是領導人的魅力?!饼R明山分析道,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取得一些成績,總理告訴我們居安思危,這是高瞻遠矚的表現,現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普遍缺乏信心時,中國總理卻底氣十足,這不僅鼓舞了中國民眾堅持奮斗的士氣,無疑也鼓舞了世界人民應對金融危機的士氣。
溫家寶還說,希望全體中國人以自己的暖心來暖中國的經濟。這句話和他的詩詞一起登上了意大利《歐聯時報》次日的頭版,文章評論說,中國總理溫家寶的中外記者招待會,已把中國人的信心、士氣推到了一個頂點。
侯明明摘自“陜西農村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