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美不美,故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我們或被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所陶醉,或因故鄉(xiāng)的人文地理而驕傲,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這一片熱土奉獻著青春與熱血,澆灌著希望和美好。而當我們背起行囊去遠行時,無論我們是浪跡天涯,還是客居他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兒時的喜怒哀樂,親人的音容笑貌,總是揮之不去……
【強化訓練一】
故鄉(xiāng)的蘆花
李笙清
在灘涂上看蘆花,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那種騎著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無垠的蘆花的感覺,至今仍然令人回味無窮。柳笛聲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蘆葦迎風招展,雪一樣的蘆花便如旗幟般潮涌浪卷;寧靜中,仿佛有濤聲隱約,忍不住讓牧牛進入那片蘆葦花海,任由葦絮蘆花輕拂臉頰,然后折一根長長的蘆葦頂在頭上,自己就儼然成了蘆葦王子。
我常常將蘆花看做是水鄉(xiāng)的女人,她們是我的祖母和母親,還有更多系著圍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鄉(xiāng)的湖從來不曾干涸。每到漲潮時節(jié),縱橫交錯的河床滿了,水會漫過岸邊的蘆葦,一路流淌,直到扎進湖里。而到了枯水季節(jié),湖水會經(jīng)過一孔孔涵閘,給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潤著河道兩邊叢生的蘆葦。
蘆葦拔節(jié)的季節(jié),正是麥地出苗的時候,這時候的水鄉(xiāng)是清閑的,河邊往往是最熱鬧的地方。男人們會光著膀子修理漁具,將那些終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曬干后,頂著日頭,一遍遍地給船體上桐油。織網(wǎng)是女人的活計,樹蔭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繚亂。一級一級的石板臺階,一個一個的水埠頭,女人的嬉鬧聲里,常常摻雜著漢子粗粗的嗓門,泥土一樣樸實。間或有水鳥撲棱棱地從岸邊的蘆葦叢中飛出,引起一串更響亮的笑聲。當此起彼伏的棒槌聲漸漸停息下來,女人們會就著河水洗發(fā),會將清清的水面當作妝鏡,欣賞一番自己的容顏,一朵紅云會騰上臉來。
當湖風溫暖地沿著葦穿行的日子,蘆花開始出穗,男人們開始下湖忙活。這時候的女人也忙碌起來,她們像蓮花一樣開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個個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細長的竹篙,讓女人們?nèi)谌氲揭黄娨庵?。草帽?那些淌著汗水的臉,總是笑意嫣然,揮手間,沾滿菱角葉。在我的水鄉(xiāng),采菱一般是女人的專利,說笑之間,她們的纖纖十指飛快地摘著水面上的菱角,熟練得就像在做納鞋底一樣的針線活,不一會兒,木桶就滿了。女人們將木桶劃到岸邊,麻利地用筐簍裝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輕盈地劃進菱花叢中。一趟趟下來,岸邊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開始濕透,會顯出好看的曲線。
和家鄉(xiāng)眾多的女人一樣,母親的那雙勤勞的手,除了摘菱采蓮和忙她那永遠也做不完的針線活外,還會用蘆葦編織很多東西。夕陽下,母親坐在院子里,用鋒利的篾刀將蘆葦去皮,劈成篾條,編織成葦簾、葦席、葦籃和葦簍等用品,連圈養(yǎng)鴨子的籬笆和菜地的柵欄都是用一根根的蘆葦夾成。有時候坐在小凳上,看著母親那雙靈巧的手上下翻飛,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學時,一個外地商人在當?shù)剞k起葦編廠,那些取之不盡的蘆葦被水鄉(xiāng)的女人編成果籃、筆筒等精美的工藝品,竟成了一項創(chuàng)收的渠道。再后來,鎮(zhèn)上辦起了造紙廠,蘆葦被大量收購,水鄉(xiāng)的蘆葦面積開始減少,那種蘆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見了。如今,祖母早已過世,母親也已不再是當年的采蓮女,但家鄉(xiāng)的蘆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開花謝,牽動著我的一抹鄉(xiāng)愁,一抹遙遠的記憶。讓我再一次徜徉在蘆葦花海,走進那種難得的寧靜淡泊之中。
(選自《中國鐵路文藝》,有刪改)
思考練習
1.作者突出描寫了水鄉(xiāng)女子哪些動人的生活場景?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從標題看,文章應著重寫故鄉(xiāng)的蘆葦,實際上,文章更多地回憶了故鄉(xiāng)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將蘆葦與人事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的?
3.文章結尾說故鄉(xiāng)的蘆花“牽動著我的一抹鄉(xiāng)愁,一抹遙遠的記憶”,這句話包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全文內(nèi)容分條概括。