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道金
我很少這樣一字一句地認真仔細地讀過一個人的書稿。但是這次不同,我是認認真真地一字一句地讀了卞傳忠的散文集《簾外柳韻》。其一,是緣自受作者之托,傳忠兄兩次提出讓我?guī)椭i?,知其對我信任,深感?zé)任重大,不敢疏忽怠慢。其二,是傳忠兄之文自身的吸引力。他寫的皆是平常事,讀來親切溫暖。可以說,這本散文集是以其濃濃的情深深地打動了我,當(dāng)我每每讀完一篇,往往放卷于案,沉思良久,仔細回味。常為文中之情之意之理生發(fā)一番感慨。從那些具實的情感中感受人生滋味,品嘗閱讀他的作品,心情是愉悅的、暢快的。
這本《簾外柳韻》,多是傳忠先生的生活記事或生活隨筆。捧讀在手,感覺他的寫作是用心的。無論從謀篇布局,還是文義構(gòu)思,都看得出作者的深思熟慮和用腦費心。他寫人,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有血有肉,多層透視,盡量避免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寫事,有情有景,蘊含哲理,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寫景,文筆優(yōu)美,情景交融,使人如臨其境,心動神怡。他的寫作常常隨心所欲,不拘格式。在寫《我與大?!窌r,洋洋灑灑,直抒胸臆;寫《一個老軍人的家庭》用筆節(jié)制,情緒內(nèi)斂,沒有過多渲染,確是于無聲處聽驚雷;《從立雪老人想到的》僅僅截取一個畫面,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刻畫一位內(nèi)心深藏摯愛的老人形象,讓讀者感受靈魂的震顫。他的散文,題材豐富,海闊天空,文氣從容,神韻謙和,語言生動,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嚴謹,格調(diào)健康向上,時而勾勒描繪,時而聯(lián)想倒敘,時而感情勃發(fā),時而議論侃侃,形散而神不散,散得開又收得攏,富有詩意,給人美感。
而最富有特色的,還是文章中那真摯感情。他的文章情緣于真、情發(fā)于心,情到深處,自然流露。他寫對祖國之愛、對戰(zhàn)友之情、對生活之戀、對人性之思,寫得亮亮堂堂,實實在在。父母情、兄弟情、戰(zhàn)友情、同事情,友情、愛情、親情。都是娓娓道來,像潺潺流水,自心靈深處汩汩流出,流露出來的絲絲縷縷,都是真情實感,真切細膩,無刻意雕琢,有的如柔曼的輕音樂,清新舒暢;有的猶如雄渾的交響曲,滌蕩心神。讀《我的大哥》、《久違了,老媽媽》等,常常有被重重擊中之感?!懂?dāng)軍歌響起》中他寫唱歌的場景,大氣磅礴,氣勢如虹,把視角集中到一個小小的會場,一個短短聚會的場面,不僅現(xiàn)場感強烈,而且給人以劇烈沖擊和震撼。這種震撼,是內(nèi)在情感的突然爆發(fā),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顯然,作者首先是被震撼了,被感動了,由此才把一份珍貴的戰(zhàn)友情濃縮在筆下,之后噴薄而出,宣泄紙上。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過于情”。他是以自己的心點亮讀者的心,以自己的情打動讀者。只有作者被深深感動。內(nèi)心充滿放縱奔流、壓抑不住的情感時,他的抒情才是真摯委婉動人的,才不會顯得空泛。他的很多散文,讀后暢快淋漓,許多語句由情而生,可謂水到渠成,正如王國維所言:“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
《文心雕龍》之“情采第三十一”說:“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情理是經(jīng),文辭是緯,經(jīng)正緯成,理定辭暢”。傳忠其文,正是為情而造文?!氨匾郧橹緸樯衩?,事義為骨髓,做到情深、風(fēng)清、事信、義直、體約”(《附會》),他的散文便是做到了情深而真摯,事實確實而含義正直。
在處理“情”字上,他用情而不矯情,不濫用情,而是用委婉曲折的筆觸,生命中的情感體驗,為文章增添可讀可信元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能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情感,揚幟人的生命尊嚴。這種為文以情為先的手法,是值得提倡的。它比那種以辭為先,生填硬造,無病呻吟,或為賦詞強說愁的寫作,更是勝過幾倍。
傳忠的作品,流露著人間真情。他書寫的,是人間的大情大愛,是博大的情懷,這里面有刻骨銘心的親情,感恩圖報的友情,純潔珍貴的愛情。他寫身邊事、家常事,滲透著人生之禮義、孝道、尊崇等,彰顯個人人生價值取向。在寫回憶父親和大哥的文章中,從親人身上閃爍的正直、坦然、親和、忠孝、創(chuàng)業(yè)、豁達等元素,折射出作者對做人做事做官的立場觀點。作者出生于孔孟之鄉(xiāng),自幼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因而在作者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他為人做事的態(tài)度。凡是結(jié)交傳忠之人,對其為人、為事,無不交口稱道。在同事朋友戰(zhàn)友之間,有口皆碑,少有非議者。其謙遜、通達、順和、正直、恭良之品行,讓人肅然起敬。這些,不僅讓我們尋到他家教的根源和世風(fēng)的傳襲。更看到了他對家人、對朋友的深厚感情,這正是他的文章具有濃重感情色彩的根源所在。
卞傳忠崇尚真善美,這部作品給人的教益,也是正面的。他善于將這種真善美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抒發(fā)出來。在審美層面上,他更崇尚大自然之美。他的許多作品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在抒情的基礎(chǔ)上,他運用語言藝術(shù),把個人情感寄托于大自然。在《偉哉,井岡山》中,他通過華美絢麗、多姿多彩的語言,為我們展開一幅幅畫卷,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在讓人從美麗的自然景致中得到心靈熏陶的同時,他注意把人和景交織在一起,將作者深厚的情思注入人物行動和背景的描寫里,不僅展示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心境情操,也表達了對英雄偉人崇敬贊美,做到了情、景、意相互融合。《菊花頂遠眺》、《威海小西湖》等,讓人讀后仿佛置身其中,心醉神迷。而《昔日北大營》行文流暢,文風(fēng)樸實,讀后如品嘗甘甜淳厚的美酒,都顯示出其扎實的語言基本功。
不為功名利祿,只為潛心修身。正是由于作者迷戀于詩文和自然,從而形成了豁達開朗,謙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我們才看到他在文學(xué)與書法藝術(shù)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身影,感受到他激情洋溢的喜悅心情。他曾送我一幅書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受戰(zhàn)友之托給“自由東方”大廈題的詞也是“遠心曠度”。在給我的信中他解釋道:“‘遠心曠度意思是指人具有高遠的思想、廣闊的胸懷”,“我頗欣賞‘遠心曠度,此語倒過來度曠心遠,意思也幽”。從這些書法中,可以看出作者所抒發(fā)的是人生“淡泊名利,寧靜以遠”情操。我想,他是從詩文中得到了靈魂的洗滌、情操的陶冶,才會將自己置于“遠心曠度”之境界,因此,他也才有了“問天再借50年,潛心詩文翰墨問”的豪邁詩句,才有了退居二線之后“自己逗著自己玩”的豁達樂觀。作為一個從戎多年而后轉(zhuǎn)業(yè)地方工作再到退居二線的領(lǐng)導(dǎo)干部,能有這份心境的確是難能可貴!
這本散文集,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率真和純粹,既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是他人生之旅的一次總結(jié),也是留給讀者寶貴的精神財富。(《簾外柳韻》2009年4月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